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晶杰
摘 要:作為一名美術學國畫專業的學生,在學習國畫技法和創作時會遇到問題和狀況,怎樣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技法和修養,通過怎樣的方式去加強自己的學習情況,文章對于這些學習上遇到的種種問題進行自我反思和總結。
關鍵詞:學習;國畫;技法
一、學習國畫遇到的問題
國畫是美術學專業中的一門必修課,作為一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我發現有諸多的困難和問題。如何通過長時間的學習來掌握一種題材的繪畫語言,能夠較快的在技法方面有所提高,這大概是困擾學生的最大問題了。
國畫課程的開設一般在大二時期,剛開始學習時,大多數的學生對國畫只是淺顯的了解,大概知道用什么材料和工具,卻并不能準確地區分毛筆因材料不同吸水性能有所變化,紙張的質地不同筆墨效果的渲染也大不相同。由于高考大家主要以學習西方繪畫系統為主,在主觀意識上習慣了刷子和水粉顏料等特性,在初學畫國畫時,感覺比較小心。因國畫是通過水與墨的交融來表現事物的,在作畫過程中生怕一筆下去就毀掉了整個作品,畫的時候總是小心翼翼,不能以輕松的狀態去畫畫。在以前學習水粉時可以稍微覆蓋、修改,起稿時也無需特別嚴格,而在學國畫時情況就大不相同。首先在畫工筆時,在畫初稿時就必需運用準確、和諧、精致的線條來定型,這是你畫好工筆畫的前提;而在畫寫意畫時,雖沒有工筆要求那么精致到位,卻也容易因行筆的快慢、速度影響畫面效果。可以發現對于初學國畫者來說,學習國畫最痛苦的應該是不能覆蓋和不能修改的特性讓人們在心里上產生了為難情緒,所以初學時,應該對其最基本的國畫功能特性有所認知,對材料和紙的性能方面有整體性的理解。
(一)學習工筆畫時的問題
在學習國畫時,一般先從工筆畫入手,學習工筆畫時要從畫白描入手,畫白描時,最開始先臨摹,將熟宣放置在臨摹線稿之上進行描繪,像小時候初學毛筆字時臨小紅仿一樣,有一個基本的模子讓你進行模仿,可以先用鉛筆淡淡地在紙上勾出形狀,也可以直接把線描稿子放在拷貝臺上直接用毛筆勾勒。最開始大家臨摹時,不能清晰地掌握線條的走向,不能把握好線條的穿插關系,總是很局部的去描繪或者壓根不經過大腦的思考直接勾勒,往往勾出的線條關系不夠清楚,粗細上也不能區分,在視覺效果上不夠明朗,讓人覺得線條關系混亂,容易畫得太過平均分不清主次。還有在用筆上,出現的問題就更多了,不會運用毛筆,沒有起筆和收筆的動勢,線條顯得軟而無力,拖沓沒有節奏。學生不能理解什么是好的線描作品,在審美水平上知識匱乏,眼力和觀念上都應整體提高。
對線描有了一定數量的積累才能有質的提高,并且需主觀思考如何才能進步,一味地臨摹并不能解決實際的問題,脫離線稿之后的學生更像躲在瓶子里的螞蟻找不到出口,沒有了方向,仿佛像是沒學過繪畫一樣,一切回到了原點。對寫生的物體或是對象不知如何入手,或是以西方繪畫的視角進行描繪,不能夠提煉出線條,想要去描繪塊面和體積,與國畫的表現手法完全相背離。如何建立學生國畫寫生的體系,怎樣運用國畫語言去主觀處理事物,對事物的描繪用線條的概括和提煉成為學生學習國畫創作的重點。
在學習工筆畫染色方面也出現了大量的問題,第一,由于之前用水粉顏料是可以隨便搭配任意添加的,而在染工筆畫時必須分清出哪些是水色和石色,哪些顏料的覆蓋性更強,先染什么在再染什么,層層遞進而不像水粉一樣多加或少加區別不大,而在國畫學習中,這些都是我們應該掌握的。第二,工筆繪畫染色時分罩染和分染,在分染時,需拿兩只毛筆來進行描繪,一只作染色用的筆,一只作干凈的水筆,先用蘸有顏料的筆畫,在快速通過水筆將其顏色分染開,時間把握不好,顏色又干得較快很容易出現暈染不開,筆跡滯留到一處的狀況。第三,在工筆技法上除了分染和罩染等基礎技法,還有眾多特殊技法,例如沖染法、撒鹽法、涂臘法、水洗法、皺紙法等。在學會基礎之后應繼續學習更多的技法內容。
