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活德育的主要推動者孫彩平教授認為“從課程設置的過程看,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取代了原來的思想品德、歷史、地理課程,在內容上,除小學階段的歷史、地理外,還融合了心理、法律、生活與社會等多個領域,成為一門綜合性課程?!毕旅妫徒Y合近年來海珠區“海教杯”的課例談談知識性偏重的題材的品德課如何做到知情合一。
關鍵詞:品德課堂;知情合一;德育
孫彩平教授講過:“引導孩子領悟知識背后的道與理,是品德課程的關鍵。”我認為品德課程中植入許多知識性的內容,與單純的歷史、地理、科學課是不同的,側重點不在于讓學生知道多少知識,而是立足品德教育,知識性內容的學習只是一個橋梁,最后通向的是知識背后特有的道德教育價值,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和諧建構。
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課程中的知識性內容涉及學科面大而廣,教師自身知識儲備不足,給教學帶來了難度。以我個人教學經驗和觀察來看,存在著“目標茫然,知情不一”的問題。那么談如何跨越迷思,使知與德相融,知與情合一呢?
一、 準確定位,擬定目標
“有效的教學始于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么?!保ú剪斔梗┙虒W目標是教學的靈魂,是活動得以開展的支點。明確的教學目標是順利開展教學的保證。如果我們在目標定位時茫然,往往被教學內容中顯性的知識目標所迷惑,出現目標把握上的偏差,或過于強化知識目標,或主次不分甚至顛倒等。
麥莉莉老師在《鄉音鄉情》一課的目標定位是:1. 了解廣州的民間藝術及其特點。2. 知道廣州民間藝術與廣州人的性格、思想及勞動生活息息相關。3. 喜愛家鄉的民間藝術文化,萌發發揚家鄉傳統文化的意識。
我們可以看出,麥老師的知識目標與情感目標并不切割,而是融為一體。知道“廣州的民間藝術”,是為了感受藝術中所包含的廣州人的性格特點。這樣的目標設定,清楚地把握了教學的重點,知識的認識是為了情感產生而服務的。把品德課程的性質定在“德”。
沈琪琦老師《寶島孩子的心愿》教學設計目標是:1. 感受臺灣是美麗富饒的寶島,兩岸人民同根同源,激發學生愛我寶島的情感。2. 體驗兩岸人民骨肉分離的痛苦,感受海峽兩岸人民期盼統一的迫切心情,增進和升華愛國主義情感。3. 了解臺灣的歷史,知道臺灣與大陸有血緣、地緣關系,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國領土不可侵犯,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從目標的表述來看。了解臺灣的歷史,知道臺灣與大陸有血緣、地緣關系,是為了感受兩岸人民同根同源,是為了萌發統一兩岸的心愿,是為了升華愛國情感。
正因為兩位老師正確地把握到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麥老師和沈老師并沒有單純地講授知識,而是在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產生相關的情感。
二、 依據學情,整合知識
海教杯其中一個課例,我認為就是如此。老師想讓孩子更多地了解廣州的嶺南文化。一節課內容講了“逛花街、對聯、花燈、湯圓及其他甜點、拜年、團圓飯、涼茶”等等。雖然老師是想讓孩子更全面地了解嶺南文化,但知識過于面面俱到,一節課40分鐘來下,孩子反而都“蜻蜓點水”,毫無印象。更不要說對廣州的文化產生興趣和熱情,從而激發愛廣州、愛故鄉的情感。何況這節課有些知識散點多,也并沒有很好區分嶺南文化與中國其他地區文化的區別,老師自身認識不足,也混淆了孩子的視聽。本來生活在廣州的孩子,他們在生活中感知到廣州特色的文化知識,只要把生活的感知用系統的知識調動起來,自然而然就能引發學生的情感。
同樣是目標定位在“要求的熱愛家鄉,能珍視家鄉的文化藝術,對家鄉有歸屬感和自豪感。”麥老師的《鄉音鄉情》就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學情,了解了學生曾經過往的美術、音樂、語文課程中所建立的知識體系,又關注到學生生活中經常接觸到藝術元素,把教學內容定位在了“粵語講古”、“粵曲粵劇”、“嶺南畫派”。整合了廣州民間的藝術形式,同時在教學中又融入了學生生活,使學生的知識建構來源于生活,從而產生熱愛自己的情感。
我們在教偏重知識性的課題時,分析學生的學情,考慮學生已知的知識,了解學生的生活和情感,不求知識的完整和系統,整合知識,選取切入點,以點帶面地對教材進行重組和篩選,才能讓課堂教學效率達到最大化。
三、 抓切情點,知情統一
在沈琪琦老師的《寶島孩子的心愿》中,沈老師播放老兵表達想回家心愿的視頻,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臺灣人民早日與祖國統一的心愿,再讓孩子談自己離開父母身邊時的心情,心同感受老兵的心愿。比起用干癟的知識來解釋為什么老兵離家,孩子從內心的情感中理解老兵的心情,產生內心的共鳴,更符合德育的要求。再比如沈老師為了加深學生對“兩岸骨肉親情割不斷”的情感,選用了生活中真實的例子“白血病學生獲得臺灣同胞捐贈骨髓,重獲新生”。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海峽兩岸人民互相關心、血濃于水的同胞之情,心靈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撞擊,把歷史轉變為現在進行時態,情感也隨之升華。偏重知識性題材的教學內容與現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搭建與現實之間的跳板,就能使學生的知情結合。
教師要挖掘身邊的生活資源,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找到“知”與“情”的切入點。呂貽莉老師就讓學生分享自己的親友中就有在深圳工作和生活,在創業過程中難忘的經歷,從而將學生生活中的故事和這些深圳奮斗者的故事融合在一起,更深刻感受尋夢深圳的人們也同樣具有“吃苦耐勞、踏實肯干、敢闖敢拼,奮斗不息”的深圳精神。只有在追溯身邊事、身邊物的過程中,學生才能產生共鳴,豐富自己的道德情感。
《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綜合課程,整合了品德、行為 規范、歷史、地理等教育元素。單把歷史、地理知識教成枯燥的、乏味的、冷冰冰的知識,會致使知識與情感侵害開來。我們要努力通過準確定位目標、分析學情,整合知識點、抓住切情點,來幫助孩子通過知識來認識生活,達到知情合一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孫彩平.知識·道德·生活——道德教育的知識論基礎[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2(03).
[2]王靜娟.多元比較,入“理”切情——例談小學《品德與社會》中地理題材的教學[J].基礎教育研究,2011(09).
作者簡介:
葉苡秀,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市海珠區江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