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


摘 要:如何處理好藝術與生存之間的關系,是一個值得研究并且有待解決的問題,這不僅需要社會對藝術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需要經濟市場與藝術理想之間的相互協調,同時,也需要提高國民對藝術的認識與理解,不要盲目地去消費藝術,要在消費藝術之前做好藝術方面的學習。
關鍵詞:生存;藝術;藝術理想
威廉·巴特勒·葉芝認為:美是由三類人造就的。貴族造就了美的風度,因為他們在世間的地位使他們超乎生存的恐懼之上;農民造就了美的故事和信仰,因為他們無可喪失,故無所畏懼;藝術家則造就了其余的一切,因為他們天生就充滿無畏的精神。這些人都無所畏懼,故能堅持他們所喜歡的東西。葉芝的分類有一定的道理,但在我看來還有一部分人,即非貴族、農民、藝術家的普通人,他們擁有造就美的權利,因種種原因沒能把美展現得淋漓盡致,也許在對美的貢獻上較小,不可否認這部分人也在為造就美盡著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那么藝術是否可以作為一種為生存提供物質財富的手段呢?答案是肯定的。了解西方藝術史的人都清楚,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至今,藝術與金錢就有著一定的關系,當時的藝術與美術館和博物館也是密不可分的,也有許多家庭貧苦或家庭遭受意外的藝術家靠著訂單生存,這種情況直接影響著藝術創作的題材、內容、風格、趣味甚至技術上的變化。這雖然是一件悲傷的事,但是早期的藝術家們對待藝術的態度是認真的,是我們當代人應該學習的,如17世紀的荷蘭畫家倫勃朗,在家庭厚望下轉學藝術,他因觀察敏銳,融合古今而出類拔萃,他的版畫與素描經過實驗與變革而成就非凡,創新肖像畫則為他帶來名聲與財富,他中年時期的財富就是靠著作畫賣畫而得。由于倫勃朗不善理財,在晚年時期陷入了經濟困境,雖然瀕臨破產仍不忘探討人類的精神層面,他以心靈來感受上帝,追求藝術理想至死不渝。藝術與生存的關系怎樣能處理得恰到好處,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在當今這個浮躁的社會,“效率”成為一種趨勢,位于湖南長沙的“小天城”,在短短19天的時間內,建成57層的高樓,因而被網友戲稱為“中國新常態”,這種新常態對于一個發展中的國家來說是可喜的,它證明了我們的能力,但是把這種新常態用于藝術之上是可悲的。雖然藝術也可以作為一種商品,但是商品不同于真正意義上的藝術,藝術是由藝術家進行創作的作品,需要有非常多的投入、想象和獨創。藝術品是一種人工制品,是精神勞動的產物,以形象思維為手段并且是以實現自我確證為目的,當代的藝術品中有一部分不是完整意義上的藝術品,它們缺失了藝術品的真諦,為了迎合這種新常態,有一些“藝術家”采取各種各樣的方式來提高效率。例如,在2016年11月份,我有幸參觀了某省的美術協會副主席的畫展,聽說這位有名的畫家是油畫專業,結果展廳都是國畫作品,后來打聽才知道,原因是油畫作品用時較長,國畫相對用時較短,所以就改畫國畫拿出來展覽銷售,我認為這種作品不能稱之為藝術品,僅能稱為工藝品。這說明藝術的體制上的缺陷與藝術家在藝術思想上的境界有待完善和提高,消費者的盲目投資與消費也是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之一。
當今的中國社會中有一些在專業的院校、協會里謀職的藝術家,生活上有一定的保障,幾乎沒有生存壓力,他們有專心進行藝術創作的條件,可他們在有所謂的名氣之后,似乎丟失了自己的藝術理想,拋棄了自己對藝術的初衷。還有一部分因喜愛藝術而從事藝術的職業藝術家,這是一群富有藝術理想的人,他們是因為對藝術的熱愛與追求,所以才會選擇與藝術相伴。他們沒有生活上的基本保障,需要靠作品來換取物質上的財富。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藝術,接觸藝術,消費藝術。市場的需求與藝術的理想不一定都是相符合的,反而更多的是兩者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為職業藝術家帶來了困擾,他們要在市場需求與藝術理想上做出選擇,這無疑是熱愛藝術,追求藝術,擁有藝術理想的人最痛苦的抉擇。選擇市場需求就意味著可能要放棄藝術理想,選擇藝術理想,將面臨的是生存上的壓力。當然也存在著可以為了藝術放棄生命的偉大的藝術家,但是我們也不提倡為了藝術奉獻出生命,生存是要擺在第一位的,只有生存下來才能繼續追求藝術,沒有生存,藝術也就無從談起。