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平
(云南省楚雄州中醫院,云南 楚雄 675000)
胃潰瘍是臨床上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近年來,隨著我國居民生活節奏的加快、精神壓力的增加及飲食習慣的改變,胃潰瘍的發病率逐年升高。上腹痛、反酸、脹氣、嘔吐是該病患者常見的癥狀。臨床研究表明,該病患者的病情若長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療,就可能并發胃出血或胃穿孔,從而可嚴重影響其健康。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質子泵抑制劑、抗膽堿能藥物及胃黏膜保護劑等藥物治療該病。方紹芹[1]等指出,對胃潰瘍患者進行優質、全面的護理,能提高其治療的效果。本文僅就對胃潰瘍患者進行中醫護理的效果進行研究。
將云南省楚雄州中醫院于2014年5月至2016年9月期間收治的202例胃潰瘍患者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其中,排除存在意識障礙和不愿參與本研究的患者。將這202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在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63例(占62.38%),女性患者有38例(占37.62%);其年齡在25~7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4.25±11.33)歲。其中,病程為1~3年的患者有52例,病程為4~6年的患者有29例,病程>6年的患者有20例。在觀察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65例(占64.36%),女性患者有36例(占35.64%);其年齡在23~7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5.26±11.58)歲。其中,病程為1~3年的患者有55例,病程為4~6年的患者有27例,病程>6年的患者有19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對癥治療,包括用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蘭索拉唑等)、抗膽堿能藥物(如山莨菪堿、東莨菪堿等)和胃黏膜保護劑(如硫糖鋁、枸櫞酸鉍鉀、鋁碳酸鎂等)對其進行治療。在此期間,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護理,方法是:1)對患者進行入院指導和健康教育。在患者入院后,詳細向其介紹住院的環境和相關的醫護人員,以減輕其對醫院和醫護人員的陌生感。同時,將胃潰瘍的發病機制、臨床癥狀、治療方法、護理方法及預后等告知患者,以提高其對該病的認知度。2)對患者進行飲食指導。根據患者的病情及個人飲食習慣為其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讓其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面條、小米粥、南瓜粥等),多食用蛋白質、維生素含量高的食物(如魚肉、瘦肉、雞蛋、豆制品等),少食用冷硬、辛辣的食物。3)對患者進行用藥指導。在患者用藥前,詳細告知其相關藥物的作用、用法用量及可能引發的不良反應。囑患者嚴格遵醫囑用藥,不可擅自改變藥物的用法用量,更不能擅自停藥。告知患者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的常見表現(如頭暈、嘔吐、皮疹等),囑其在發生不良反應后要及時通知醫護人員。4)對患者進行運動指導:根據患者的年齡、身體狀況及是否合并有基礎性疾病等指導其進行適當的鍛煉,以增強其體質,提高其抵抗力。指導患者多進行有氧運動(如慢跑、做保健操、騎自行車、游泳、打太極拳等),盡量不要進行劇烈的運動[2]。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患者進行中醫護理,具體的方法是:1)對患者進行辯證施膳護理。根據辯證施膳的原則對患者進行飲食指導。對于胃部濕熱的患者,指導其多食用具有清熱瀉火功效的食物,如蓮藕、綠豆、芹菜、大麥、西紅柿等。對于脾胃虛寒的患者,指導其多食用具有溫陽補脾功效的食物,如大棗、山藥、番薯、黃米、糯米、羊肉、花生、鯉魚等。對于肝郁氣滯的患者,指導其多食用具有疏肝理氣功效的食物,如香菇、山楂、烏梅、蘿卜、蓮藕、柑橘等。對于胃陰虧虛的患者,指導其多食用具有養陰益胃功效的食物,如銀耳、菠蘿、蜂蜜、百合、雪梨等。2)對患者進行中醫按摩護理。對于存在上腹痛癥狀的患者,遵醫囑對其中脘穴、氣海穴、天樞穴和足三里穴進行按摩,每個穴位按摩的時間均為2 min左右。按摩結束后,用手掌輕拍患者的胃脘部3~5 min。對于存在腹脹癥狀的患者,遵醫囑對其膈俞穴、三焦俞穴、肝俞穴、脾俞穴、胃俞穴、大椎穴、命門穴、肩井穴和腎俞穴進行按摩,每個穴位按摩的時間均為1~2 min。對于存在嘔吐癥狀的患者,遵醫囑對其肩井穴、手三里穴、內關穴和合谷穴進行按摩,每個穴位按摩的時間均為2 min左右。之后用雙手揉搓患者的兩脅處3~5 min。3)對患者進行中醫情志護理。臨床研究表明,情志不暢是誘發胃潰瘍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應加強對此類患者進行情志護理。護理人員要耐心向患者講解情志對其病情的影響,并采用移情易性法、情志相勝法等幫助其舒緩情緒。
