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昱
摘 要:油畫作品的創作靈感,是來源于創作者對生活的領悟。油畫屬于色彩藝術,創作者通過油畫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油畫作品和創作者的內心是相互聯系的,創作風格無論是抽象、寫實還是意象,都是客觀世界存在的。文章介紹了作者的三幅油畫作品,分別為《平淡的一天》《誰的童年》和《驚夢》,通過介紹讓人們體會到作者創作目的、內心情感和思想表達,感受到油畫創作帶來的樂趣。
關鍵詞:油畫鑒賞;美術藝術;繪畫情感
油畫是創作者使用調劑的顏料在畫布、紙板上作畫。油畫不同于水粉畫、水彩畫、素描等其他類型,在顏料干了以后畫面依然保持光澤,不容易褪色。油畫最為突出的就是它的色彩,顏色對比強烈,能讓人一眼就感受到立體感。藝術作品是生活的真實寫照,我們需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生活中的色彩有成千上萬種,但油畫的顏料卻是可數的,所以在創作的過程中,創作者要正確地搭配顏色,讓油畫中展示的色彩更加逼真。油畫作品不是把顏料胡亂的涂抹,而是帶有情感的創作,讓油畫作品有屬于自己的靈魂[1]。
一、油畫作品
在油畫中,繪畫者的情感是表現在色彩中的,可以說色彩是繪畫者與觀賞者情感溝通的橋梁。油畫發展至今還充滿生機與活力,主要是在于色彩的表現。在人們審美意識逐漸增高的今天,對油畫的欣賞也愈發深刻。油畫創作者運用色彩,將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在油畫中表達出來,是油畫創作必不可少的過程。色彩是創作者的內心感情的體現,在實際的油畫創作環節,創作者會將自身內心感情與精神融入到色彩中。在多元化的社會中,人們的內心也逐漸浮躁,油畫作品可以使其內心得到或多或少的安寧與平靜,油畫已經不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啟發。例如,梵高的代表作向日葵中,向日葵燦爛地生長著,是對生活無限的熱愛與憧憬,為眾多觀賞者帶來了強烈的感情沖擊。
油畫最早興起于西方國家,但傳入中國已有近百余年的歷史,中國油畫創作技法是在西方國家基礎之上發展的。20世紀20年代,留學在外國的大量藝術生選擇回國,在我國從事藝術創作和相關教育工作,把先進的藝術思想傳進中國,很多院校開始注重油畫藝術的發展,培養了大批油畫人才,如劉海粟、林風眠、徐悲鴻等油畫藝術家。但隨著時間的推移,50年代后期,油畫教學和創作,又受到蘇聯油畫模式的影響。人們為了反抗壓迫,很多油畫表現的都是社會上的客觀存在,如《最后的晚餐》《巖間圣母》《蒙娜麗莎》《自畫像》等。在60年代后期,油畫創作則陷入概念化,創作風格單一。1979年后,這種形式單一的局面逐漸得到改善,創作者吸收古典到現代的各種風格、流派,更多注重油畫藝術表達的美感。油畫作品可充分表現描繪物體的真實感,創造出以色彩為中心的豐富的視覺效果。油畫的發展無論是在西方國家,還是在我國都趨于成熟。現代油畫作品與其他非繪畫材料運用方式廣泛地融合,呈現出多元化的格局。油畫作品在藝術上的情感更加豐富,彰顯它獨特的魅力所在[2]。
隨著近年來信息技術的發展,攝影技術的出現對油畫產生了諸多影響,在油畫的藝術創作上,攝影技術的運用使繪畫材料更為廣泛,繪畫材料作為繪畫者內心表達的媒介存在,對視覺傳達起到一定的作用。攝影技術的發展,使更多的材料表現方法出現在圖像藝術之中,促進了優化創作材料的綜合運用及有效開發,為其發展提供了更為寬廣的空間。同時,攝影技術的運用,使得寫生手段更為便捷,以往油畫創作時,要先進行寫生活動,通過長時間的觀察形成草稿,之后再進行具體的創作。攝影技術的應用,為油畫創作提供了造型資料,簡化了繁瑣的寫生活動,使得油畫創作更為便捷。
油畫在技法上也日益豐富,如直接著色法,即輪廓鋪設完畢后憑借對物象的色彩感覺或對畫面色彩的構思著色,基本一次完成,不正確的部位以畫刀刮后繼續上色調整。講究筆法,常用平涂、散涂和厚涂法。多層著色法,作畫時先以單色畫出形體大貌,再以顏色多層塑造,一般暗部較薄,中間調子和亮部較厚。透明覆色法,每一層干透后進行下一層上色,每層顏色較薄,故下層顏色能隱約透出,與上層顏色形成微妙的色調。適于表現物象質感和厚實感,但色域較窄,完成作品時間長,不易傳達藝術家即時的情感[3]。在創作時畫家手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一支畫筆,油畫筆采用動物毛制成,形狀也是分好多種,有尖鋒圓形、平鋒扁圓形、短鋒扁平形等。一幅油畫的形成,就是創作者用畫筆把顏料畫在畫布上,油畫布的材質一般為亞麻布或者是帆布,為了方便作畫緊繃在木質內框上,用膠或油與白粉摻和,并涂刷于畫布表面而制成,也可以選擇其他材料的畫板。創作者在油畫創作時常用來墊畫紙的平板,可以放在花架上,也可以放在膝蓋上,使用適合自己的固定方法就好。在固定畫板的時候,夾子、雙面膠、鉚釘都可以作為選擇,根據創作者的創作內容,選擇適中的畫板。畫板的材質多是木制的,輕盈而且結實。還有一種就是塑料畫板,塑料畫板的特點就是可以直接在上面進行繪畫,出現錯誤的地方可以擦除,很適合油畫創作的初學者。要想油畫作品更加的完整,就不得不使用外框對其進行修飾。外框的大小要由油畫作品大小決定。在古典油畫外框的選擇上多為木料、石膏,近現代油畫外框多用鋁合金等金屬材料[4]。
