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義,劉 源,薛 晨,張鷺鷺,馮逸飛,劉志鵬,張殿勇
傳統的衛勤指揮訓練偏重勤務流程與方法講授,與作戰指揮缺乏內容、方法、程序與手段的融合,“實戰化”訓練效果不明顯;特別是在新的兵力編成、新的武器裝備、新的戰法演練背景下,尚缺乏有效的訓練手段與工具[1-2]。因此,海軍軍醫大學基于自研的陸軍合同戰術衛勤兵棋推演系統(以下稱“系統”),進一步設計實施《陸軍合同戰術衛勤組織指揮》“實戰化”課程,將衛勤指揮與作戰指揮有效銜接,組織學員進行模擬訓練,旨在錘煉衛勤指揮員“能打仗、打勝仗”的技能與本領,提升衛勤指揮員的崗位任職能力。
1.1教學目標課程通過設置陸軍合同進攻戰斗衛勤保障任務,創建“真實的”戰斗場景,模擬敵我雙方真實的兵力編成、戰場環境、基本戰法、武器裝備性能,開展《陸軍合同戰術衛勤組織指揮》實訓教學,目標是通過訓練,提高衛勤指揮員的軍事素養、籌劃能力和臨機決策能力[3-4]。
1.2教學內容以《軍隊衛生勤務學》為教材,《現代戰爭衛勤保障》、《陸軍合同戰術兵棋推演》等為參考資料,結合“系統”中的案例與作戰理論,完成四個方面的教學內容:一是陸軍合同進攻戰斗衛勤指揮基本理論,二是陸軍合同進攻戰斗衛勤想定作業與典型戰例分析,三是基于“系統”的衛勤籌劃,四是基于“系統”的指揮推演[5]。
1.3教學對象教學對象為衛生保障勤務班學員、衛管本科4年制學員,學員前期已完成《衛勤組織指揮作業》基礎理論學習,掌握“系統”操作技能。教學重點為衛勤籌劃與兵棋推演,難點在于兵棋推演的組織與實施。
1.4教學策略按照《軍事訓練與考核大綱》要求,借鑒作戰指揮“四步教學法”實施過程[6],首次構建“學”“研”“謀”“推”四字衛勤指揮教學策略。①學理論。利用軍事信息資源庫、衛勤知識庫等信息化工具,以教員講授為主、學員操作為輔,鞏固衛勤指揮基礎理論、強化指揮作業技能,彌補了傳統教學中“重勤務缺軍事”的短板,為指揮推演打下軍事理論基礎。②研戰法。利用典型戰例庫、想定庫、復盤數據庫等信息資源,采用教員引入案例、學員分組討論等方法,學員自主研判不同戰例中的衛勤指揮特點與保障方法,完善傳統教學中手段單一、戰例陳舊的不足,培養學員綜合分析和研判能力。③謀策略。利用“系統”中任務識別、分析判斷、方案制定模塊,教員按紅藍雙方兵力編成分配角色,學員以指揮員角色在模擬的戰場環境中制定衛勤保障計劃,改變傳統手工制定衛勤保障計劃的手段,真正體現通過籌劃練謀略的目標。④推方案。利用“系統”中戰斗控制、態勢顯示、數據分析模塊,創設真實的戰場環境,由教員分發演練任務,紅藍雙方學員全程自主對抗,完成作戰控制與衛勤指揮任務,實現了從傳統的“面對面”的桌面推演到“劍對劍”的兵棋推演,錘煉指揮員臨機決策能力。
2.1環境創設以進攻戰斗為背景,以“陸軍合同進攻戰斗衛勤保障”為課題,依托“系統”搭設推演環境,通過圖上量算、要圖標繪、態勢顯示、三維地形視景等功能,實現作戰指揮與衛勤指揮在“系統”上無縫鏈接,為“實戰化”訓練提供技術支撐。依托海軍軍醫大學“衛勤模擬訓練中心”,搭設導演部、紅軍指揮所和藍軍指揮所。
2.2角色分組演練共設導演、紅方、藍方三類角色,其中導演4人,紅方35人,藍方25人,共計64人。導演由教員承擔,負責演練過程中的節點控制和演練后的綜合裁評。紅藍雙方由學員承擔,紅方負責進攻戰斗衛勤保障,藍方負責防御戰斗衛勤保障,演練全程雙方自主對抗。
