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院校學生的曠課行為具有一定的規律性,掌握規律才能采取有針對性的辦法減少不良行為的發生,本文從高職院校學生曠課行為的心理學角度進行分析,力圖對高校學生的曠課行為進行遏制。
關鍵詞:高校;曠課行為;心理
近年來,高職學生的曠課行為愈演愈烈,在經歷了嚴酷高考的洗禮后,輕松的大學生活讓有些同學產生迷茫甚至不知所措,對自身的管理有了懈怠。經過調查發現,高職生曠課只有極少的比例是去打工兼職,大量的曠課時間被學生用來打網絡游戲,宿舍睡覺,戀愛甚至喝酒打架。這個曠課群體給高校的管理工作帶來了壓力,嚴重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教學管理以及教學的質量。關于學生曠課行為的處理,各高職院校都有嚴格的管理,若學生長期曠課,會被取消所上課程的考試資格,嚴重的會被開除學籍,無法順利畢業,對自身的精力和財力造成極大的浪費。基于以上事實,研究高職院校學生的曠課行為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希望從高職院校學生的曠課行為特征進行分析,通過對曠課行為形成原因的總結,找出作為輔導員,有效管理幫助學生的方式方法。
一、 高職生曠課行為特征
高職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為青春期后期,屬于青年人的階段,處于這一年齡特征的青年人往往容易受到來自身邊人的影響,也就是所謂的“社會模仿”。社會模仿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換,表現為行為。也可以把社會模仿稱為社會學習的一種,這種學習不需要固定的場所固定的教師教材,完全是一種自發的,不受外部控制的活動。刁輝均、趙劍芳在略論社會青年的社會模仿一文中指出,青年人之間的模仿是主客體互為模仿對象,并且受到社會地位、行為相似的影響。法國社會學家塔爾德于1890年出版了《模仿律》一書,在書中提出了他對于模仿的觀點,塔爾德認為模仿是生而存在的,人類是通過模仿而達到行為上的一致,模仿是生物特征的一部分。塔爾德在研究模仿與犯罪會動的關系時,提出了三個模仿律,這三個模仿律用在高職學生曠課行為的蔓延規律上具有一定的意義。
第一,下降律。下降率是指社會的下層人士具有模仿社會上層人士的傾向。高職生的曠課行為同樣具有下降律的特點,例如在一個班集體中,班長曠課,如不及時遏制這種不良行為,很快會蔓延到班級中的其他同學。在高等院校中,班主任帶班情況比較復雜,不能每次班級活動都參加,班級的管理往往靠以班長為核心的班委會成員來組織,同學有特殊情況也會先跟班長報備,因此班長屬于班級的“上層階級”,上層階級的行為具有引導和指向班級行為的效力。所以,班主任在發現班長曠課行為時應給與嚴厲的批評教育,起到警示作用。
第二,幾何級數律。幾何級數律是指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模仿一旦開始,便以幾何級數的速度增長,迅速的蔓延。高職生的曠課行為如果沒有及時得到制止,會產生由點到面,由面到片的瘋狂發展。高職生的曠課行為往往由宿舍的個人,帶成整個宿舍,進而影響到整個樓層。男女生相比較,男生的自律意識要低于女生,曠課行為更容易產生輻射。因此,班主任在發現曠課行為要及時干預,防止不良行為的成倍增長。
第三,先內后外律。先內后外律是指個體對本土文化及其行為方式的模仿與選擇,總是優于對外域文化及其行為方式的模仿與選擇。不同的班級有不同的班級文化,我們總會發現有的班級特別受老師們的歡迎,無論在班級紀律還是學習風氣上都是可圈可點,這說明班級形成了好的文化氛圍,在這樣班級的學生也會感受到良好班級風氣帶來的益處。因此,班主任要注意良好班級風氣的培養,這有助于幫助同學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減少曠課行為的發生。
二、 曠課行為形成的原因分析
曠課行為的產生有很多影響因素,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外部因素影響,另一類是內部因素影響。外部影響因素可以分為:課堂吸引度,老師講的精彩程度影響曠課行為;學校管理制度,學校對于曠課行為的管理制度影響曠課行為;周邊環境影響,來自學校、家庭、社會給予的導向會影響曠課行為。內部影響因素可以分為:個人行為習慣,自身懶散影響的曠課行為;內在動力缺乏,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影響的曠課行為;學習目標不明確,沒有奮斗目標導致的曠課行為。基于以上影響因素,對其中的一些進行心理學分析。
