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棟
(河北省滄州市青縣康泰醫院骨科,河北 滄州 062650)
Pilon骨折是指發生在可累及負重關節面和干骺端的脛骨遠端骨折。黃健帆[1]的研究表明,有10%~30%的Pilon骨折屬于開放性骨折,有75%~85%的Pilon骨折患者合并有腓骨骨折。目前,臨床上對Pilon骨折患者主要是進行內固定術[2]。解剖鋼板和鎖定加壓鋼板均是臨床上治療Pilon骨折時常用的固定裝置。本次研究對比分析為Pilon骨折患者使用解剖鋼板與鎖定加壓鋼板進行內固定手術治療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6年5月至2017年8月期間河北省滄州市青縣康泰醫院骨科收治的60例Pilon骨折患者。將這60例患者隨機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在對照組的30例患者中,有男性18例,女性12例;其年齡為21~65歲,平均年齡為(42.8±5.5)歲。在觀察組的30例患者中,有男性17例,女性13例;其年齡為23~66歲,平均年齡為(43.4±5.8)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在兩組患者受傷后的7~10 d內,對其進行內固定術。為對照組患者使用解剖鋼板進行內固定手術,為觀察組患者使用鎖定加壓鋼板進行內固定手術。方法是:1)術前,對患者進行清創、消腫及抗感染治療。2)對患者進行硬膜外麻醉,然后協助其取仰臥位,并對其進行常規鋪巾。3)在患者骨折處的后側或后外側做手術切口。4)對合并有腓骨骨折的患者,使用1/3管型鋼板或腓骨遠端解剖鋼板對其腓骨骨折進行固定。在進行固定時,需保證患者脛骨切口與腓骨切口之間皮橋的寬度>7 cm。5)充分暴露患者骨折處的脛骨關節面及部分干骺端,對其脛骨骨折塊進行復位,將其距骨上關節面作為修復模板,修復其關節面及干骺端的骨折塊,然后用復位鉗及克氏針對其復位后的骨塊進行臨時固定,最后用C形臂X線機確認其骨折處的復位效果。6)在確認患者骨折處的復位效果滿意后,使用解剖鋼板對對照組患者的骨折處進行固定,使用鎖定加壓鋼板對觀察組患者的骨折處進行固定。7)完成固定后拔出克氏針,為患者放置引流管,然后常規縫合其手術切口。
按照骨折復位放射學評價標準對患者治療后其骨折復位的情況進行評價。1)解剖復位:經過治療,患者的內踝關節和外踝關節均無向外側或內側移位的現象,其踝關節縱向移位<1 mm。2)復位可:經過治療,患者的內踝關節和外踝關節均無向外側或內側移位的情況,其踝關節縱向移位≥1 mm,且無距骨移位的現象。3)復位差:經過治療,患者的內踝關節和外踝關節向外側或內側移位>5 mm,其踝關節向后移位>5 mm[3]。
將本次研究的數據錄入到SPSS18.0軟件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治療,在對照組的30例患者中,骨折復位效果為解剖復位的患者有7例,為復位可的患者有6例,為復位差的患者有17例,該組患者的骨折端達到解剖復位的比率為23.33%。在觀察組的30例患者中,骨折復位效果為解剖復位的患者有10例,為復位可的患者有3例,為復位差的患者有17例,該組患者的骨折端達到解剖復位的比率為33.33%。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的骨折端達到解剖復位的比率更高(P<0.05)。
Pilon的原意是指藥劑師使用的藥杵,因脛骨遠端干骺端的形狀與Pilon的形狀相似而得名。Pilon骨折屬于粉碎性骨折。此類骨折的穩定性極差,患者在發生骨折后,其相關關節易受到破壞,且預后較差[4]。相關的調查結果顯示,Pilon骨折患者占所有脛骨骨折患者的3%~10%[5]。從高處墜落或發生車禍所形成的高能量軸向壓縮暴力是導致Pilon骨折最常見的原因。另外,在滑冰時被絆倒前產生的低能量旋轉剪切力也是導致Pilon骨折的原因之一。Pilon骨折患者通常合并有嚴重的軟組織損傷、不同程度的關節面異常塌陷、干骺端骨質粉碎及壓縮、軟組織損傷等情況,故對其進行治療的難度較大。以往,對Pilon 骨折患者主要是進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但其易發生嚴重的皮膚軟組織損傷等術后并發癥。解剖鋼板是根據人體骨骼特定部位的解剖形態制作的內固定裝置。此裝置主要是通過骨骼與鋼板之間的摩擦力來完成鋼板對骨骼的加壓,適用于對部分復雜骨折(如干骺端及骨干移行處的骨折)患者進行內固定治療。鎖定加壓鋼板是一種帶有螺紋孔的骨折內固定裝置。在鎖定加壓鋼板的螺紋孔中擰入有螺紋頭的鎖釘后,鋼板就變成有一定角度的固定裝置,不需要接觸患者骨骼面即可通過鎖釘和鋼板之間的傳導完成對骨骼的施壓。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的骨折端達到解剖復位的比率更高。這說明,與使用解剖鋼板相比,使用鎖定加壓鋼板對Pilon骨折患者進行內固定術的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