2.3組織實施
2.3.1衛勤籌劃導演組分發演練課題、作戰構想、演練內容及演練任務。紅藍雙方指揮員傳達作戰與保障意圖及任務,在模擬的戰場環境中開展標圖作業、減員預計,明確力量部署、指揮協同關系,確定衛勤保障計劃,在學理論技能、研戰例戰法、謀保障策略的過程中,完成戰斗衛勤籌劃,解決了衛勤保障計劃制定和減員預計這兩個教學的重難點問題。如經過籌劃后,紅方指揮員制定衛勤保障方案,預計戰斗減員率為16%,減員人數為800人。在戰術前方設置“營傷員集中點”,在戰術后方設置“旅救護所”,在戰役區域設置“野戰醫院”,形成“兩區三級”的醫療后送體系,傷員以后送為主,前接和后送相結合。
2.3.2指揮推演導演組利用導控系統進行推演進度控制。紅藍雙方展開“背對背”模擬推演。雙方指揮員依據作戰進程和戰場態勢,掌握傷員實時數據,獲取傷員時空分布信息,實時調整衛勤部署與傷員救治策略,在研對方戰法、謀己方策略、推指揮控制的過程中,完成推演過程。解決了衛勤指揮協同和衛勤力量部署這兩個教學的重難點問題。如在推演過程中,紅方指揮員能夠依據傷員發生的時間與空間變化,及時調整衛勤保障方案。戰斗進入沖擊突破階段,一線戰斗異常激烈,傷員數量迅速上升至800人,紅方衛勤力量靠前保障困難,短期內產生大量傷員,紅方營傷員集中點傷員驟增,超出旅救護所救治能力,紅方衛勤指揮員迅速提出衛勤力量調整方案,向上級申請加強一個野戰醫療所部署至戰術后方,與旅救護所共同開展傷員救治。同時,建議營傷員集中點和旅救護所可適當縮小救治范圍,加快傷員后送。
2.3.3總結裁評推演結束后,導演組利用復盤功能,就演練過程與結果進行裁評,紅藍雙方進行總結自評,教員根據演練中暴露問題提出衛勤保障計劃調整建議。如在減員預計上,戰前預計戰斗減員率為16%,實戰減員率為35.26%,高出戰前預計兩倍多,提示戰前減員預計不準確。在力量部署上,紅方主要兵力配置在左翼和右翼兩個方向上,從減員分布上看,傷亡較大,紅方衛勤指揮員建議旅救護所和加強的野戰醫療所應配置在左翼和右翼主要兵力的后方,并且靠近主要道路,便于傷員后送。
本課程采取“指揮院校指導、機關組織協調、衛勤牽頭實施、教員學員參演”的方式組織,按照“節點導演控制、全程自主對抗、綜合裁決評估、復盤檢討講評”的方法實施。自2015年以來,基于該“系統”,我校已連續組織實施3年5場衛勤兵棋推演,代號“衛勤礪劍”。
這種形式的衛勤兵棋推演,首次將衛勤行動與作戰指揮有效融合,創新了衛勤指揮訓練的信息化手段,破解了傳統衛勤指揮訓練反復練流程、缺乏軍事背景的難題,是對衛勤指揮訓練踐行“戰訓一致”的有益探索。通過推演,不僅激起衛勤指揮員學戰法、懂戰法的熱情,還能夠驗證和研判不同的指揮決策方案;通過實戰推演讓衛勤指揮員“舉一反三”,達到了提高籌劃能力和臨機決策能力的目標,推動了崗位勝任能力的提升。該演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新戰力、新戰法下,衛勤指揮怎么練、練什么的問題,為推進軍醫大學“實戰化”訓練和“院校教育向部隊靠攏”上邁出堅實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