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晶
(重慶市長壽區人民醫院,重慶 401220)
經外周靜脈置入的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置管術是指使用中心靜脈導管從患者手臂的外周靜脈進行穿刺,達到靠近其心臟大靜脈的一種手術。臨床上對惡性腫瘤患者在進行化療前常對其施行PICC置管術,以免化療藥物直接接觸其外周靜脈,利用大靜脈內的血液流動對化療藥物進行稀釋,從而減少化療藥物對其血管的刺激[1]。進行PICC置管術具有簡單易行的特點,現已被臨床上廣為應用。研究發現,對進行PICC置管術患者的導管實施固定的方法若不恰當,可使其導管出現滑脫、斷裂等情況。目前,臨床上常用“S”型固定法對進行PICC置管術患者的導管實施固定[2]。為了進一步探討用“S”型固定法對進行PICC置管術患者的導管實施固定的效果,筆者進行了本次研究。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間在重慶市長壽區人民醫院進行PICC置管術的88例惡性腫瘤患者。這些患者均不存在意識障礙及溝通障礙。本研究已獲得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這些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的內容知情,并簽署了自愿參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根據導管固定方法的不同將這些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有44例患者。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3例;其年齡為31~77歲,平均年齡為(55.9±7.2)歲;其中,有乳腺癌患者24例,有肺癌患者11例,有食管癌患者9例。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0例;其年齡為30~78歲,平均年齡為(56.2±6.7)歲;其中,有乳腺癌患者22例,有肺癌患者12例,有食管癌患者1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進行PICC置管術后,護理人員對這些患者的穿刺部位進行常規的消毒處理。為對照組患者使用“C”型固定法固定導管。對該組患者的導管進行固定的方法是:護理人員將延長管順著患者的前臂向下略微彎曲,對其延長管進行“C”型交叉固定。在肝素帽下墊上一塊紗布,使用無菌透明膠布對肝素帽下的紗布進行固定。固定操作完成后,護理人員定時檢查患者導管的固定情況(見圖1)。為觀察組患者使用“S”型固定法固定導管。對該組患者的導管進行固定的方法是:護理人員將患者的延長管向上沿其手臂呈“S”型擺放。用透明敷貼對延長管進行固定,使透明敷貼的上緣與連接翼對齊。將延長管向下彎曲,用透明膠帶對延長管進行固定。確保患者導管的末端、穿刺點、連接器與其上臂的縱軸平行。最后,將輸液的接頭固定妥善。指導患者彎曲手臂,以觀察對其導管進行固定的效果(見圖2)。

圖1 使用“C”型固定法固定的導管

圖2 使用“S”型固定法固定的導管
統計兩組患者導管滑脫、斷裂及導管固定部位不舒適的發生情況。
使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導管滑脫、斷裂及導管固定部位不舒適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1。

表1 對兩組患者的導管進行固定效果的比較[n(%)]
目前,在對惡性腫瘤患者進行化療前,臨床上常對其進行PICC置管術。對惡性腫瘤患者進行PICC置管術,可有效地避免對其外周靜脈進行反復的穿刺,進而保護其穿刺血管,減輕其痛苦。研究發現,在惡性腫瘤患者留置PICC期間,對其導管進行固定的方法若不當,易使其導管出現滑脫、斷裂等情況,從而可影響其置管的效果。“S”型固定法和“C”型固定法都是臨床上對進行PICC置管術患者的導管實施固定的常用方法。與“C”型固定法相比,“S”型固定法具有以下四點優勢:1)將延長管的一部分與患者前臂的縱軸保持平行,可有效地減少其在活動穿刺側上肢時對導管造成的牽拉力,進而可防止其導管出現斷裂、滑脫等情況。2)不易使延長管出現打折的情況,可有效地減少導管與患者皮膚之間的摩擦力[3]。3)在固定導管時使用的膠布較少,患者導管固定部位的舒適度較高。4)對患者穿刺側上肢活動的限制較少,可有效地避免其穿刺側上肢的靜脈內形成血栓[4]。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用“S”型固定法對進行PICC置管術患者的導管實施固定的效果較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