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妍 焦嬌
摘要:創新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基礎和生命力所在,培養具有時代特征的創新型人才是十分必要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具有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特殊功能,它可以為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以及思想道德保證。針對當前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應從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學生三個角度探尋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創新素質培養有機融合的新路徑。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創新素質問題解決路徑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自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再次提出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在我國的地位就越來越高,它貫穿于國家的一切工作,成為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而國家創新的發展又有賴于青年,因為青年人是社會上最富有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理所當然應該走在創新創造的前列,成為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的時代先鋒[1]。因此,為當代青年人培養創新素質與能力已經成為所有高校迫在眉睫的任務。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學生創新素質培養中的作用
為了更好地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素質,我們十分有必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新教育聯系在一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面向全體大學生的必修課,該課程體系所涵蓋的哲學、經濟學、政治學、歷史學、法學等學科理論知識,對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素質具有特殊意義。通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以實現創新教育的培養目標,兩者的相互融合,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創新素質與能力,實現高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之一就是它能為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馬克思創立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是指導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2]。其中關于實踐是認識基礎的論述、發展的趨勢以及辯證否定觀的論述都是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中需要掌握的理論知識。只有扎實的掌握好理論知識,才能在未來的創新實踐中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用客觀的、全面的、發展變化的眼光去觀察、分析和解決所有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避免出現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等片面性錯誤。
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之二是它能為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提供思想道德保障。除了理論培養,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還是在思想層面上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以及道德規范,激勵著他們前進。其中的愛國主義教育能幫助學生樹立熱愛祖國并為之獻身的價值觀,讓青年將祖國的發展進步作為己任,喚醒他們的責任意識;道德教育能幫助大學生維持和諧的人際關系,為其提供道德評判標準,還能將創新的道德規范賦予學生自身,成為自我約束、自我教育的內在要求;而紀律和法制教育能幫助學生了解相關的法律常識,讓學生樹立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觀念。由此看來,思想政治教育不管是在理論層面,還是在思想道德層面,都與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息息相關,將二者有機融合在一起是十分必要的。
二、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的出現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近年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深化改革,在實踐教學等多個方面已經取得顯著成效,但是在學生創新素質培養過程中確實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存在于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以及學生身上。
首先是在高校層面,高校作為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的領導者,應該在學生創新觀念的培養、學校創新機制的建立和創新環境的營造上有所作為,但就目前來看,顯然效果并不是很好,許多學生反映參加學校組織的創新活動對于自身創新素質的培養并沒有實質性的收獲,活動的形式比較單一,往往是以講座或宣講的形式呈現,缺少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緊密聯系的實踐環節。并且,高校的創新教育往往是中斷的,缺乏連續性,學校這樣的做法也使一部分想要提升自己創新素質與能力的學生喪失自信心。
對于高校層面上出現的問題,究其原因,還是高校自身沒有樹立創新觀念,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不注意方式方法。一方面,許多高校在培養學生的觀念上還是墨守成規,憑經驗辦事,重視理論培養,忽視實踐結合,為大學生用于創新實踐活動的資源供給嚴重不足,使學生的創新素質培養更多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上;另一方面,高校在創新激勵機制的建設中缺乏正確導向,只關心學生成績,不注重學習過程,一定程度上傷害了學生的主動創造性。
其次在思政理論課教師層面,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能力的培養者。在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過程中,教師應當以身作則,率先在教學中實現創新理念引導,為學生做個榜樣。但是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效果就不是那么理想。由于思想政治教育這門課程比較特殊,所涉及的學科、知識面很廣,表達方式又常常以文字的形式呈現。所以,學生普遍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比較枯燥,對老師講的上課內容提不起興趣;另有一部分學生覺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抽象深奧,難以理解。
