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芹
(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安徽 蕪湖 241000)
新生兒黃疸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此病患兒多是出生一周內的新生兒[1]。此病是由于新生兒肝臟內的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酶的含量異常引起的[2]。有研究表明,臨床上為新生兒黃疸患兒主要是使用藍光照射療法進行治療。為了進一步探討使用藍光照射療法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臨床效果,筆者的團隊為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收治的25例新生兒黃疸患兒使用藍光照射療法進行治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間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收治的50例新生兒黃疸患兒。在這50例患兒中,黃疸指數處于13~16.9 mg/dL之間的患兒有12例,黃疸指數處于17~20.9 mg/dL之間的患兒有20例,黃疸指數處于21~23.9 mg/dL之間的患兒有18例。將這50例患兒隨機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在對照組的25例患兒中,有男性患兒15例,女性患兒10例;其年齡為2.5~38 d,平均年齡為(17.3±5.4)d;其中屬于足月兒的患兒有11例,屬于早產兒的患兒有6例,屬于過期產兒的患兒有8例;其中患母乳性黃疸病的患兒有5例,患ABO溶血性黃疸病的患兒有6例,患感染性黃疸病的患兒有14例。在觀察組的25例患兒中,有男性患兒16例,女性患兒9例;其年齡為2.2~39 d,平均年齡為(17.9±6.1)d;其中屬于足月兒的患兒有13例,屬于早產兒的患兒有6例,屬于過期產兒的患兒有6例;其中患母乳性黃疸病的患兒有7例,患ABO溶血性黃疸病的患兒有4例,患感染性黃疸病的患兒有14例。兩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兒均進行常規治療。治療的方法是:將1.5 ml/kg的甘利欣注射液、一定劑量的維生素B6和維生素C加入到2~5 ml/kg濃度為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用此藥液對患兒進行靜脈滴注。在此基礎上,為觀察組患兒使用藍光照射療法進行治療。治療的方法是:使用的儀器為8502型嬰兒光療暖箱。用黑布遮蓋患兒的眼睛、會陰及肛門。將患兒放入暖箱中。對患兒進行藍光照射治療的時間為12 h/次,頻率為1次/d,總共治療3~5天。同時,根據患兒的實際情況為其補充適量的水分。
1)在為兩組患兒使用JD-2型經皮測黃疸儀檢測患兒黃疸指數后,對比分析其在治療24 h后的治療效果及在治療結束后的治療效果。2)觀察并記錄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患兒發生的不良反應主要包括:皮疹反應、發熱反應及腹瀉反應等。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20.0統計軟件中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對照組的25例患兒中,黃疸指數處于0~10 mg/dL之間的患兒有2例,黃疸指數處于10~13.9 mg/dL之間的患兒有18例,黃疸指數處于14 mg/dL以上的患兒有5例。在觀察組的25例患兒中,黃疸指數處于0~10 mg/dL之間的患兒有17例,黃疸指數處于10~13.9 mg/dL之間的患兒有6例,黃疸指數處于14 mg/dL以上的患兒有2例。與對照組患兒相比,觀察組患兒在治療24 h后的治療效果更好(P<0.05)。
治療結束后,在對照組的25例患兒中,黃疸指數處于5 mg/dL以下的患兒有6例,黃疸指數處于5~8.9 mg/dL之間的患兒有12例,黃疸指數處于9 mg/dL以上的患兒有7例。在觀察組的25例患兒中,黃疸指數處于5 mg/dL以下的患兒有20例,黃疸指數處于5~8.9 mg/dL之間的患兒有5例,無黃疸指數處于9 mg/dL以上的患兒。與對照組患兒相比,觀察組患兒在治療結束后的治療效果更好(P<0.05)。
在對照組的25例患兒中,治療后,無發生不良反應的患兒。在觀察組的25例患兒中,治療后,發生腹瀉反應的患兒有1例。但是,經過治療,發生腹瀉反應的患兒很快恢復正常。
黃疸是新生兒的常見病。發生黃疸的新生兒若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可對其神經系統、聽覺系統等造成極大的損害,從而嚴重影響其生長發育和生命安全[3]。藍光照射療法是一種安全、高效的治療方法[4-5]。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患兒相比,觀察組患兒在治療24 h后的治療效果及在治療結束后的治療效果均更好。這說明,使用藍光照射療法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