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湖南民間版畫歷史悠久,種類繁多,鮮明的地域文化與藝術特征使其具有深厚的課程開發價值。地方高校肩負著傳承、發展與開發本地文化的重任,探索傳統民間版畫文化與藝術資源在高校美術教育中的運用,既是弘揚與傳承優秀民間美術,更是促進地方高校美術教育特色發展,呈現其立足于本土,服務于地方的辦學理念。
關鍵詞:湖南民間版畫;文化藝術資源;地方高校;美術教學;運用與傳承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7年度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一般課題“湖南灘頭年畫在新媒體背景下的應用與推廣研究”(項目編號:XSP17YBZC070);2017年度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一般課題“湖南民間木刻紙馬圖式的文化價值研究”(項目編號:17YBA200)。]
自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地方大學異軍突起成為優化我國高等教育結構,促進其大眾化的重要手段。但曾幾何時,因一味模仿、攀比重點老牌大學的辦學理念,致使地方高校的辦學出現目標錯位、人才雷同、特色缺失等弊端。因此,在高等教育迅速發展的今天,如何促使地方高校特色發展,滿足實用需要并服務于地方人才培養、經濟發展,肩負起弘揚發展地域文化的要求,這需要地方高校根據自身的特殊性確定明確的辦學理念,更需要將這理論實施在具體的課程教學的人才培養中。民間版畫是指由勞動民眾所創造,通過在一定的媒介(木板、磚、金屬等)上進行雕刻、印刷而傳播的圖式,屬于我國民間美術的范疇,是傳統民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深厚的文化與藝術價值。探索傳統民間版畫文化與藝術資源在高校美術教育中的運用,既可弘揚與傳承優秀民間美術,更能促進地方高校美術教育特色發展,是呈現其立足于本土,服務于地方辦學理念的途徑之一。
一、民間版畫作為高校美術課程開發與運用的
文化藝術資源
湖南民間版畫資源在高校美術課程開發中是建立在其價值肯定與整理的基礎之上。湖南民間版畫的理論研究肇始于20世紀80年代,以著名學者左漢中、羅海波、顏新元、劉雙全以及湖南各高校相關教師組成的一支研究團體,通過幾十年的探索與深入,湖南民間版畫在原始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學術理論價值的詮釋等方面取得令人仰慕的成果,使其文化與藝術價值進一步得到彰顯與認可。湖南民間版畫的文化與藝術資源主要概括為:文化資源(歷史淵源、圖像隱喻的民俗信仰文化、民間宗教文化等);藝術資源(審美、制作與表現技藝、材料等)。
(一)湖南民間版畫作為高校美術課程開發運用的文化資源
湖南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神奇浪漫的楚文化賦予了湖南民間版畫獨特的文化內涵與藝術特點。作為中國民間版畫重要的組成部分,湖南民間版畫有著悠久的發展史。20世紀60年代在湘中考古發掘的戰國楚墓中就出土較多的璽印,從質地看有銅、玉、角、玻璃等,從璽文看則分為陰刻與陽刻。同樣,上世紀70年代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泥金銀印花紗,就普遍使用到凸版套印,是至今發現最早的凸版套色印刷物。隨著明代湖南雕刻印刷業的繁榮,官印、行印、私印興起,至清朝中期在民間木刻紙馬發展的基礎上產生了灘頭年畫。民國時期,灘頭年畫逐漸發展成為具有大小作坊300多家,2000多名工人年產且銷售量高達700多萬張,名譽中外的中國四大年畫之一。湖南民間版畫作為民間信仰實踐中所生發的圖式反映,是民眾根據民俗信仰自身的需要以儒、釋、道三教之神以及民間俗神為表現對象,是神祇在民間圖像化的呈現,更體現著民間基于各種訴求而形成的獨特造神方式,其圖式中所承載的文化價值有圖騰信仰、宗教習俗、農業生產、警示教化、記載傳承等。
(二)湖南民間版畫作為高校美術課程開發運用的藝術資源
民間版畫圖式的呈現與制作方式來源于我國古代雕版印刷,但卻有著獨特的制作工藝,這種獨特源于就近取材,以方便、廉價為目的。正是這樣,才呈現出自然、樸實的圖式語言。湖南民間版畫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涉及到神像圖、吉祥如意寓意圖、辟邪祈福圖、歷史故事圖、農事節令圖等幾十類,其中以神像類最多。湖南民間版畫以圖式與文字構成畫面,其畫風粗獷豪放、稚拙而莊嚴、蒼勁而辛辣,無不體現著湖南勞動民眾敢于夸張、大膽想象、積極樂觀的審美追求,以及對美好生活憧憬與向往的浪漫情懷,是審美共識性與獨特性的統一。湖南民間版畫深厚且獨具湖湘地域特色具有標識性的圖式審美,具備開發成為高校美術教學中的理論課程、技法訓練課程、創作課程等優勢。
