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智勇
(新津縣中醫醫院,四川 成都 611430)
多發傷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損傷。此病的致殘率及致死率均較高。據調查,超過一半的多發傷患者可合并骨與關節的損傷。多發傷患者一旦合并骨與關節的損傷,可顯著增加對其進行急救的難度[1]。近年來,隨著臨床上對多發傷合并骨與關節損傷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醫院成立了損傷控制骨科和損傷控制外科,損傷控制療法應運而生。研究發現,對嚴重多發傷合并骨與關節損傷患者進行損傷控制治療,可明顯降低其死亡率及殘疾率[2]。為了探討對嚴重多發傷合并骨與關節損傷患者進行損傷控制治療的效果,筆者進行了本次研究。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間新津縣中醫醫院收治的80例嚴重多發傷合并骨與關節損傷患者。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將這些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有40例患者。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其年齡為33~53歲,平均年齡為(42.28±6.36)歲;其中,有顱腦損傷患者17例,有血氣胸患者18例,有肝破裂患者15例,有小腸破裂患者18例,有膀胱破裂患者10例,有尿道斷裂患者8例,有多發性肋骨骨折患者20例,有盆骨骨折患者25例,有脊柱骨折患者15例;其受傷原因為被重物壓砸的患者有1例,為從高處墜落的患者有8例,為發生交通事故的患者有30例,為機器損傷的患者有1例。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其年齡為34~53歲,平均年齡為(42.59±6.14)歲;其中,有顱腦損傷患者16例,有血氣胸患者17例,有肝破裂患者16例,有小腸破裂患者17例,有膀胱破裂患者12例,有尿道斷裂患者9例,有多發性肋骨骨折患者17例,有盆骨骨折患者22例,有脊柱骨折患者16例;其受傷原因為被重物壓砸的患者有2例,為從高處墜落的患者有9例,為發生交通事故的患者有27例,為機器損傷的患者有2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這些患者入院后,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治療。進行常規治療的方法是:根據多發傷合并骨與關節損傷的相關治療指南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評估,對其進行生命體征監測,對其患處進行清理、包扎、固定,迅速完成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常規檢查。然后根據患者的病情對其進行骨折、軟組織損傷等確定性手術治療。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損傷控制治療。依據患者不同系統受損的情況為其制定相應的損傷控制治療方案。如果患者合并不穩定性骨折,應對其骨折部位進行早期、確定性的外固定治療,對其出血部位進行有效地控制,為其補充血容量,及時糾正其機體的水電解質紊亂,必要時可對其進行機械通氣治療,為其常規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待患者的病情穩定后,擇期對其進行骨折及軟組織損傷確定性手術治療。對顱腦損傷患者進行開顱血腫清除術及去骨瓣減壓術;對血氣胸患者進行胸腔閉式引流術;對肝破裂患者進行剖腹探查術及肝臟修補術;對小腸破裂患者進行剖腹探查術及腸切除吻合術;對膀胱破裂患者進行膀胱造瘺術;對尿道斷裂患者進行尿道下斷裂修復術;為多發性肋骨骨折患者使用胸帶進行固定治療;對脊柱骨折患者進行后路復位椎管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對盆骨骨折患者進行盆骨外固定架手術、經皮骶髂關節螺釘內固定術、介入髂內動脈栓塞術,同時,處理這些患者其他部位出現的損傷,待其身體基本恢復后對其進行二期骨折切開復位重建鋼板內固定術。
記錄兩組患者接受確定性手術的時間、入住ICU的時間、住院的時間、手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死亡率。
使用SPSS22.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接受確定性手術的平均時間為(8.35±2.26)d,其入住ICU的平均時間為(4.06±1.52)d,其住院的平均時間為(19.86±4.35)d。在這些患者中,死亡的患者有2例,其死亡率為5.0%。在死亡的這2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因出現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有1 例患者因出現失血性休克而死亡。在本組患者中,出現手術后并發癥的患者有3例,其手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7.5%。在出現并發癥的這3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有1例患者出現腹部感染,有1例患者出現切口感染。對照組患者接受確定性手術的平均時間為(4.02±1.84)d,其入住ICU的平均時間為(8.12±2.30)d,其住院的平均時間為(25.94±7.52)d。在這些患者中,死亡的患者有8例,其死亡率為20.0%。在死亡的這8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因出現腦疝而死亡,有4例患者因出現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有2例患者因出現失血性休克而死亡。在本組患者中,出現手術后并發癥的患者有10例,其手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5.0%。在出現并發癥的這10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出現切口感染,有3例患者出現腹腔感染,有3例患者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觀察組患者的死亡率、手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觀察組患者入住ICU的平均時間、住院的平均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P<0.05),觀察組患者接受確定性手術的平均時間晚于對照組患者(P<0.05)。
多發傷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損傷。此病患者受傷后,其病情變化的速度較快,其機體可出現較為嚴重的應激反應。研究發現,在受傷的早期,此病患者出現低氧血癥及失血性休克的風險較高,其死亡率較高[3-4]。20世紀八十年代,臨床上提出了損傷控制理論。過去,臨床上對腹部創傷患者常進行損傷控制治療。近年來,損傷控制治療被廣泛地應用于對胸部創傷、骨與關節損傷及多發傷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5]。
在本次研究中,對觀察組患者進行的損傷控制治療主要包括三個階段:1)對患者出現的多發傷進行處理,控制其病情的發展,以使其生命體征恢復平穩。同時,對患者的骨折部位進行固定治療[6]。2)將患者轉入ICU進行監護。ICU的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低血容量、低體溫、凝血功能異常的預防性治療,以確保其生命體征平穩。3)待患者的病情穩定后,擇期對其進行相應的手術治療[7]。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死亡率低于對照組患者。這說明對嚴重多發傷合并骨與關節損傷患者進行損傷控制治療的效果確切,可幫助患者穩定機體的內環境,為后期的手術治療創造條件。觀察組患者接受確定性手術的平均時間晚于對照組患者(P<0.05)。具體的原因是:損傷控制理論認為,嚴重多發傷患者的病情多半不穩定,對其進行早期手術可進一步加重其身體的負擔,可使其出現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因此,待此病患者的身體機能有所恢復后再擇期對其進行手術,可有效地減輕其內臟炎癥浸潤的程度,進而提高其生存率。
嚴重多發傷合并骨與關節損傷患者的出血量較多,其機體可出現非特異性的應激反應。此病患者機體出現的非特異性應激反應越強烈,其發生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的風險就越高。該并發癥的出現可使此病患者體內多個器官的功能出現障礙,從而導致其出現多器官功能衰竭[8]。因此,臨床上應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嚴重多發傷合并骨與關節損傷患者的病情,以改善其預后。研究發現,在對嚴重多發傷合并骨與關節損傷患者進行損傷控制治療的過程中,應先對其病情進行全面、有效的評估,及時地對其進行抗休克治療,然后再針對其胸部、腹部及顱腦等部位出現的損傷實施相應的手術治療。在為上述患者選擇手術方式時應遵循控制污染、控制出血、簡單易操作的原則[9]。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對嚴重多發傷合并骨與關節損傷患者進行損傷控制治療的效果較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