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
摘 要:美術教學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通過美術課堂中的學習和鑒賞活動,使學生獲得獨特的審美體驗,具備基本的美術鑒賞常識,逐步建立起自身所特有的審美理想和感官體驗,達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建構。
關鍵詞:高中美術;鑒賞能力;美育
一、美術鑒賞教學以課標為基準,以教材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都離不開課程標準和教育教學目標的指引,美術鑒賞教學也是如此,教師組織課堂教學時,首要的依據就是課程標準,從中確定要教授的欣賞和鑒賞藝術作品的知識要點,把握要求學生鑒賞作品所要達到的高度,以及適應不同學段鑒賞分析的作品等,而這些要求的具體表現就濃縮在美術鑒賞的教學上。有不少人認為,既然是教學生美術作品的鑒賞,那就直接拿作品說話,在實踐中學習,相比之下課程教材沒有意義,誠然,美術鑒賞能力的提高主要在多看多練,這些都需要通過從大量作品的實踐研究中獲得,但是我們知道,對于高中學生來說,他們不是專門從事美術鑒賞和研究工作,對鑒賞的專業知識和角度了解有限,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只是一味地給出作品,而不能依據教材和課標要求講授一定的基礎知識和鑒賞方向,學生對作品只是在“看”或者說在“欣賞”,遠遠達不到鑒賞的程度。美術教材中對美術教學和學生學習給出了幾部分具體的規劃:學習部分。學習同于學習目標,是對課堂教學內容給出的總體要求,規定了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要掌握的知識和達到的鑒賞水平;知識結構部分。顧名思義,知識結構是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學習和鑒賞活動的基礎和整體系統的建構;經典探究部分。經典舉例,幫助學生分析理解;自我檢測部分。對前面所學知識的檢測,通常以練習題和作品分析等形式出現,旨在使學生自我檢測學習效果,提高效率;拓展積累部分。舉引教材外的經典作品或鑒賞手法,進行知識的拓展延伸。通過教材對美術鑒賞課程“五步走”的安排,課堂教學有了清晰明確的方向,既符合課標要求,又適應學生學習發展,以達到預期學習效果。
二、注意美術鑒賞方法的教學
鑒賞雖然是鑒賞主體的主觀鑒定和欣賞的感知過程,但并不意味著鑒賞者可以憑空臆想,胡亂揣測作品的形式和內容,既然是對作品進行鑒賞活動,那就要遵循一定的方法,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就要注意將鑒賞的基本方法教給學生。鑒賞藝術作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首先,對作品進行客觀描述。描述是學生初次接觸作品時首先要做的事,通過最直觀的視覺感受,對作品的內容、形式、風格、色彩等方面做最初的敘述,這是學生鑒賞過程的基礎。其次,對作品進行分析。分析也是對作品了解過程中的一個步驟,在分析作品的同時,學生應該把握作品的作者信息、創作時代以及背景、作品的藝術風格等。第三,對作品進行解釋與評價。解釋與評價的過程是基于對作品有深刻的把握之上,學生依據以往的學習經驗和實踐鍛煉,對作品產生獨到的見解和體驗。例如,在帶領學生鑒賞徐悲鴻的畫作《奔馬》時,在對作品和作者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學生紛紛發表了自己對作品的見解:這幅作品將多種繪畫方法融合,使傳統的中國畫具有面對現實的能力。在對作品進行評價時,許多學生提出,以飛奔的駿馬表達對祖國的關懷和期望,學生通過對美術作品的鑒賞獲得了審美體驗,同時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得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三、學生鑒賞能力培養的具體措施
1.開展對比教學
如果學生對一部作品理解不深入,引導起來也比較困難,這時不如引入另外一部與之相似或相反的作品加以對比,兩部作品放在一起,一個鑒賞方面就可以做出兩種對比,學生理解和分析起來就容易得多。
2.專題教學
單一零散的作品不易形成一個系統的鑒賞模式體系,這時教師可以將同類型、同國度、同時期等具有相同或相近藝術風格的作品集合成一個專題,定期開展這樣的專題教學和鑒賞活動,使學生在接受大量作品的同時不至于覺得混亂,摸不著頭腦,而是形成一類專題的系統建構,思路清晰。有些專題也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研究分析,學生小組自由鑒賞,班級集體匯報,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3.提問引導法
提問引導法適用于鑒賞起步階段,思路和方法運用尚不成熟的學生,此時他們對作品的把握程度不同,理解的水平也不穩定,教師通過一定的提問對學生的思路和鑒賞方式、方向加以引導,使學生逐步掌握方法,提高鑒賞能力。
總之,高中學生美術鑒賞能力的提高,有賴于教師在新課標的要求下,積極努力地探索適合學生學習和發展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真正習得美術鑒賞知識,掌握美術鑒賞技能,逐步形成感受美、發現美、理解美、創造美的能力,形成正確的審美價值體系。
參考文獻:
[1]徐小濱.試析如何培養高中生的美術鑒賞能力[J].大眾文藝,2016(14).
[2]聶剛.高中美術作品鑒賞教學中學生鑒賞能力的培養[J].東方文化周刊,2014(5).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