對于思政理論課教師層面的問題,主要還是教學任務與實際操作存在沖突,致使教師無法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方法,也無法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特殊,思政理論課教師的教學任務往往是十分繁重的,比較少地讓學生有提出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也很少會有時間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教師的教學內容也受限于學科范圍,較少的能夠鼓勵學生將知識運用與實際,培養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
最后是在學生層面,不管是高校還是教師,最終都是為學生服務的。學生,才是創新素質培養中的主體。但是目前出現的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學生的主體意識不明,不管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的創新活動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堂,學生的參與度都不高。與參加創新實踐活動相比,學生更熱衷于參加社團活動或是專注于專業學習,這樣的現狀讓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很難繼續。
對于學生層面的問題,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學生缺乏對創新素質培養的重要性認識,忽略了自己在培養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由于長久以來接受的是應試教育,學生對于自身所處的位置認識不清,錯誤的成為被學習者,將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課本知識的學習中,忽略了自己在創新能力方面的培養,只重視分數,不重視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也一直承擔接受者的角色,對于老師的教學與要求言聽計從,不敢挑戰老師的權威。種種原因交織在一起,嚴重阻礙了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
三、基于培養大學生創新素質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探究
面對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的高校創新教育出現的問題,我們將從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學生的角度探究基于培養大學生創新素質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
第一,從高校角度通過制定創新教學的大政方針、開展與思想政治教育有關的創新實踐活動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與能力。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很大程度上還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課堂中學習足夠的關于創新的理論知識,為以后的實踐打好基礎。所以為了保障好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順利進行,高校需要建立紀律監督機制,對于在課堂上不認真聽講、破壞課堂秩序的同學進行適當的教育和懲罰,讓學生牢記課堂是嚴肅的地方,是獲取知識的殿堂。除了要保證教學的正常進行,高校還應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能夠外出實踐,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參加有關思想政治教育主題下的創新能力培養活動,將會幫助學生理解創新的深刻內涵,將書本知識與實踐完美結合。針對學生提出的創新活動形式過于單一的問題,高校也應轉變陳舊觀念,與時俱進,從學生的課余生活入手,開展一些基于培養大學生素質的思政主題活動。總之,就是要注意好思政理論課與學生課外活動的銜接,讓學生更加自然的接受創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讓創新教育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從思政理論課教師角度需要創新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方法等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首先要轉變教育主體定位,要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缺少主體意識,就不會主動學習知識,也就無法提升創新能力。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樹立主體意識,創設一個寬松、民主、和諧的教育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參與教學的主動性,培養其創新思維[5]。其次在教學方法上也需要改進,推廣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改變“一支粉筆、一本教案、一張嘴巴”的傳統教學方式,增強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從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三,從學生角度通過擺正學習態度、調整學習方法等方式培養自身的創新素質。為了使自己成為創新型人才,學生自己也應該轉變自己的學習態度,積極主動地與教師交流。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與敢于質疑權威、挑戰傳統的精神。除了轉變學習態度,學生還需要做的是認真學習關于創新的基礎知識,積累足夠的理論指導,為自己塑造符合社會道德標準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良好的知識積累能讓大學生擁有更廣闊的視野,更睿智的思想,迸發出更多的靈感的火花。而基于社會道德標準塑造的三觀和判斷標準則是在學生心中樹立一面能評判是非對錯的明鏡,即使是在創新的路上,也能幫助學生嚴格遵守心中的道德標準。
綜上所述,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的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的過程中,高校是領導者,思政理論課教師是實施者,學生則是主體,三者共同作用,才能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化功能,共同推進創新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計劃。
參考文獻:
[1]梅曉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視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01):125-129.
[2]孫志勇,馮譯冉,常宇通.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大學生自主創業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13):84-85+93.
[3]姜麗華.基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師文化反思與重構[J].教育科學,2016,32(04):41-45.
[4]劉一華.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路徑探析[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06):94-96.
[5]徐楊巧,謝守成.雙創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新任務——基于湖北省26所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調查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07):67-70.
作者簡介:崔曉妍、焦嬌,江蘇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課題項目:江蘇省鎮江市江蘇大學大學生科研課題項目研究《基于提升大學生創新能力與素質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研究》(編號16C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