在展示自己的油畫作品時也要特別注意,包括畫面視覺載體的選擇和展覽空間的布置。油畫作品展示意味著必須將作品放置在一個空間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作品的展示布置工作中,而不是簡單交給策展人去自主安排,因為藝術家更明白自己的油畫作品要表達的精神,應該如何去更好地營造氛圍展示作品。
二、油畫作品的鑒賞
在作品《平淡的一天》當中,油畫里的人物眼神比較呆滯,刷牙或是一天的開始或是一天的結束,大多時候刷牙時是頭腦一片空白的。色彩搭配上也能夠讓人一目了然,畫者通過藍、黑、棕、白相對單一的色調加之人物表情十分無聊,讓觀看油畫的人能夠一下聯想到自己無所事事時度過平淡的一天的感覺。畫面反映的是一種無所事事的情緒,是一種對生活平淡的表達。多少人活了一輩子和活一天沒有區別。平淡的一天、平淡的一周、平淡的一個月、平淡的一年、平淡的一生,終將是我們大部分人的一輩子。
《誰的童年》是表達反戰的一幅作品,初看大多數人會認為是表達小孩子的快樂和無憂的生活。我畫中的孩子拿的并不是玩具,而是真的手槍,反映像伊拉克、敘利亞這樣的地方的兒童都參與到戰爭之中,真真正正地把玩具變成了真槍實彈。同樣的地球同樣的年紀卻有著不一樣的生活,對于兒童這樣的事是殘忍的,是可怕的。生活在和平中的孩子和人們是幸福的,同樣一個時空有人歡聲笑語無憂無慮地長大,有人在硝煙戰火中煙消云散。
我們很多人應該都有像《驚夢》這幅油畫中這樣的夢境,我們看見了畫中人物眼神里的恐慌,懸空中的那種無助,伸手去抓可又什么都抓不到,只能任由自己沉浸在驚夢的痛苦中,等待落地的瞬間。生活現狀往往也如此,當我們遇到人生低谷的時候也是這樣的絕望,渴望得到救贖,失落無助我們把它當成是一場夢就好,夢終究會醒來,生活還是會恢復美好。每幅油畫都有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讓人們在觀看的過程中得到一定的啟發,在思想上得到升華。
在鑒賞一幅油畫的時候,要以作者創造作品要表達的思想內容、在創作上使用的藝術技巧進行鑒賞。任何油畫作品都有它要表達的情感,人們通過對油畫作品的觀賞和作者的情感達到共鳴。這種共鳴的形成,既充分展現作品所塑造的形象,把觀賞者帶到了畫家所反映的一個藝術境界之中,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共鳴,讓觀察者的審美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又可以讓觀賞者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來認識和感受油畫作品的內涵。對于不同油畫作品的理解,每個觀看的人都有不同的觀點,它同觀賞者的素質條件是相互聯系的。優秀的油畫作品傳達出來的思想內容,能夠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很大的提高。油畫的材料本身具就區別于水墨畫版畫、水彩等其他繪畫風格,畫面反映出了整體和局部的和諧關系,豐富和統一的對立關系。人類的情感十分復雜,但是卻可以通過創作作品去表達與宣泄,在觀看過程中讓人們的心靈得到解放[5]。
三、結語
總而言之,油畫作品有著它獨特的個性和魅力,優秀的作品能夠陶冶人的情操,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應該創作出越來越多的優秀作品,供人們觀賞。
參考文獻:
[1]陸侃嵐.用心繪畫,以畫傳愛[J].考試周刊,2016,(29):178-178.
[2]許曉青,趙智聰.以黃山為例論山水畫中的“游觀性”與風景欣賞[J].中國園林2014,(06):28-31.
[3]侯潔.巧手作畫,用心妝點生活簡[J].女子世界,2016,(05):34-35.
[4]林霖.用心靈畫畫,以質樸情感認知世界——參加“五地現代民間繪畫回展”隨想[J].群文天地:貴州,2013,(04):43-43.
[5]郝傳松,蘇航.喜樂年畫任性揮灑——金州新區現代民間繪畫掠影[J].東北之窗,2015,(06):72-73.
作者單位:
鞍山市藝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