(二)學習寫意畫時的問題
在學習國畫寫意方面,初學時,沒有主觀的判斷意識,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統道路。由于現在科技的發達,書籍大量的出版,我們接觸到的繪畫資料應有盡有,讓人眼花繚亂,不知從何選擇,有些學生在選擇書籍時沒有方法,買了現當代并不出名的一些范本去臨摹,結果可想而知,很多方法并不適用初學者,并且整個路子歪掉了。國畫文化博大精深,它是古代畫家一代代的繼承與發展的里程,首先,我們在挑選臨摹范本時就應從古人入手,從高的門檻入門,在審美上確立較高的認知,才適合以后長遠的發展。選擇學習的范本時,要從自己喜歡的古代畫家風格和繪畫題材入手,明確自己的目標,不要盲目地進行挑選,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興趣愛好入手,找到對應的古代畫家作品進行臨摹和學習。第二,在有良好的范本作為前提的基礎下,認真學習其畫家的風格特點和繪畫技巧,切忌不要死學,而要將學習到的繪畫技巧作為自己以后創作的根基。不要糾結要畫的像和臨摹的像,而要熟練的去掌握一種繪畫語言和表現手法。第三,寫意畫的繪畫技巧多種多樣,五彩紛雜,作為學習者來說要首先學會一類題材的繪畫手法,切勿貪多什么都學,最后發現什么都是只知道皮毛而不能深入畫面,最后還是沒有收獲。第四,分清楚畫面的虛實,不要著眼于局部的描繪,在畫一幅作品時,應從全局出發,理清疏密關系,講究虛實結合。
二、解決的方法
真正想要學好國畫,只在技法方面用功是遠遠不夠的,還得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和內涵,就像一個歌手在唱歌時嗓子很好是唱歌的條件,技巧掌握是成為歌者的職業素養,那么當一個演唱家就不光具備這些還需要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知識儲備和審美能力。所以,在學習國畫技法的同時,還需學習傳統文化、文學知識和歷史書籍,從而拓展自己創作空間和視野,下面針對這些,提出一些建議。
(一)調節情緒,投入情感,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狀態
在作畫時,不能夠有畏懼、厭煩和焦躁情緒。害怕畫不好而不敢作畫,心里覺得不是自己擅長的,有討厭畫國畫的感覺,覺得在情感體驗上得不到釋放,覺得畫不好而沒有成就感導致自己畫畫的積極性下降,情緒受挫,長期下去更加不想畫畫。在畫國畫遇到的問題上,應虛心求教,與老師和同學積極交流,敢于提出自己的問題和困惑。要以積極樂觀的狀態去面對這些挑戰,不要一味逃避和隱瞞,積累的負面情緒太多,導致最后沒有什么學習成果,把人的狀態也弄得很糟糕。在與同學相處時,要互相發現彼此在學習方面的優點和缺點,互相進步,彌補自己的不足,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現在學習的方式有很多,還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網絡視頻、書畫交友群等諸多媒介來學習,也可以通過寫生考察的方式去培養自己的興趣,離開教室之后面對大自然的花花草草和山川河流,往往不知如何下筆,這時可以先看老師的創作,在觀看老師繪畫的同時認真記住老師教的步驟和作畫理念。通過老師的教導和示范,明白國畫寫生創作的辦法,將之前學習到的筆墨技法知識運用到自己的寫生作品中,像是自己孕育一個新的生命,賦予著它自我的屬性。這些問題都是一步步地去解決的,情感方面也是通過時間的推移而逐步加深,最后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掌握繪畫技巧,加強藝術的文化修養
