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君紅,蘇 穎,謝葉玲
(廣西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廣西 南寧 530007)
近年來,早產兒在我國的發病率呈逐漸增高的趨勢[1]。早產兒因器官發育不全,多存在反射性神經障礙癥、營養不良、吞咽障礙等并發癥,其生長發育和生命安全可受到嚴重的影響[2]。
如何通過對早產兒進行護理干預改善其預后已成為臨床上的研究熱點。
發展性照顧是上世紀80年代在美、日等發達國家興起的一種新生兒護理理念。此護理理念強調根據新生兒的個體性差異對其實施有針對性的護理,以增強其對周圍環境的適應力,促進其生長發育[3]。有學者認為,早產兒接觸的照顧環境會對其大腦的塑造產生重要的影響,在對其進行護理的過程中,應從聲、光、體位、溫度等多方面因素出發,減少外界環境對其造成的影響[4]。
據EPA(美國環保署)的研究資料顯示[5],在白天,護理人員應將早產兒病房內噪音的音量控制在45 dB以下;在夜間,應將早產兒病房內噪音的音量控制在35 dB以下;同時應將早產兒病房內的相對濕度保持在60%左右,將其病房內的溫度保持在25℃左右。醫護人員在對患兒進行治護時,應盡量減少交談、走動,并注意及時為患兒拉上窗簾遮擋陽光,以減少光線對其造成的刺激。
近年來,仰俯臥位交替取位法在護理早產兒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采用仰俯臥位交替取位法對早產兒進行護理可有效地縮短其胃排空的時間,改善其肺通氣功能。Vaskelyte A等[6]的研究表明,采用仰俯臥位交替取位法對早產兒進行護理能夠顯著降低其因發生腹脹及食物返流所致呼吸暫停的發生率。胡凌等[7]研究指出,對早產兒進行鳥巢式護理能夠改善其自主神經功能,促進其神經系統的發育。
有研究表明,應用靜脈留置針對早產兒進行靜脈輸液可有效地避免反復穿刺給其帶來的疼痛和不適。在對早產兒進行靜脈穿刺前,應先對其進行適當的撫觸,必要時可讓其吸吮適量的葡萄糖水或讓其含安撫奶嘴,以平復其情緒[8]。在完成穿刺操作后,采用按摩、冷敷等方式減輕患兒的疼痛感。
李莉等[9]的臨床實踐證實,在早產兒出生后的36 h內根據其實際情況對其進行微量喂養可有效地減輕其消化系統及新陳代謝系統的運行壓力。有學者指出,在早產兒出生后,應盡早使用水枕對其進行頭顱塑形,以防止其發生頭顱畸形。
臨床研究發現,在早產兒處于清醒狀態時,鼓勵其母親對其進行親吻、觸摸、擁抱等肢體互動式接觸,能夠幫助他們構建和諧的親子關系[10]。梁小瓊[11]研究指出,鼓勵產婦嘗試對早產兒進行母乳喂養,能夠增進母嬰感情。張進英[12]的研究表明,對早產兒的父母進行心理疏導和健康宣教可提高他們對早產兒照護知識的認識程度,從而可使他們能夠積極地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
早產兒多存在中樞神經系統發育未成熟的問題,從而可導致其發生吞咽障礙、吸吮障礙和腸道營養吸收功能障礙[13]。陳燕[14]在臨床研究中對35例早產兒進行發展性照顧。研究結果顯示,這35例患兒接受護理后其胃泌素的水平明顯升高,胃腸功能明顯改善,預后良好。徐金梅等[15]對246例早產兒進行分組對比研究。研究結果證實,對早產兒進行發展性照顧能夠顯著降低其臨界性缺氧所致呼吸暫停的發生率,改善其肺通氣的功能。施玲玲等[16]參照《中國新生兒營養支持臨床應用指南》,對早產兒進行發展性照顧。研究結果證實,對早產兒進行發展性照顧可有效地促進其免疫系統的發育,降低其院內感染的發生率。康菊梅等[17]通過臨床研究發現,對早產兒進行發展性照顧能夠有效地增強其腦功能,促進其智力發育。葉秋云等[18]的研究表明,對早產兒進行發展性照顧能夠促進其大腦皮層反應機制的成熟,促進其腦神經細胞的發育,改善其腦神經功能。陶燕等[19]的研究結果證實,對早產兒進行發展性照顧可有效地促進其體重的增長,增強其免疫力。
早產兒因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差、身體器官發育不成熟,常會出現對聲音、溫度、光線等外界刺激較為敏感的情況,從而可影響其生長發育。大量的臨床研究證實,對早產兒進行發展性照顧能夠有效地改善其胃腸功能,降低其呼吸暫停、院內感染的發生率,提高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