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櫻燕
摘要:在信息數(shù)據(jù)時代,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斷縮短,跨越了時空的限制,逐漸走向合作分享的生活、生產模式,責任感將成為現(xiàn)代人的一個重要的衡量指標。在小學時期,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自我控制意識還很薄弱,亦是成長的黃金時期,此時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是最佳期,因此在小學階段,培育學生的責任感意識,已成為當下一線教師的重點研究內容。本文基于此,結合筆者的個人教學經驗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育學生的責任感,希望對該領域的發(fā)展有所助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學生;責任感
在語文的課程理念中指出,在教學中首先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這一教學理念中重點指出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是學生應當學習的,強調學生的文化底蘊,培育學生的文化內涵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培育學生的責任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現(xiàn)在學生中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的獨立意識和生活自理能力較差,依賴性較強,感情方面處理能力薄弱,沒有責任感,因此,培育學生的責任感理應貫穿到語文教學中。
一、小學責任教育的重要性概述
責任教育只通過多種手段和方法,培養(yǎng)責任主體的責任素質時期,能夠對其行為語言等承擔起具體的義務履行其職責。小學生在這一階段處在不成熟的身心發(fā)展階段,根據(jù)其年齡特點可以從自我、他人、社會、自然四個維度來探討其責任心的培育。自我責任心表現(xiàn)在認真學習、對自己負責、對生活負責、對生命負責;對他人的責任心表現(xiàn)在仁愛待人,能夠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有著集體責任感;對社會的責任心表現(xiàn)在承擔家庭中的責任、遵守公共規(guī)則和道德;對自然的責任心是熱愛大自然、保護環(huán)境等等。在這些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小學生擁有這些責任心的并不多,由于家長對孩子過于寵溺或者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導致學生的責任心薄弱,調皮搗蛋的事情層出不窮,這四種責任心對于學生來說不僅其在學習生涯中會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在其一生的發(fā)展中將會起到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培育學生責任心的幾則方法
(一)借助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自主學習助力責任心的培育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定要把握三個環(huán)節(jié),課前預習、課堂講授、課后復習,在課前預習過程中,這實際上是學生對自我能力的一種考察,也是認真態(tài)度的一種表現(xiàn)能夠良好的進行預習的學生,在課堂中表現(xiàn)的更加積極,其成績也將更為優(yōu)異。課前預習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培育其責任心。比如,第二天講授蘇軾的《題西林壁》,我會為學生提前布置,讓學生自主了解——作家蘇軾的人生經歷,其作品創(chuàng)作的背景故事,還有課文中的字音字形等,讓學生通過課下的自主一預習,彼此交流,彼此借鑒,課上讓學生做預習展覽,這樣學生既培養(yǎng)了自主學習能力,同時也讓他們明確了自己的學習任務和責任。在課堂中,我給予預習好的同學獎勵,預習不好的學生也要對其進行鼓勵,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二)強化學生的參與度,放手讓學生學習
新課改背景下要求教師解放學生的頭腦,解放孩子的雙手,讓學生從被動狀態(tài)走向主動的參與者狀態(tài)。在日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會安排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為學生留出一定的時間,讓他們自主思考,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會為其制定相應的學習目標,避免其盲目的學習。比如,在講授朱自清的《背影》這一課時,我并沒有急著分析課本內容,而是讓學生自己去學,預留出15分鐘時間,讓學生擬定學習目標,找尋是難點。學生通過彼此的交流查詢的資料,寫出自己的學習收獲,做小型的匯報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也通過自主學習增強了學習的責任心。
(三)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滲透責任教育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可能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會存在著知識盲點,無法有效的理解課文文本背后的情感內容,無法體味到其德育元素,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輔助學生閱讀,以教育情感為主線,引導學生在閱讀課文中體味人性關懷。例如,我在為學生講授《窮人》這一課時,漁夫和妻子桑娜,不管自己的家庭困境,依然收養(yǎng)了鄰居的兩個孤兒,這個故事展現(xiàn)了他們高尚的品質,像這個德育元素挖掘出來,為學生進行講解,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責任”二字。在講學時,我為學生設計一個問題,“桑娜和她的丈夫擁有什么樣的品質?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學生通過對照才能發(fā)覺從字里行間感受出桑娜和她丈夫的善良、樂于助人、勤勞同情心、責任心、淳樸等等品質,讓學生感受到人間的愛以及道德的力量,在潛移默化中,學生的責任心便有所增強。
(四)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注意言傳身教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不僅以自己的語言來影響學生,教育學生教師的行動,更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學生小學階段心智尚未成熟,教師說的話、做出的行為對學生都有著熏陶和感染的作用,這種作用潛移默化。加強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言傳身教,表現(xiàn)出人格魅力,發(fā)揮好滲透作用。第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明確政治方向,明確學生的價值觀,解決學生中認知模糊的地方和錯誤的觀點,幫助學生健康成長;第二,在課堂中教師要表現(xiàn)出崇高的敬業(yè)精神和高尚的師德,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人格魅力,認識到必須要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對自然不負責;第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滲透愛的力量,陶行知先生說,“教師不僅是教書,重點是育人”,愛是教師教育教學的基石,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沒有愛,所有的人文精神將失去光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采取多種途徑,將愛融入到教學里,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接受愛的教育,感受到責任二字的內在含義。
總而言之,二十一世紀的教育,不僅讓學生有知識,還要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責任心是個漫長的培養(yǎng)過程,要在學習教學中滲透,在生活中潛移默化的滲透。在培育學生責任心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把握好情感教育,以行為來展現(xiàn)言傳身教,使學生具有強烈的責任心,使其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董莉莉.關于語文教學中學生責任意識培養(yǎng)的探索[J].語文天地,2017(21):83.
[2]楊長維.用責任心做好小學班主任管理工作[J].新課程(小學),2015(09):168-169.
[3]薛曉蕾.淺談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責任心[J].課程教育研究,2012(08):41-42.
[4]趙興奎,張大均.責任和責任心的涵義與結構[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7(01):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