用治愈、顯效、有效和無效評價兩組患者的治護效果。治愈:患者在接受治護后,其上腹痛、反酸、脹氣、嘔吐等癥狀全部消失,進行胃鏡檢查顯示其胃內的潰瘍面全部愈合。顯效:患者在接受治護后,其上腹痛、反酸、脹氣、嘔吐等癥狀明顯減輕,進行胃鏡檢查顯示其胃內的潰瘍面基本愈合。有效:患者在接受治護后,其上腹痛、反酸、脹氣、嘔吐等癥狀有所減輕,進行胃鏡檢查顯示其胃內的潰瘍面明顯減小。無效:患者在接受治護后,其上腹痛、反酸、脹氣、嘔吐等癥狀未減輕,進行胃鏡檢查顯示其胃內的潰瘍面未減小??傆行?(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3]。
用護理滿意度調查量表調查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倽M意率=(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用生活質量評定量表評價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后的生活質量,患者的得分越高表示其生活質量越高。對兩組患者進行6個月的隨訪,記錄其病情復發的情況[4]。
用SPSS19.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5]。
觀察組患者治護的總有效率為94.06%(其中,治護效果為無效、有效、顯效和治愈的患者分別有6例、28例、35例和32例),對照組患者治護的總有效率為81.19%(其中,治護效果為無效、有效、顯效和治愈的患者分別有19例、31例、29例和22例)。觀察組患者治護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
觀察組患者對護理的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 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率
觀察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其病情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 2。

表2 比較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及其病情的復發率
臨床研究表明,胃潰瘍的發生主要與患者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飲食習慣不良、精神長期緊張、吸煙、酗酒及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等因素有關[6]。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質子泵抑制劑、抗膽堿能藥物和胃黏膜保護劑等藥物治療該病。吳云梅[7]等指出,對胃潰瘍患者實施優質的護理干預,對提高其治療的效果、改善其預后均具有重要的意義。中醫學認為,胃潰瘍屬于“胃脘病”的范疇,有虛、實、寒、熱之分,其病機主要為七情失和、肝氣郁結。在本文中,筆者及其團隊對101例胃潰瘍患者進行中醫護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治護的總有效率高達94.06%。這與彭長燕等[8]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在對胃潰瘍患者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用中醫護理模式對其進行護理,能顯著提高其臨床療效和對護理的滿意率,改善其生活質量,降低其病情的復發率。
[1]方紹芹.中醫護理技術在優質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29):253-254.
[2]李桂榮,李紅.優質護理在中醫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探討[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29):191,194.
[3]韓彥輝,李海霞.優質護理服務在急診科的應用效果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9):837-839.
[4]盧春燕,印義瓊,文曰.移動電腦在優質護理病房的應用效果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16):1461-1463.
[5]徐旭.中醫護理技術在腰痛病臨床護理中的應用[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3,7(16):45-46.
[6]羅賢慧.中醫護理技術應用于優質護理服務的探討[J].求醫問藥(下半月),2012,10(10):329.
[7]吳云梅.優質護理服務在中醫康復患者護理中的應用體會[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23):241-242.
[8]彭長燕,陳巖,杜榮.中醫護理適宜技術融合優質護理服務實踐之探索[J].新疆中醫藥,2014,32(6):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