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梅
摘 要:在農村留守兒童美術教學中應用繪畫投射技術,美術教師可以借助繪畫作為一種媒介,診斷和改善學生心理,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心理,更明白學生的潛意識思想,幫助學生發展健全的人格,改善學生的人際關系,提高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關鍵詞:繪畫投射技術;農村留守兒童
農村留守兒童是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外出打工,但子女卻留在了農村,與他們相處的時間少之又少。而留守的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的思想認識和價值觀無法受到父母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呵護與關愛,這樣他們的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很容易扭曲。所以,著重研究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運用美術育人功能,對他們進行干預,能更好地促進留守兒童健康心理的發展。
一、繪畫投射技術的含義
20世紀40年代,人們認識到,可以通過繪畫確定一個人的情緒和人格特征,之后人們接受了一種觀點:“繪畫不僅可以反映出人們內在的心理狀況,也表現出繪畫主體的經驗。”研究也表明,繪畫是表達人內心一種很好的方式,它可以通過在畫面上描述自身無法用語言表達的信息,具有無可代替的作用。著名的繪畫投射測驗是巴克的“房子—樹—人”(HTP)測驗,它的任務是要求學生畫出房子、樹和人,主要是運用這些生活中熟悉的物品來激發學生有意識和無意識的聯想,以此反映出學生的人格、知覺和態度。
二、農村留守兒童美術教育現狀
(一)農村小學美術教學的狀況
農村小學教學薄弱已是由久以來的問題,學校由于辦學資源短缺等原因,從根本上沒有重視美術教育,美術課程形同虛設,致使美術課程不能發揮其重要本質功能,這顯然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的完善。
(二)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
由于教育者對美術的不重視,學生基本上只接受所謂主科科目的學習,學習科目單調、枯燥,學生無法將心中壓抑的情緒宣泄,教師也沒有及時的了解學生的煩惱。而留守兒童由于父母外出,他們缺少家庭的溫暖,多多少少會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留守兒童容易存在孤僻、暴力、抑郁等心理問題。
三、繪畫投射技術探索農村留守兒童的內心情感的
意義及依據
(一)繪畫投射技術對農村留守兒童內心情感的意義
繪畫投射技術可以有效探索留守兒童內心情感,它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有積極的作用。通過運用非語言的象征方式來幫助留守兒童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留守兒童運用圖像進行思考,這更容易透露出留守兒童無法用語言表達出的潛意識里的內容,而繪畫投射技術正是利用了這一點探索留守兒童內心心理。
(二)繪畫投射技術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內心情感的依據
通過閱讀書籍和查閱整理文獻資料,我們知道許多研究均表明繪畫能促進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也說明了繪畫具有不可代替的優勢。我們充分相信繪畫能促進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但這種信念在我們研究前只停留在理論上,那如何運用繪畫把這種信念應用于具體的實踐上呢?這正是我們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而繪畫投射技術正是我們把這種信念運用于實踐上的第一步。
四、運用繪畫投射技術的案例分析
研究者借助繪畫投射技術發現留守兒童身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采用巴克的“房子—樹—人”繪畫測試手段,通過分析學生是否畫出房子、樹和人的特征,以及學生是否畫出細節、比例、顏色使用對所畫形象進行評價。同時,觀察學生在作畫時的表現和注重學生對畫面的講述,希望學生能夠通過繪畫表達事物及自己的情感和經歷,并通過這種自我表達方式探索、發現和解決問題。
(一)個案繪畫作品及與研究者的交流所體現的情緒行為特點
案例評析1:圖一是黃宇(化名)的作品,他是個十歲的小男孩,我初次見他時他很靦腆,我問他他也不回答我,就這樣我對他產生了好奇心,我開始慢慢關注他的一切。原來他一直沒有生活在自己的家里,都是寄養在外公外婆那里,我了解到他外公外婆要照顧九個孩子,都是長時間的照顧,可想而知這種情況是很可怕的。在了解到黃宇的家庭背景和他自身作為留守兒童的境遇上,我對黃宇的繪畫活動過程和繪畫藝術作品給予了特別關注。
在2017年9月29日我開始第一次利用繪畫來了解留守兒童的心理,在課堂上黃宇的表現使我至今難忘,上課前我反復強調是畫房子、樹和人三種物體來組成一幅作品,但他還是脫離了我的要求,按照了自己心中所想完成了圖1的作品,為此我和他進行了交流,交流內容如下:
研究者:老師說畫房子、樹和人,你聽到了嗎?
黃宇:......
研究者:那你為什么選擇畫大海呢?是喜歡自由嗎?