所以大多數職業畫家為了生存而妥協,放棄了當初的藝術理想。這并非是必然的選擇,也可以選擇不做選擇,放棄藝術,轉做其他的行業以供生存。但是真正熱愛藝術的人是不會輕易放棄藝術的,但這部分沒有放棄藝術卻站在市場需求角度的職業畫家的藝術理想也不能繼續伴隨著他們進行藝術創作。市場需求沖擊著他們的精神以及內心,為了迎合市場需求,不得不放棄原有的藝術理想,藝術家是精神生產者,區別于工人們的物質性的勞動,藝術家的精神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受到市場需求的各種約束,他們在精神上發生了變化,變得不再那么的純粹,變成了為市場需求服務的藝術家。這種變化的出現是因為藝術理想的缺失,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選擇了一個就必須放棄另一個的必然結果。這種結果的出現導致了藝術家的變質,成為商品化的畫家。如今藝術品線上交易平臺的細分化市場的發展,使得各種曾經被人忽略的商品種類走進大眾的消費視野,藝術品線上交易這一沉寂已久的區域整體形勢上的趨勢是可觀的。這為更多的職業藝術家提供了就業的機會,他們的市場在不斷擴大,他們也在這樣的市場之下利用各種手段,提高“制作”藝術作品的效率,以應對市場的需求。追求效率的同時出現了種種負面影響,其中最大的負面影響就是缺少了創新精神,眾多職業畫家,為了生存,去生產一些大眾喜愛的作品,目的就是能夠符合市場的需求,所以沒有精力和時間去賦予一件藝術品更多的思想,更沒有精力去進行藝術上的創新。
在理想與現實之間,這部分職業藝術家不得不放飛理想,使之成為夢想,選擇面對現實。藝術是高尚的,藝術作品的出現不應該僅僅是作于投資,藝術品對于藝術家來說,是對自己的情感的表達和對社會現象的揭露,對于社會來說,是為了體現出具有時代特征的社會環境和現象,應該具有教育與警醒的作用。而現在的藝術家的藝術品似乎缺失了應有的思想,沒有思想的作品,就相當于一個漂亮的花瓶,沒有水和土壤的填充,是缺乏分量的,是沒有營養的,就算插上再漂亮的花,也只是曇花一現,經不住歷史與環境的推敲,站不住腳跟,最終的結局也不會是美好的。我們大多數人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只能選擇在現實面前低頭,因為實現理想首先要活著,但是選擇生存,理想不一定還能夠伴隨左右,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和藝術與生存之間的矛盾相似。由于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所以說矛盾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所以我們沒有辦法消除藝術與生存之間的矛盾,我們要辯證地看待藝術與生存之間的矛盾,辯證地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這有助于我們正確客觀地認識事物,并且需要我們掌握科學的處理方法,這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解決藝術與生存之間的矛盾。
這一矛盾如果能夠得到科學的解決,對于藝術來說將會有著重大的意義,不僅讓從事藝術的人員能夠繼續自己的藝術理想,對于藝術的發展來說同樣能夠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對藝術本身來說也是一種尊重。
參考文獻:
[1]于軼文.藝術源于生活[D].中央美術學院,2013.
[2]張婷婷.藝術與生活:多遠?多近?——審美——藝術觀念流變考察[J].文學評論,2004,(02):65-72.
[3]付洋璐.論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J].大眾文藝,2017,(05):98.
[4]張新科.從藝術人類學的角度談藝術與生活的關系[J].美與時代(下),2015:55-56.
[5]范冰玉,李文峰.藝術實踐視角下淺談藝術與生活的關系[J].大眾文藝.2017,(02):272.
[6][荷]約安尼斯·凡·隆恩.倫勃朗傳[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
作者單位:
寧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