1. 曠課的從眾心理。高職生處在學校這一大環境下,受到班級這一群體的影響,成為班級中的一員。一直以來的生活經驗讓學生了解到與他人或者更多人在行為上保持一致是有益處的。當看到其他同學曠課,卻沒有相應的后果和處罰之后,就會認為上課時間在宿舍睡覺也是一樣的,也會萌芽出曠課行為,這是一種主動從眾。張敏認為,大學生有被認同被尊重的需要,非常重視群體給予的評價,為了保證不被群體排斥,往往會做出一些趨同的行為。如果身邊經常來往曠課同學,為了不被群體拋棄,也會選擇曠課來保證在群體中的地位,這是一種被動從眾。無論是主動從眾還是被動從眾,曠課行為的從眾心理都應該堅決制止。
2. 內在驅動受損。在高職院校中,有部分同學對于念書持有消極態度,認為上學不是自己想追求的,自己以后想創業,上課是浪費時間;有部分同學對自己所學專業持有消極態度,認為專業以后就業不好,自己以后不想從事所學專業的工作。這些都是上學的內在驅動受到了影響。謝瑞麟認為,學生的內部動機對學生學習的影響更直接,更活躍,功利化的動機更有利于學習。班主任應加強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有利于減少曠課行為的發生。
3. 自我意識發展。現在的高職生中獨生子女偏多,自我中心主義發展迅速,認為自己是中心,所有的活動都要圍繞自己進行,隨心所欲,放任自流,認為上課是自己的自由,想上就上,不想上就算了。這種自我意識的發展,走向了極端。曠課行為的頻發是對自身的要求不嚴格的體現,也是缺乏自主性的盲從。在經歷嚴酷高考后,掙脫了老師和父母的束縛,一直渴望的獨立愿望得到實現,沒有了監督,懶散惰性產生了不良的曠課行為。
三、 教師處理辦法
針對以上曠課行為的分析,作為班主任要有針對性地進行疏導解決。
第一,對于從眾心理引起的曠課,要嚴格考勤制度,用正負強化和正負懲罰進行引導。正強化是在行為發生之后,呈現或增強某種刺激從而增加此行為在以后發生的概率,例如:針對曠課行為,當某學生堅持上課,班主任要給予一定的獎勵,鼓勵這種行為的持續。負強化是指通過減少厭惡刺激來增加某行為在以后發生的概率,例如:當某同學曠課行為杜絕后,及時將處分解除,會激勵該同學繼續杜絕曠課行為。正懲罰是指在出現目標行為后,給予一個厭惡的刺激,例如:在學生出現曠課行為后及時給予批評教育,嚴重的可以申請處分,明確曠課行為是明令禁止的。負懲罰是指去掉一個好的刺激,不給與原定的獎勵,例如:在學生出現曠課行為后,在合理合法的范圍內,取消該同學評優資格。通過以上的方法,可以減少曠課行為的發生。
第二,對于由于內在驅動受損引起的曠課行為,班主任要采取心理輔導的方式進行疏解。先請該同學講講自己曠課的情況,盡量引導學生思考自身的因素,在學生傾訴過程中,注意同學的情緒疏導,并判斷出是主動曠課還是被動曠課。在全面了解該同學的情況后,基于尊重的原則,有選擇性地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切忌對曠課學生進行說教與直接批評,高職生有較高的自尊心需求,如果學生對老師失去信任,很容易走向極端。班主任需要注意曠課學生的后續表現,不可見到效果就取消對該學生的關注,預防曠課行為的再次復發。
第三,對于由于自我意識發展引起的曠課行為,班主任可以通過開展社會影響對其進行教育。學生宿舍屬于高職生集體生活的重要地點,曠課行為也多以宿舍為單位頻發,以宿舍為切入點,加強宿舍凝聚力可以減少曠課行為的發生。鼓勵學生多進行宿舍聊天,從聊生活開始,進而聊理想與追求,這種共同促進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你追我趕的學習風氣。
高職生的曠課問題是綜合因素的復雜產物,本文從心理學角度,對減少學生曠課行為提出了一些建議。杜絕曠課行為不是個別人的事情,是個人與學校共同努力的結果,只有當大家都來關注這個問題,都來為之努力,采取可行的措施,才能從根本上抑制曠課行為的發生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刁輝均,趙劍芳.略倫青年的社會模仿[N].韶關學院學報,2007,28(7):144-146.
[2](法)塔爾德著,河道寬譯.模仿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3]張敏,劉雪峰,鄭福勝.大學生從眾心理與行為的研究與分析[J].現代教育科學,2009,(4):123-125.
[4]謝瑞麟,王德輝,樸梓瑋.淺談研究生學習動機的引導[J].學法指導,2013:102-103.
作者簡介:
闞瑤,天津市,天津濱海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