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菊花
(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人民醫院,江蘇 溧水 211200)
院內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其中不包括患者在住院前發生的感染、在住院時處于潛伏期的感染及在出院后的短時間內發生的感染[1]。院內感染是評價醫療服務質量的重要指標[2]。老年人的免疫力低下,是院內感染的高發人群。在老年患者住院期間應對其實施有效的護理管理,以降低其院內感染的發生率。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討護理風險管理在預防老年患者發生院內感染中的應用價值。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期間在南京市溧水區人民醫院住院的64例老年患者。將這些患者平均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在試驗組患者中,有男性17例,女性15例;其年齡為60~85歲,平均年齡為(72.2±6.4)歲;其中有呼吸系統疾病患者25例,有消化系統疾病患者4例,有泌尿系疾病患者3例;其住院的時間為7~31 d,住院的平均時間為(15.9±7.6)d。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18例,女性14例;其年齡為60~84歲,平均年齡為(72.4±6.1)歲;其中有呼吸系統疾病患者27例,有消化系統疾病患者3例,有泌尿系疾病患者2例;其住院的時間為7~29 d,住院的平均時間為(16.0±7.3)d。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患者的年齡≥60歲;2)其在內科接受保守治療,其住院的時間≥7 d;3)在入院前其未患有感染性疾病;4)其對治療的依從性較好。本次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是:1)患者因患有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入院接受治療;2)其患有嚴重的內科疾病或臟器功能不全;3)其存在認知功能障礙。
這些患者入院后,根據其所患的疾病對其進行相應的治療。同時,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管理。進行常規護理管理的方法是:護理人員定期對患者的病房進行清潔、消毒,以保持其病房的清潔,消除感染源。在對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護理人員遵循無菌操作的原則,嚴格執行手衛生清潔與消毒制度,積極預防醫源性感染,對患者進行保護性隔離,并遵醫囑為其使用抗生素進行預防感染的治療。在此基礎上,對試驗組患者進行護理風險管理。在進行護理風險管理前,各科室成立院內感染防控小組,由本科室的護理人員擔任該小組的成員。對院內感染防控小組的成員進行護理專業技能及院內感染相關知識的培訓,以提高其護理技能及對院內感染相關知識的認知,增強其對院內感染的防范意識。指派專人對院內感染防控小組成員的護理工作進行監督和指導,及時糾正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院內感染防控小組定期召開會議,針對本階段本科室院內感染的防治工作進行歸納總結,及時發現其中存在的不足,對患者進行護理風險管理。進行護理風險管理的方法是:1)加強對患者所在病房的環境進行衛生學監測,定期對其病房進行清潔、消毒、滅菌,提高對其病房內空氣、物品表面及醫療護理器械進行生物學檢測的達標率。2)護理人員定期為患者更換床單、被褥,告知其家屬為其勤換衣褲,嚴格按照《消毒技術規范》中的相關規定進行床單元的終末消毒工作,嚴格遵循《醫療廢棄物管理條例》中的相關要求對醫療廢棄物進行處理[3]。3)護士長規范本科室護理人員的著裝,優化科室的布局,重新劃分清潔區、潛在污染區及污染區,以縮小受污染的范圍。禁止陪護人員及探視人員隨意進出患者的病房,以防發生交叉感染。4)護理人員熟練地掌握臨床上常用創傷性檢查的適應證,加強對患者留置管道進行管理,妥善固定其長期留置的導管,在為其更換導管時嚴格進行無菌操作,保持其導管周圍皮膚的干燥、清潔,防止因導管出現移動造成粘膜損傷或致病菌入侵。5)護理人員加強對患者的呼吸道進行管理,定期為其翻身、拍背,指導長期臥床的患者進行呼吸康復訓練,鼓勵其使用正確的方法進行咳嗽,及時為其清除呼吸道內的分泌物,定期為其清潔口腔,依據其口腔的PH值為其選擇合適的漱口水,以降低其呼吸道感染和口腔潰瘍的發生率。6)護理人員加強對患者的穿刺部位進行護理,定期為其更換敷料,保持其局部皮膚的干燥、清潔,密切觀察其穿刺點是否出現紅腫、滲液。若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進行處理。7)護理人員評估患者發生院內感染的風險,積極消除可導致其發生院內感染的危險因素,加強對其進行營養支持,必要時可遵醫囑為其使用免疫調節劑進行治療,以提高其免疫力,降低其院內感染的發生率。8)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導,以消除其負面情緒,提高其對治療的依從性,保證各項護理措施能夠順利實施。
統計兩組患者院內感染的發生率,調查其對護理的滿意度。使用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調查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該調查表包括滿意、基本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四個選項。總滿意率=(滿意例數+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當患者出現創面紅腫、有滲液、體溫升高、其血清炎癥指標異常或進行病原菌生物學檢測的結果為陽性等情況時,可判定其發生院內感染。院內感染包括以下四種類型:1)患者發生的感染無明確的潛伏期,其感染發作的時間為入院的48 h后。2)患者發生的感染有明確的潛伏期,自其入院的第1 d至發生感染的時間超過院內感染平均的潛伏期。3)在原有感染性疾病的基礎上,患者身體的其他部位發生感染(排除膿毒血癥的遷徙病灶)。4)患者本次發生的感染與其上次入院治療有關。
使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管理后,試驗組患者院內感染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其對護理的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1、表2。

表1 兩組患者院內感染發生率的比較

表2 兩組患者對護理總滿意率的比較
老年患者是院內感染的高發人群。風險管理是醫院對護理工作進行管理的常用方法。實施風險管理可預防護理工作中存在的風險,提高護理工作的質量[5]。在本次研究中,在試驗組的32例老年患者住院期間,對其實施護理風險管理,以降低其院內感染的發生率。在對住院的老年患者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前組織護理人員學習院內感染的相關知識,可提高其護理風險意識,使其養成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能夠嚴格按照相關標準完成護理操作[6],進而可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護理服務。此外,在對住院的老年患者實施護理風險管理期間,由專職人員負責對護理人員的工作進行監督和指導,能夠在第一時間解決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從而避免患者發生護理風險事件[7]。
綜上所述,對住院的老年患者進行護理風險管理,可有效地預防其發生院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