國畫創作是建立在掌握繪畫技法之上的,只有掌握了國畫技法你才能去實現自己的創作。通過自己對身邊事物產生的靈感引發創作的動機,再運用掌握已有的繪畫語言去提煉和概括形成作品,在作品的表現手法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和個性,讓觀者感受到你藝術的魅力。這大概就是鄭板橋所說的“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創作過程。
藝術作品反映畫家的藝術品味和氣質。從古代畫家來看,我們發現宋徽宗的作品給人一種高端典雅、精巧細膩、色彩柔麗富有質感的畫面,倪瓚的作品就是給人冷清孤寂、簡潔干凈、空曠蕭疏之感。徐渭的作品觀者看后會覺得畫家本人是狂放不羈、霸氣野逸、桀驁不馴的,八大山人的作品給人是怪誕澀冷、孤高悲憤、蒼涼凄楚的。為什么同樣的祖國山河,同樣的花草樹木在不同人的筆下呈現出來的感覺各具特色,這就與畫家自身的文化背景、生活歷程和藝術修養有著巨大的聯系。
對于我們學生來說,對國畫的學習并非是短時間就可以初見成效的,它是通過時間的積累和勤學刻苦的態度逐步提高的。也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都維持在一個階段沒有突破性的進展,但堅持的力量是無限的。在提高自身修養方面,我們應該多看文學名著、經典讀物、歷史故事,要學習古代的繪畫理論和方法。對古人繪畫觀點進行理解和掌握,才能有一定的繪畫創作概念,缺乏知識的累積像虛無的空殼子,沒有觀念所創作出的藝術作品就沒有思想,讓人贊嘆技藝不錯的同時并未看到的畫外引申的含義,像沒有靈魂的驅殼只是徒有外表。這樣產生的繪畫作品是死板的、毫無生機的、乏味的。有些甚至是抄襲他人的創作想法,這些都是無意義的對自己沒有任何作用的。所以證明畫好一幅作品讓其變得富有人情化的意味,是需要加強自身的素養和文化底蘊的。在你偶然看到的一本書中,一幅作品中,一堂講座中,一部好電影中等諸多方式中的某句話、某個角度、某個觀點、某句臺詞引發了創作的激情。有很多成功的畫作看起來似乎簡單,但畫家在創作時并不容易,也許嘗試設計了多個小稿和實驗,但最后將這些失敗的經驗、繪畫形成的素養和思想理念的創意都匯聚到畫中的時候,你會發現這時候的作品一定是生動和感人的。這大概就是莊子所說的:“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只用也”。亦或是他另一句的描述“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三)探究藝術的方法,開拓自由的創作空間
在學國畫技法的基礎時,大多是以臨摹為主,這些都是便于學生掌握基本的繪畫語言,而一旦步入到深入學習狀態,就應該在作畫的方法上拓展自己的視野和空間。
國畫的作畫方法是多變的,我們應該進行多種嘗試,對一個畫家的筆墨有很好的掌握之后再學習新的東西。在技巧方面,熟練基礎的技法之后,進一步深入學習較難的知識,藝術家都是積諸家之長的,對于我們的學習也是一樣,要多學習、多積累、勤練習。
三、結語
作為學生,在學習國畫時要掌握基本的繪畫技巧、技能和方法,也要通過各種方法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建立一定的思維定式,有敏感的藝術嗅覺,運用自己學習到的知識來創作出屬于自己風格的作品。
參考文獻:
[1]彭吉象.藝術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中國美術史教研室.中國美術簡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
山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