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平
(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 ,北京 100029)
內部審計指的是建立于組織內部、服務于管理部門的一種獨立的檢查、監督和評價活動,對于單位內部的牽制制度能夠進行充分、有效地檢查、監督和評價,又能對會計及相關信息的真實、合法、完整進行監督檢查。內部審計具有預防保護、服務促進、評價鑒證、監督管理的積極作用。對于行政事業單位而言,內部審計工作至關重要,其質量不僅關系到行政事業單位的正常運作,更關系到其未來的發展。因此,保障內部審計工作的質量是行政事業單位工作的基礎。在新形勢背景下,我國的審計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給審計質量帶來了一定程度的風險與影響。如何規避風險,保障質量,迎合新形勢的發展軌跡,將成為行政事業單位今后探究的重要課題。
對于行政事業單位而言,內部審計風險指的是行政財務的報表存在著重大失誤和紕漏,給工作的開展和管理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與影響,且內部審計人員沒有意識到報表失誤,將其認為是合理合法、準確公正的,并對此提出了不恰當意見的情況。所以準確來說,“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風險,是指內部審計人員在執行內部審計工作時出具了不準確的內部審計意見,對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財務會計制度的設計與執行提出了缺乏針對性的意見并采取了缺乏可操作性的方案。”[1]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人員的失誤所造成的審計風險將可能給后期的工作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因此,規避審計風險將是內部審計工作人員的必行之舉。
內部審計質量是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工作的最直接反映和結果,審計質量是審計工作的職能充分實現、發揮的基礎,關系到行政事業單位的各項工作的執行以及目標的實現。要確保審計工作的質量過關,就要確保對數據的處理分析準確、客觀、全面、及時、有效,只有這樣,審計工作才能通過手段與方法的運用盡最大限度地規避審計風險,保障審計質量。
行政事業單位的審計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不能完全徹底地避免,只能盡最大程度規避,因為為了保障事業單位的成本效益,“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一般情況下都會采取抽樣審計的方式來貫徹審計工作,然而這種方式本身就存在著不可避免的誤差,雖然這種誤差可以回避,但是無法消除。”[2]因此,內部審計工作的特性使之具有了一定程度的風險,只有不斷地降低風險概率,減少誤差,才能對后續工作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工作是一個復雜繁瑣的過程,其中包含了許多環節,且每一個工作環節都環環相扣,彼此影響。這種綜合化的工作流程無論哪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都會給后續的工作帶來風險。由于內部審計風險貫穿于審計工作流程的每一個項目細節中,所以要想規避風險,就必須全面、細致地保障每一個環節的準確、合理。
行政事業單位的各項工作都需要明確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約束和管理,才能使工作人員明確其工作性質與工作原則。然而,目前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工作方面,我國還沒有提出具有針對性、專業性的法律法規,相應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也缺乏合理、完善的管理制度與監督機制。缺少法律條文與制度規定約束力的工作在執行時常常會出現難以定奪的問題,一旦面臨無法可依的局面,內部審計人員便會一籌莫展,最后只能依據個人經驗與職業判斷來進行決斷,這種方式具有較強的隨意性,往往導致審計結果差異性較大,因此容易造成審計風險。
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審計機構應該是具有獨立性的內設機構,由于其具有監督管理、評價防范的作用,所以不應受到其他部門的干擾和影響,尤其是財務部門的影響。然而,目前一些行政事業單位因辦公地點的限制或經費等問題無法實現內部審計部門的獨立性,只能與其他部門合并辦公,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審計工作埋下了風險隱患,繼而影響到審計質量。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質量既是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工作的生命線,也是其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條件。”[3]必須找出影響質量結果的各項因素,對癥下藥、有的放矢。
對于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工作而言,影響其審計質量的關鍵性因素主要有制度、人才素養和信息數據等,其中人才的能力與素養最為重要,如果內部審計人員不具備與工作難度相匹配的知識能力與綜合素養,不具備高度的責任意識與判斷水準,都將給審計工作的質量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目前,我國很多行政事業單位在用人方面還缺乏全面性與進取性,導致很多內部審計人員的業務能力處于滯后階段,不再有所提高、有所精進。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導致了審計環境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只具備財務能力與財政經驗的審計人員自然不能勝任新的工作內容,必將導致內部審計質量下降。