二、民間版畫資源在地方高校美術教學中的
運用與傳承
湖南民間版畫在地方高校美術教學中的課程開發所涵蓋到專業方向有版畫、美術學、設計學以及公共美術等方向的課程。湖南地方高校中專設版畫專業的院校僅只有湖南科技大學一所高校,其他院校僅在美術學或公共藝術課程中開設版畫課程,這勢必要求課程開發的目的應注重:以知識普及與推廣為目的的開發;以資源挖掘、深化與轉換式的開發;以適用于傳統民間美術開發以及活態傳承式的教師隊伍建設等。民間版畫資源高校美術課程開發的具體途徑為以下幾種。
(一)以民間版畫知識普及推廣為目的的課程開發
以理論授課的方式,對湖南民間版畫概念、種類、生發淵源、發展脈絡、表現形式、審美評析、文化內涵解讀等文字、圖片信息進行條理性的編輯,其整理主要依據理論課程教學的內容與教學手段。民間版畫理論課程的教學手段主要包括理論講授、圖片審美鑒賞、視頻現實還原、學生田野調研等方式,其課程目的是通過授課使學生對傳統民間版畫藝術有所了解,能了解與區別湖南民間版畫與全國其他民間版畫在文化與藝術上的差異,以及引起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理解文化對藝術特征形成的助推價值,并為今后的美術創作與藝術設計文化品格的提升創建意識。
(二)以民間版畫資源轉換式的課程開發
湖南民間版畫資源在高校轉換式的開發,指通過對其文化與藝術價值的分析與整理,挖掘適應于高校繪畫創作、藝術設計課程中具有創意啟發式的圖式符號以及民族文化特征元素,應用于高校學生的藝術創作與設計中。民間版畫是原始藝術表現手法的一種延續與擴展,是人民群眾運用原始思維方式表現他們所理解的自然與生活,是實用性、思維表達自由性、圖式符號象征性、形象夸張變形主觀性的統一體,更是勞動人民審美創造智慧的呈現,其帶有明顯的群體特征具有一定的視覺文化辨識度。對民間版畫作品造型手法進行理論分解,對民間版畫視覺元素進行提煉、概括、變形使之適用于當代審美的需要并將其應用于高校的美術創作、藝術設計課程中,既可以使學生了解傳統民間美術造型的方式,更能啟發學生的創意思維能力,改變以往美術教學中過于注重基礎知識講解與技法訓練缺乏創意思維啟發的教學模式。民間版畫應用于現代繪畫創作與設計中,并非“新瓶裝舊酒”式的直接應用,而應深刻理解民間版畫的審美意蘊以及蘊藏在圖式下深厚的文化內涵,選擇應用哪些符合文化與藝術個性的因素,用以充實自身的藝術創作,避免僅停留在表層的模仿。
(三)師資隊伍建設的特殊性
“產教結合、校企一體”的辦學模式,是當前地方高校堅持學與術并重,崇尚實用,服務地方,面向大眾,是21世紀地方高校辦學理念、定位與發展的基本立足點。就目前地方高校美術專業教師的知識構成來看,其均接受過專業的現代藝術理論與專業訓練,但也暴露出知識結構體系大同小異的弊端,對適應地方高校創建地域特色的辦學理念是有差距的,這勢必對地方高校關于藝術師資隊伍的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以多渠道內引與外聯并重的方式,優化師資結構形成以高校專業教師為主體,以校內民間版畫研究學者、傳承人和民俗學者并重、四位一體的師資隊伍。其次,積極調動高校美術專業教師對民間版畫的熱度,倡導他們投入到與此相關的理論研究與實踐訓練中,加大對民間版畫資源開發的力度。再次,強調學生綜合素養的拓展,除具有扎實的理論素養外,應具有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同時,在教學形式上實施課堂教學、網絡與多媒體教學、課外互動、產學結合、藝術實踐、專題報告等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強化校企合作與高校版畫創業園以及實訓基地建設,以一種多維度交織的教學方式與手段,實現湖南民間版畫在地方高校美術教學中的傳承與發展。
三、結語
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國傳統民間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強烈沖擊,外來文化受到新時期高校學子的熱衷追求,而對扎根于我國鄉土千年的民間美術來說更多的被其視為“土氣”跟不上現代流行的趨勢,這勢必造成傳統民間美術文化與藝術價值得不到新一代學子們的認可,加速了其流失與消亡,歸集主要原因是民間美術的價值缺乏在新一代人中的推廣。因此,在地方高校美術教學中如何開發適應于自身發展與服務地方的藝術教學資源,如何讓藝術作品具有地域文化審美的獨特性,如何讓地域傳統美術實現由精神需求轉化為商品經濟的刺激,這需要我們一同思考。湖南民間版畫在湖南高校的推行,加快了美術校本課程的發展,符合當前地方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服務于地方發展的辦學理念,同時也對湖南民間優秀文化的宣傳、保護與活態傳承具有深遠的意義。
作者簡介:
王平(1979—),湖南岳陽人,湖南理工學院美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