【摘 要】自由必須受到監管,監管可以保障人們的自由。給予學生自由的權利,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提升學習的興趣,同時對學生進行監管可以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品性,對個人和社會具有最有利的影響。由此,正確處理好自由與監管的關系是良好教育監督的基礎。本文主要分析了自由與監管之間的關系,探討了自由應不離監管的策略。
【關鍵詞】自由 監管 關系 策略
在實施人本管理的過程中,要營造一個和諧的校園,學校需要營造一個輕松的環境氛圍,尊重學生個性的發展,提升學生的健全人格,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但這并不意味不對學生進行監管,沒有監管約束是不可行的。當然,對學生進行監管也要符合實際情況,尊重學生的發展。如果監管侵犯了學生的人權,壓抑了學生的本性,只會造成師生之間的矛盾加劇。只有對學生進行合理的監管,幫助教育活動順利進行,使教育成為一個有序的系統,具有更高的效率。
一、自由與監管的關系
(一)自由和監管是相互作用的
自由就是自己的言行不受約束、不受限制,能夠滿足內心的欲望,情感能夠盡情釋放。自由是人的天性,是與生俱來的。監管是按照規章制度對學生進行監督和管理,并要求每個人服從管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自由和監管似乎是矛盾的,相互排斥的,但事實并非如此。盡管監管是強制性的,但沒有這樣的強制執行,自由是不可能實現的。學生的發展需要根據自己的內在指導,不應被迫和壓迫他人,否則潛能將受到限制,創造力會被扼殺,靈性會消亡;然而,學生在學校接受教育,必然受到規章制度的約束,不能破壞制度。學校是一個大集體,必須通過一些具體的規章制度來維護秩序,以確保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愿望進行學習和生活,以確保每個人的獨立和自由的真實性。監管使人們的活動更有組織和安全。它使每個人都有實現自己權利的自由,而學校則因為監督而更加和諧。
(二)自由和監管是對立又統一的
在自由與監管之間,自由是目標,監管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力保障和必要措施。學校不能放棄監管,給予學生絕對的自由,學校也不強調監管,剝奪學生的自由天性。否則,自由和監督將失去價值和意義。就像風箏斷線一樣,風箏可以在空中自由飛翔。自由始終是相對的,沒有監管約束的自由將是社會的災難。雖然人的本性是自由的,但如果它離開了必要的監督,就會無所顧忌,最終造成管理的混亂。
(三)監管是自由的基礎
隨著教育理念的改革,學校尊重學生的自主和自由,卻忽視了規范的必要性。學生認為自由是無限的,監管會限制人的本性。因此,對他們來說,監管越少越好。但這種放任不管,不是自由的保障,是學生對自由的誤解,不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甚至會阻礙學生的發展。因此,應讓學生明白自由離不開監管的深刻含義。這不是無意識地向學生灌輸主體精神,或抑制他的偉大抱負,或阻止他知道周圍的情況,但必須讓學生知道,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必須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要在學校的監管范圍內進行。
實際上,監管可以防止野蠻和無知,因此,監管不是盲目的服從,不是對人性的破壞,自由并不意味肆無忌憚,自由是有限的結果,而無限的思想會引起混亂。通過監管,培養學生管理和規范個性的能力是自由的真正本質。正是因為人們賦予了這些規范性權威和權力,才能保護個人免受各方不道德和非道德的影響。自由和監管并不是兩個相互排斥和對立的概念。自由是不可能的,除非它受到監管。
二、實現自由與監管和諧統一的實踐策略
在學生教育中,要處理好自由與監管的關系,關鍵是實現自由與監管的協調。為此,學校需要解決以下問題。
(一)教師要轉變觀念
教師首先要充分理解自由與監管的關系,要深入了解什么是監管,什么是自由,以及自由與監管之間關系的根本問題。教師更應了解怎么樣給予學生自由,學生的哪些行為應該受到監管。在集體活動中,監督是必要的,這是保證正常教學的基礎。在個人智力發展領域,個人有自由探索、自由思考、自由選擇以及自由表達的權利。然而,很多學校并沒有恰當地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當學生破壞教學秩序、損壞公物、破壞他人的學習成果時,當學生狡辯不承認時,學校不應該寬恕。當學生積極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積極地選擇和探索時,學校卻往往進行干涉。教育管理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應該根據學生的理解和自我控制逐步進行。監管被認為是一種發展和開放的制度,使學生能夠參與監管,并逐步將監督從外部要求轉變為學生的主動服從規則。教師應不斷反思監督與學生發展的關系。良好的監管不應限制學生的發展,如發現監管阻礙學生的發展,應糾正監管方法。
(二)學校要重視監管的作用
學生年齡越小,對環境的依賴性越大,環境的影響就越大,因此學校應該充分重視環境在教育中的價值。監管環境應做好分析、討論、要求、示范和強化的準備。“分析”是教師對學生的生活環境,對學生活動的特點進行具體分析和教育的價值,明確不同的活動需要什么樣的規定,什么樣的自由,以及如何通過環境來幫助自己實現目的。不同的組織形式有不同的監管要求。團體活動對監管有更高的要求,既要維持秩序,還不能給學生束縛感和疲勞感。對于學生的個人活動不應監管太多,如否則不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因此,學生的活動應該以多種方式進行組織,組織活動、團體活動和個人活動的比例應該適當,不同學生的興趣和需求可以通過區域活動來滿足。因此,在處理自由與監管關系的過程中,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需求,建立適當的學生活動環境,使學生積極主動活動,科學評價學生的活動,讓他們在自己的發展活動中不斷探索、創新和成長。
【結 語】
總之,教育應該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但自由應不離監管,教育是一個自由開放的情感領域,但情感領域是有原則的;教育是生命成長的一個對話領域,但對話是合乎邏輯的。為了給學生自由,他們還必須告訴學生需要接收監管。在科學和人性化的監管下,學生應該自由呼吸,這是教育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賀克春.教育中的自由與紀律——“自由與紀律”解讀(2篇)【J】.中學語文,2016(08)
【2】孫瑞雪.自由與紀律【J】.山東教育,20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