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麗
(山西省臨汾市人民醫院重癥監護室,山西 臨汾 041000)
進行機械通氣是一種利用機械裝置來代替、控制或改變人體自主呼吸運動的通氣方式。該方法是重癥監護室(ICU)患者常用的治療方法[1]。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是一種肺部感染性疾病[2]。該病是接受機械通氣治療的患者較為常見的并發癥。據調查,入住ICU的患者在接受機械通氣治療期間若發生VAP,其死亡率為15%~45%。為了確保入住ICU的患者接受機械通氣治療的效果,分析可導致其發生VAP的危險因素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導致在ICU接受機械通氣治療的患者發生VAP的危險因素及護理對策。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間在臨汾市人民醫院ICU進行機械通氣治療的70例患者。將其中發生VAP的40例患者設為VAP組。在該組患者中,有男性26例,女性14例,其平均年齡為(66.84±5.16)歲;其中遭受嚴重外傷的患者有10例,患有腦血管疾病的患者有11例,患有急性重癥胰腺炎的患者有4例,患有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患者有5例,患有重癥支氣管哮喘的患者有10例。將其中未發生VAP的30例患者設為對照組。在該組患者中,有男性19例,女性11例,其平均年齡為(66.54±5.21)歲;其中遭受嚴重外傷的患者有8例,患有腦血管疾病的患者有7例,患有急性重癥胰腺炎的患者有3例,患有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患者有3例,患有重癥支氣管哮喘的患者有9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在ICU接受機械通氣治療的時間、是否進行穿刺置管、是否出現意識障礙、是否留置胃管。對上述資料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找出導致在ICU接受機械通氣治療的患者發生VAP的危險因素,并據此制定相應的護理對策。
使用SPSS18.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VAP組患者中,進行機械通氣治療的時間>40 d、進行穿刺置管、出現意識障礙及留置胃管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情況的比較[n(%)]
對導致在ICU接受機械通氣治療的患者發生VAP的因素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的結果顯示,進行機械通氣治療的時間>40 d、進行穿刺置管、出現意識障礙及留置胃管都是導致此類患者發生VAP的危險因素。詳情見表2。

表2 對導致在ICU接受機械通氣治療的患者發生VAP的相關因素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的結果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進行機械通氣治療的時間>40 d、進行穿刺置管、出現意識障礙及留置胃管都是導致在ICU接受機械通氣治療的患者發生VAP的危險因素。為了降低此類患者VAP的發生率,應對其進行以下護理:1)在對患者進行機械通氣治療前,需要為其建立人工氣道。該操作可破壞患者鼻咽喉的防御屏障,可增加其發生VAP的風險。因此,應嚴格規范護理人員的操作,盡量縮短患者進行機械通氣治療的時間。護理人員及時清除患者氣管內的分泌物,保持其氣道的通暢[3]。嚴格對患者呼吸機的管道進行消毒,經常為其更換管道。2)入住ICU的患者常需要進行深靜脈穿刺置管。該操作可導致患者出現血液感染。隨著患者置管時間的延長,其VAP的發生率可顯著升高。在對患者進行靜脈穿刺時,護理人員應嚴格進行無菌操作,盡可能選擇高質量的導管及合理的穿刺部位。進行靜脈穿刺后,護理人員要確?;颊叩倪M針點及周圍皮膚的干燥、清潔[4]。穿刺置管成功后,護理人員可使用碘伏溶液對其穿刺部位進行消毒,及時為其更換穿刺部位的敷料。3)意識障礙的患者易發生胃液反流、誤吸及呼吸道內分泌物排除障礙等癥狀。上述癥狀的發生可進一步增加患者發生VAP的風險。因此,在入住ICU期間,患者若出現意識障礙,護理人員應及時為其翻身、叩背,每隔2 h進行1次,以促使其肺部和氣管內的痰液進入主支氣管中,以利于痰液的排出。同時,遵醫囑為患者使用合適的抗生素進行預防感染的治療。護理人員嚴格遵循無菌操作的原則,在為患者吸痰時,應選擇一次性吸痰管為其吸痰[5],確保專人專用護理盤等物品,以免發生交叉感染。4)ICU的護理人員在為患者置入胃管時,應確保胃管置入位置正確。在遵醫囑對患者進行鼻飼時,鼻飼的速度不宜過快,每次鼻飼的量不宜過多,以防患者發生誤吸。護理人員應加強對患者的胃管進行管理,及時為其更換胃管,及時為其清理鼻腔和口腔。同時,經常為患者按摩腹部,以促使其胃腸道的蠕動。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對患者進行機械通氣治療的時間>40 d、對其進行穿刺置管、為其留置胃管、患者存在意識障礙是導致在ICU接受機械通氣治療的患者發生VAP的危險因素。臨床上應根據上述因素制定相應的護理對策,以降低此類患者VAP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