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池



摘 要:阿恩海姆在《藝術與視知覺》中提出了“知覺力”。“知覺力”與“物理力”雖然都有“力”字,但是是存在很大差異的。一個是實際存在的物理力,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知覺力是付諸于人的視覺感受的,是屬于創作藝術作品、觀看藝術作品而產生的實際存在的心理上的力。以阿恩海姆“知覺力”為切入點,探討“知覺力”與繪畫構圖的關系。
關鍵詞:阿恩海姆;知覺力;繪畫構圖
在探討此問題之前,我嘗試用兩張拉斐爾的作品導出此問題的含義。圖1是拉斐爾早期作品,無論是從構圖還是從人物情態刻畫上來說還是略顯稚嫩。根據標題的內容,我只從構圖上來闡釋畫面。圖1《基督下葬》整個畫面并沒有像典型的古典繪畫那樣顯得穩定,而是擁擠不堪,畫面中兩位抬基督的人物感覺很吃力。從姿勢上來看,感覺他們要抬不起基督了,基督完全有掉下去的可能,尤其是畫面左邊的人物身體都開始傾斜,這使觀眾都為畫中人物捏把汗。再者,畫面抬基督的那位年輕男子所用的力,由于身體往后傾斜,所以在畫面中所呈現出來的力量正好與左面年長男子相反,所以基督隨時有掉下去的可能,這使整個畫面顯現得并不和諧。
再看圖2《嘉拉提亞的凱旋》,此圖為典型的圓形構圖法,畫面中雖然人物動勢很大,但是各種動勢所產生的力好像是物理力那樣相互作用而抵消從而和諧穩定。具體來說,我們可以用四條直線橫從嘉拉提亞頭部穿過;縱為以最頂端小丘比特、嘉拉提亞為中心的線;其余兩條為對角線。在人物的安排上是分組安排,“重力”相似,這樣一來,各種力通過各條直線消解于四條線的焦點也就是視覺中心,畫面得到了平衡。
這兩幅畫雖然都是拉斐爾的作品,但是由于其畫面“力”的不平衡與平衡,雖然這并不是物理力,但是人可以通過視覺感應出來。我所舉例闡釋的力就是本文要闡釋的問題。阿恩海姆把這種“力”稱之為“知覺力”。為什么稱之為“知覺力”呢?阿恩海姆認為:“我們可以肯定,這些信息并不是由理智能力得到的……同樣,這些信息也不是由情感能力獲得的。”這是在光的作用下大腦皮層對形象直觀的反應,是不摻雜著情感體驗的一次活動,在此次活動中由于有種類似于物理力的心理力的參與而稱此力為“知覺力”。
知覺力的大小與物理力雖然有相似之處,但是知覺力并不像物理力那樣可以測量出來,知覺力無需測量我們的眼睛就能看出。所以藝術家在進行創作時并不會像科學那樣通過計算獲得數據,而是以一種感覺式的創作方式來進行構圖,甚至藝術家并不知道畫面中充滿著一種力,藝術家也不會盲目地用理性去解析畫面,所以藝術家在進行創作時對于這種“力”的判斷是憑借著一種感覺性質而判斷的。正如阿恩海姆所說:“這種態度,也許藝術家本人完全意識不到。”
畫面平衡時藝術品所呈現出來的符合人內心感受的一種重要方式,格式塔心理學稱兩者之間相呼應為“異質同構”,這也就解釋了大多數優秀的藝術品所呈現出來的是一種平衡的狀態。換句話說,藝術家之所以追求平衡也就是人內心需要這種東西。如此說來,“知覺力”所呈現出來的是一種“平衡”。而知覺所帶來的力的平衡則是一種非理性的原則。以蒙克《吶喊》(圖3)為例,畫面可以分為三部分,橋以及橋上的人物為一部分,河面為一部分,天空為一部分,三者相區別又相互統一為一整體。畫面中心為一捂耳吶喊之人,該人物站一橋上,橋在畫面中只是截取一截表現,由右下角開始消失于左上方,前方中心人物的力量明顯往下方,后方人物往觀眾這面走來,蘊含的力沿著橋的扶手向右下角傾斜。從外觀看,畫面并沒有因為中心人物向下的力以及橋向右下角的力而使畫面失去平衡,而這主要功勞在于畫面中部那深沉的色彩,使得整個畫面的下部的左右變得平衡,再加上上部火紅的色彩讓上部的力有向上之勢,使得整個畫面不顯得下部過分偏重而影響整個畫面效果。從畫面中我們可知力是可以通過色彩控制,并且承載力的形象并不是有規律的形態,而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而這類“力”是通過視覺而感知的,并不能通過量度來度量得到。所以“知覺力”影響到藝術家的構圖是通過一種感覺來得到的。
在上述我們提到了藝術作品的平衡性,這是由于人本身需要平衡這種狀態。那么人為什么需要平衡?阿恩海姆認為:“一個不斷地從事于追求和運動的人,總是要設法把構成他生命狀態的那種相互沖突的力量組織起來,盡量使它達到一種最佳的平衡狀態。在生活中,需要和義務,總是各持一端,互補相讓,這就有必要將二者協調起來。因此,他必須不斷的在與他一起生活的人之間進行周旋和調解,以便使對立和摩擦減小。”阿恩海姆試圖闡釋人需要平衡的原因所在,但是他并沒有闡釋人需要平衡的根本性質所在。我認為,要想解釋人為什么需要平衡用生命哲學解釋能更好地把握其實質性。
我在此試舉例說明。當小孩子要玩玩具車而得不到時內心總會傷心或者由于傷心而哭泣,當小孩得到玩具車時,內心是歡喜的,內心的傷心瞬間恢復了平靜。大人亦是如此。從而我們可知,人總是在索取中而最終達到平靜,人從生到死就是到“靜”的回歸。所以“靜”是人生根本的追求,也是人的根本狀態,好比是道家所言“萬法歸一”。藝術家在進行創作時,內心是充滿著力量,要傳達出內在情感來,當傳達到畫面上后藝術家內心的感受也就恢復到了平靜的狀態。當藝術家進行藝術構圖時亦是如此,由創作欲望激發出來的“動”使畫面不夠和諧、穩定時,藝術家的視覺感知也會不和諧所以藝術家就會改變這種狀態讓自己的視覺感受回歸到平靜的狀態,自然藝術作品所呈現出來的就是平衡的。
梵高的內心是火熱的,對生活、對上帝都充滿著無限的愛。他的藝術作品表現也是如此,如圖4《星月夜》,畫面中筆觸雖然縱橫飛舞,但是整個畫面卻是和諧穩定的,沒有因為畫面的狂放而顯得傾斜不安。從這說明,不管你內心是多么的狂熱、摯愛,你的視覺感受都是需要平衡的,因為人本身的狀態就是靜的,如果不靜,那么就需要像那顆松柏那樣夸張、變形,讓畫面達到穩定。
“靜”是人生來就有的,這就造就了人的知覺力需要平衡,如果不平衡就打破了人的生理狀態,人就會變得不舒服,人們就想辦法改變這種現狀。這樣變形、夸張也就成了使畫面達到平衡的一種手段。
總的來說,知覺力并不是一種物理上的力,這種力是憑感受而獲得的,所以在構圖中由于感受能力不一樣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構圖方式;再者,知覺力所呈現的是一種平衡的狀態,因為人的生理構造是靜的,人的追求也是求得靜的回歸,所以知覺力所影響下的構圖方式所呈現出來的是一種平衡的狀態。
參考文獻:
[1][美]阿恩海姆,滕守堯.藝術與視知覺[M].朱疆源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作者單位:
魯迅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