黃宇:嗯。
研究者:那老師說畫上人,你為什么畫上沒有畫人呢?
黃宇:我不喜歡畫人。
研究者:沒關系的,你可以畫自己啊!
黃宇:我不想畫,我不喜歡。
研究者:那你覺得自己哪方面比較好呢?
黃宇:......
研究者:難道你就不想把自己好的一面表現出來嗎?
黃宇:......
通過這幾句簡短的話語,我可以知道在作品的畫面上出現的房子、大海,在顏色的使用上,整幅畫面都使用了藍色,是暗示黃宇同學向往著自由;畫面上沒有人,是說明他缺乏對自己的認識、自卑、自我評價低,可能缺少家庭的溫暖;畫面上沒有樹,表明他沒有設立目標。這完全不符合這次的測驗要求,并且從他的自我講述中,我們可以發現他的作品與他所處的環境是相符合的,他本身就感覺自己是寄人籬下,處處看人臉色行事,因此他渴望自由,為人十分自卑,做事不果斷,缺乏家庭關愛。
案例評析2:圖2是黃武輝(化名)的作品,他是五年級的學生,他的個頭是全班最大的.我首次注意到他是因為他在上課的時候沒有說一句話,我讓他與其他同學交流,他是高傲地看著他人,不愿與別人接觸的,并且伴有輕微的暴力傾向。為此我特別關注他繪畫的過程以及他的繪畫作品,也對他的繪畫作品與他進行了交談,具體內容如下:
研究者:你畫的房子很漂亮,那為什么房子沒有門呢?
黃武輝:我關上了,所以看不見。
研究者:你為什么要把門關上,讓別人進來和你玩不好嗎?
黃武輝:我不想和他們玩。
研究者:為什么了?
黃武輝:......
研究者:是因為你想自己一個人呆著嗎?
黃武輝:嗯。
研究者:那你一個人都在干什么啊?
黃武輝:什么也不干。
幾句短短的話語交流,我們可以看出他的作品與他自身情感有聯系。據我所知,黃武輝的爸爸外出打工了,他和他的媽媽生活在一起,從小就缺少父愛,也不知道如何與他人交流,他常常把自己封鎖起來。而作品中的房子沒有門且沒有窗戶,也暗示出他有躲避的心理傾向,不愿與外界交流;人物很小且處于畫面的邊緣地帶,這是他自己在生活中對自己的定位,認為自己是個被忽視的人,自身感到自卑,嚴重缺乏自信心,但又渴望被別人關注。在繪畫作品的整個過程中,他坐立不安,畫了一張畫撕了一張,最后才完成這次的作品,顯然可見他內心非常矛盾。
(二)通過分析留守兒童整體繪畫作品所體現的情緒行為特點
以上作品是根據巴克“房—樹—人”繪畫測驗所作的作品
從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畫面雜亂無章,線條反復涂擦,畫中很多重復描繪的痕跡,這種作品在農村留守兒童的美術課堂上隨處可見,盡管學生們的年齡不同,但所描繪的作品依然如此。學生大部分呈現出角色混亂、缺乏自我、易憂郁和易暴躁的性格特征。可見他們的繪畫作品與自身的情感有著莫大的關系,從他們的作品中我們能更深入地了解他們的內心,也為此對癥下藥,幫助他們健全自身的人格。
通過觀察留守兒童的繪畫狀態、分享作品時的表現及其對作品的分析,說明他們的情感狀況大部分不是很樂觀,主要表現為自卑、優柔寡斷、缺乏安全感、家庭歸屬感缺失等心理上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出現,都與他們所處的環境有關,留守的兒童由于家庭經濟的原因,父母外出的情況數不勝數,因此他們缺乏父母的關愛。長時間情感上沒有得到慰藉,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所以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更好地進行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健康的發展。
五、結語
如今,美術越來越受人們的重視,在生活上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而美術課程作為基礎教育,重點不再是傳授知識與技能,而應以培養學生認識美、發現美、創造美為核心,更加注重美術的情感宣泄作用。與此同時,美術課程還具有藝術治療的功能,把繪畫投射技術應用于留守兒童美術教學中,發揮其診斷和改善的功能,解決學生的情感問題,使學生可以增強自信心、自尊心,改善人際關系,發展健全的人格。
參考文獻:
[1]Cathy A. Malchiodi.兒童繪畫與心理治療——解讀兒童畫[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
[2]尹少淳.美術及其教育[M].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1995.
[3]王鵬.繪畫對農村留守兒童情感問題治療的個案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6.
作者單位:
廣西藝術學院美術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