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中小學一線教師因為“科研”二字的“高大上”往往選擇避而遠之,其中,最重要的原因無非就是不知道研究什么,如何進行研究,如何總結成果。筆者認為,在長期的科研工作中,教師可以嘗試從“小”開始,循序漸進,慢慢打破科研僵局,并逐漸形成科研氛圍。這里的“小”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小學教師教科研的對象與“小”有關,要么是小學階段,要么是小學生,要么是小學校園。也就是說,對于科研對象來說,把與工作服務對象無關的對象納入研究對象,其實都不具有實際意義。這一步就在一個很大的范圍內把中小學的研究對象準確定位在工作崗位中,也讓大部分教師明白了自己選擇課題時候的范圍與范疇;二是在小學背景下,選擇對一線工作有實際意義的、自己感興趣的小課題進行研究。那么,如何從“小”開始做好科研工作呢?
平時所說的科研可分為理論研究與行動研究,按照1944年庫爾特·盧因首次提出的說法,行動研究用于描述制訂計劃、實地調查和貫徹執行的過程,是指教師或研究人員有計劃、有步驟地對教學實踐中產生的問題進行共同合作,邊研究邊行動,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對于小學教師而言,行動研究往往最具有實際意義。筆者認為,行動研究的主要任務就是在多種行動策略中,選擇較為優化的一種行動并加以證實。也就是說,在兩種或兩種以上行為中進行優化選擇,或者做出否定和肯定判斷,而這些行動研究方向往往是從小行動當中挖掘出來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教師批改試卷的時候是記正分還是負分?這個問題實際上做教師的每年都碰到過。那么,選擇哪一種更加科學,或者說更加符合工作的實際需要呢?這個小問題觸發之后,往往需要通過科學的實驗方式得到證明。比如,采用分組實驗的方式,計正分一組,計負分一組。然后,通過時間、準確率、反饋度等數據對比,得出最后的結論,證明計正分與計負分的優劣勢各在哪里。這一過程就是十分實用的科研過程。一線中小學教師也有涉及部分理論研究的,比如,廖志文老師主持了一個課題叫《小學“第二生活科幻畫”校本教程開發與實踐研究》。在這一課題當中,他針對前人對“第一自然”“第二自然”納入“第一生活”這一理論做出了總結與歸納,同時在課題研究中提出自己關于“第二生活”的概念與理論系統,并將“第二生活”理論與兒童科幻畫聯系起來,建立了自己的課題研究方向。在此課題中,他必須通過課題研究從已有理論中提煉出自己關于“第二生活”這一理論的支撐。然而,無論是哪種研究,最先都要尋找到問題的價值所在。如何準確發現并挖掘到有研究價值的課題研究方向呢?在平常的教科研工作中,比較有效的通常有以下幾種方法:
1.問卷調查中遇到的困難
舉例1:在東莞市2017年200多名新教師培訓會場中,筆者現場進行了問卷調查。從結果當中可以發現許多問題,這些問題經過梳理與分析,往往能成為有研究價值的課題。比如,以下兩項調查結果的反饋:

針對以上兩項的調查結果進行系統分析,有意識地對選擇答案人數最多和最少的那一項進行現象背后的分析,再結合實際工作環境,就能提煉出兩個具有實踐意義的課題:①《小學新教師課堂駕馭能力提升策略研究》;②《基于“微格”研訓環境下,新教師課堂觀摩方式變革的研究》,以上例子說明,從小調查問卷中往往能發現有實用價值的課題。
舉例2:在學校實施課外閱讀評價時,往往需要相關教師出大量的閱讀測試題。有一天,一位老師就訴苦:課外閱讀考核的題目出題量太大了,簡直是加重了老師們的負擔,而且出錯率還很高。筆者問她有這樣想法的老師有多少?她說幾乎是所有老師都希望能從中解脫出來。于是,我們逐漸萌發了一種想法——如果有一種工具能夠在推進學校課外閱讀中,提供“讀什么”“如何讀”“讀得怎樣”等一系列解決方案,那么,實用意義就非常大了。于是根據這一命題,我們確立了開發課外閱讀“云架構”評價平臺的想法。經過三年的潛心研究,一個服務于廣大學生、教師、學校及教育管理部門的課外閱讀全方位評價平臺就研發出來了。課題《小學語文課外閱讀“云架構”評價平臺的研究與開發》在成果推廣中獲得了大量一線老師及學校管理者的認可。

《小學語文課外閱讀“云架構”評價平臺的研究與開發》的研究成果 (域名為:www.ydpjw.com)
以上案例說明,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小困難,往往也能發現有實用價值的大問題。
2.從大到小,以小見大。在急于追尋課題研究方向,而又暫時無法理清思路的情況下,還有一種課題選擇法,就是選擇從國家、省市宏觀教育方向指導下,結合自己從事的專業與班級選擇與上層設計大方向相關聯的小課題進行研究。比如,根據現有國家教育指導思想,省市教育焦點問題,結合學校教育特色等宏觀設計的“大”課題層面,在自己的實際工作中找到相對應的“小”課題。
課題方向選擇好之后,接下來就是對課題研究過程中一些小細節的關注,而這些小細節中,最重要的一環是資料整理。一般建設采用電子文件夾的形式進行資料收集,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四大類型;按照時間排列法,也可以采用課題實施過程進行分類,如:立項文件夾、開題文件夾、實施文件夾、結題文件夾、申報文件夾、推廣文件夾,等等,當然,也可以兩者結合。課題資料最需要收集的除了參考文獻之外,在實施過程當中,細小的證明材料往往也是課題研究的重要支撐。
比如,一個學校輔導員組織一批班主任成立了一個課題組,研究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那么,在建立課題組資料庫時,一些能夠反映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圖片、視頻等資料就要細心保存下來。在研究過程中,需要進行前后對比,不同年級對比,從而獲得相關的數據,這些“小”資料在研究過程當中是極具證明力度的。
課題研究的最后呈現方式主要是文字,所以教師能否將自己所做過的工作規范、系統、通順地表達出來,是需要其具備相應的文字表達功底的。剛開始時,許多教師對撰寫論文是十分抗拒的。此時,不妨適度降低寫作的難度,從“小”開始。一般來說,行動研究成果文字的呈現方式,從小到大排列為:敘事——反思——論文——課題。可以先建立自己的博客、公眾號或者平臺,在上面發布一些教育敘事類文章,當素材積累到一定程度后,還可以將反思進行歸類,梳理出論文和課題成果來。筆者認為,練習撰寫能力最好的途徑還是從“小”開始。在教育敘事——反思——論文——課題這一過程中,最具有生命力的往往也來源于教育“小”敘事。
綜上所述,中小學教科研的“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科研價值的“大”和“廣”,只要一線教師在進行教科研時能夠注重挖掘“小問題”“小細節”“小成果”,那么,一線中小學教師就會在教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寬,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