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捷
(磐石市醫院病理科,吉林 磐石 132300)
結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是一組表現各異的異質性疾病。不同亞型的CRC其癌前病變的情況、分子學發病機制、治療情況及預后均存在一定的差異[1]。有研究指出,結直腸腺瘤、結直腸鋸齒狀息肉均為具有惡變潛能的結直腸息肉類型。其中,由結直腸鋸齒狀息肉引發的CRC約占CRC發病率的20%~35%[2]。本研究對結直腸鋸齒狀息肉病的分子學發病機制、病理學特點及臨床特征進行歸納和總結,以期為防控CRC提供理論依據。
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間在磐石市醫院經結腸鏡活檢被確診患有結直腸息肉和結直腸腺瘤的1550例(其中,有720例結直腸腺瘤性息肉患者,有830例結直腸增生性息肉患者)患者的病變腺體,篩選其中80例病變腺體的結構為鋸齒狀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在這80例患者中,有32例患者的病變腺體位于直腸,有21例患者的病變腺體位于乙狀結腸,有10例患者的病變腺體位于橫結腸,有10例患者的病變腺體位于升結腸,有7例患者的病變腺體位于降結腸。這80例患者均具有排便不規律或腹痛等臨床表現,對其進行大便隱血試驗的結果均為陽性。其中,有52例男性、28例女性;其年齡為34~72歲,平均年齡為(54.12±11.45)歲。
將這80例患者的病變腺體用濃度為4%的中性緩沖甲醛進行固定,然后用石蠟進行常規的包埋、連續切片(片厚為4 μm)及HE染色。用內窺鏡(使用奧林巴斯CFQ2401電子腸鏡)對處理好的標本進行觀察。根據觀察的結果,對這80例患者的病變腺體進行分型,然后分析、總結各型結直腸息肉的分子學發病機制、病理學特點及臨床特征。
在這80例患者中,有40例患者的病變腺體屬于增生性息肉(HP)。該型息肉的鏡下表現為:腺管增生,腺管的管腔呈擴張狀,杯狀細胞的數量減少,腺腔縱切面為鋸齒狀,橫切面為星茫狀。有10例患者的病變腺體屬于混合性息肉(MP)。該型息肉的鏡下表現為:呈腺瘤性增生狀、兼具HP的結構特點。有20例患者的病變腺體屬于傳統的鋸齒狀腺瘤(TSA)。該型息肉的鏡下表現為:結構呈鋸齒狀,細胞多存在于鋸齒狀管腔內,杯狀細胞的數量減少。有10例患者的病變腺體屬于廣基鋸齒狀腺瘤(SSA)。該型息肉的鏡下表現為:結構呈鋸齒狀,隱窩呈不規則狀,底部膨大或呈倒置狀。
對這80例患者的病變腺體進行內窺鏡檢查的結果顯示,HP、MP及TSA多見于直腸或乙狀結腸等部位。其中,HP的平均直徑為0.41 cm,TSA的平均直徑為0.62 cm。SSA多見于升結腸,其平均直徑為0.41 cm。
鋸齒狀息肉好發于盲腸、直腸及乙狀結腸等部位。該病患者的平均發病年齡在55歲左右。在該病患者中,男性的發病率高于女性。在臨床上,單發性結直腸鋸齒狀息肉較為常見,多發性結直腸鋸齒狀息肉較為少見,且多發性結直腸鋸齒狀息肉常見于右半結腸。結直腸鋸齒狀息肉中若存在未成熟的杯狀細胞,或息肉出現異型增生,其生長速度往往較快,這類息肉多為CRC的癌前病變。存在于左半結腸、直腸和乙狀結腸的鋸齒狀息肉,其直徑通常不足0.5 cm,其發生癌變的幾率也較低。
結直腸鋸齒狀息肉病的組織學表現為上皮細胞明顯增生、細胞核不成熟,并有深染、增大等現象、隱窩呈水平擴張,且緊貼黏膜肌層、腺體細胞出現異型增生、細胞質紅染,且其內的黏液蛋白缺如、杯狀細胞的數量減少,且發育不良[3]。在低倍鏡下觀察結直腸鋸齒狀息肉可見其組織學形態與增生性息肉相似,但其腺上皮可見異型增生。結直腸鋸齒狀息肉在腸鏡下表現為扁平狀或隆起狀。其中,扁平狀結直腸鋸齒狀息肉的基底多為短寬蒂或無蒂,在低倍鏡下可見多種形態(主要為管狀、絨毛狀與管狀絨毛狀)。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消化系統腫瘤的分類標準,可將結直腸鋸齒狀息肉分為HP、MP、TSA和SSA四種類型,其中,TSA和SSA具有相似的鋸齒狀結構及結構扭曲,但SSA多見于右半結腸,TSA多見于左半結腸,且其表面有絨毛樣結構,其基底多有蒂。SSA可出現增生的現象,其組織學表現主要為杯狀細胞減少、核大等,且其“異常增殖區”多見于隱窩的中上部。TSA存在明顯的異型增生的現象,且具有與上皮內腫瘤類似的臨床特征。
有研究人員從分子學的角度將結直腸鋸齒狀息肉病分為k-ras基因突變型、BRAF基因突變型、CpG島甲基化型及微衛星不穩定型四種類型。其中,k-ras基因突變型息肉在結直腸中的突變率可達30%以上,尤其是在與CpG島甲基化型息肉同時出現時,其可通過鋸齒狀通路引發CRC。k-ras基因突變型息肉在女性生殖系統疾病中也可發揮重要的作用。研究證實,該型息肉與宮頸的上皮內瘤變(CIN)通路密切相關。BRAF基因是CRC常見的突變基因之一。在CRC患者中,約有10%的患者其機體中發生了BRAF基因突變。BRAF基因突變常見的突變位點為BRAF V600E,其可促進細胞增殖,抑制細胞凋亡,最終引發CRC。在TSA中,BRAF基因發生突變的可能性顯著高于k-ras基因,在SSA中則相反。這說明,結直腸鋸齒狀息肉病的基因突變情況存在明顯的異質性。
綜上所述,結直腸鋸齒狀息肉病是誘發CRC的重要危險因素。對該病的分子學發病機制、病理學特點及臨床特征進行分析,可提高對該病的認知程度,有利于提高臨床上對CRC進行診斷的準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