由于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風險具有潛在性、隱蔽性,因此,要想保障內部審計工作的質量,就必須對審計工作的各項流程進行實時的監控與管理。然而,目前我國很多行政事業單位“僅僅將注意力停留在對于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合法性的督查上,而忽視了對內部控制制度、系統的合理性進行評價和分析,也就很難發現其中存在的潛在風險。”[4]不能對內部審計工作的各個流程進行合理、有力的監督管理,是導致審計質量日漸下降的重要因素。
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審計工作之所以缺少有力的監督,其根本原因在于缺少合理的、完善的評價體系與監管制度,一旦沒有監管制度作為保障,就會導致審計工作流于形式,在出現問題時,難以追究到責任人落實懲處措施,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內部審計工作散漫無序。另一方面,由于我國的內審工作起步較晚,所以仍然缺乏系統、專業、規范、科學的評價體系,這就導致在進行質量評價時,內部審計人員缺少相應的標準和依據,只能根據自己的經驗與直覺進行判斷,這種主觀隨意性嚴重影響了審計質量。
具有針對性、專業性的法律法規的匱乏導致了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工作存在巨大的審計風險,繼而影響了審計質量,要想有效地降低審計風險,保障審計質量,就必須先從法律法規著手。“國家應該盡快制定和出臺《內部審計法》這樣具有很高法律效力的法律,以增強內部審計的權威性和強制性。其次,應該修改現有的內部審計法規,使其能夠更加適應經濟發展的全新要求。”[5]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部門盡最大程度地規避審計風險,提高審計質量。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部門在會計監督制度中具有預防保護、監督管理、服務促進、評價鑒證的積極作用,要保障內部審計質量,就必須保障內部審計工作的權威性,保障內部審計部門做到自律、有序,具有足夠權力。因此,行政事業單位必須盡最大程度地減少其他部門對內部審計部門的干擾與影響,將內部審計部門與其他部門分開辦公;在人員的管理與配備方面要保持其獨立性,尤其不能受到財務部門的干預,否則就有可能導致審計工作缺乏客觀性、準確性、有效性。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人員的綜合水平將直接關系到內部審計工作的質量,因此,行政事業單位必須對此保持高度重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我國經濟水平與社會建設的不斷發展完善,新形勢背景下,我國事業單位的審計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意味著傳統的內部審計人才很難再與時代發展的快速步伐相適應,其業務能力與經驗水平將難以勝任內部審計工作的調整與優化。要想保障內部審計工作的質量,就必須從內部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與工作水平著手。首先,行政事業單位應對內部審計人員進行優選,保障其具有高水平的能力以及高敏感度的判斷力。其次,行政事業單位應為內部審計人員提供專業、系統的培訓機會,讓其能夠不斷精進。最后,行政事業單位應對內部審計人員進行定期與不定期的考核,使其變得更加自律、高效、專業、負責。
新形勢背景下,不斷向前發展的社會給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審計工作帶來了不可避免的挑戰與考驗,另一方面,也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要想進一步完善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審計工作,就要從事業單位內部進行調整和變革。首先,行政事業單位應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只有將評價標準精確到質量工作的方方面面,內部審計人員在進行工作時才會有所依據,統一標準,才能最大程度地減少內部審計工作的隨意性,規避不必要的審計風險,保障審計質量。其次,事業單位應建立并完善嚴格、合理的監管制度,由于內部審計風險存在于內部審計工作流程的每一個環節,所以將監督管理細化到每一個細節至關重要,行政事業單位應健全監管制度,明確工作人員的崗位責任,使其對工作內容充滿使命感、責任感,工作不懈怠、不敷衍,發現問題要及時進行風險規避、控制、轉移,將責任落實到個人,并結合獎懲制度將管理工作進一步嚴格化、規范化。只有這樣,才能保障內部審計質量。
新形勢下,我們已進入了大數據時代,大數據指的是基于計算機網絡技術而興起的一種對數據信息進行分析、處理的技術,利用大數據技術,內部審計人員可以對呈幾何增長的數據信息進行更準確、及時、有效的收集與分析,并對審計結果進行及時的整合與共享,這極大地提高了內部審計人員對單位整體的把握以及對風險的預測,使其能夠更好地規避審計風險,提高審計質量。為此,行政事業單位應完善自身的信息化建設,進一步提高審計工作的標準化、專業化程度,讓豐富、多元、繁雜的信息數據成為內部審計人員加強管理監督的有力資源,只有這樣,才能與不斷發展變化的新形勢相適應,將審計風險控制到最小,繼而保障審計質量。
“行政單位內部審計是行政事業單位經濟監督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行政事業單位審計機構依法獨立監督和評價本單位財務收支、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完整性、合法性及加強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一種行為。”[6]對于行政事業單位而言,內部審計工作能夠保障其正常、穩定地運作,具有極其深遠的現實意義。目前,新形勢背景下,我國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工作將不可避免地面臨調整與轉型,只有采取優化策略,才能有效地控制審計風險,提高審計質量,保障單位工作的進一步開展。相信,隨著新形勢的不斷變化,我國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審計工作也將轉變思路、打破僵局,為行政事業單位的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