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安,董力軍
(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骨科,安徽 合肥 230011)
三踝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骨折類型。三踝骨折患者常需進行手術治療,但選擇不同的手術方式對患者療效的影響較大。若三踝骨折患者進行手術的效果不理想,易導致其出現創傷性關節炎、關節功能障礙、骨折畸形愈合等并發癥[1]。本次研究使用不同的手術方式對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骨科收治的44例三踝骨折合并踝關節失穩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間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骨科收治的44例三踝骨折合并踝關節失穩患者。在這44例患者中,有男性24例,女性20例;其平均病程為(5.6±1.8)h;其骨折類型均為閉合性骨折;其中,交通事故所致骨折患者有17例,扭傷所致骨折患者有24例,重物壓砸所致骨折患者有3例。所有患者均在骨折處水腫消除后進行手術治療,其患處水腫消除的平均時長為(3.5±1.4)d;其中,后踝大塊簡單骨折患者有15例,后踝粉碎性骨折合并內踝輕度骨折患者有12例,后踝、內踝粉碎性骨折患者有17例。
對這44例患者均同期進行手術治療。手術的方法是:1)為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后,為其戴上止血帶,并對其進行常規的消毒鋪巾。2)對后踝大塊簡單骨折患者進行傳統入路的手術。⑴為患者取仰臥位,在其外踝骨折部位做一個手術切口,并清理其骨折部位的血腫組織,之后對其骨折部位使用鋼板進行內固定治療[2]。⑵在患者的內踝骨折處做一個側弧形切口,對其骨折部位進行手法復位,并使用拉力螺釘對其復位后的骨折部位進行內固定處理。⑶在患者后踝骨折的踝關節前側做一個小切口,逐層分離其踝關節皮膚,直至其露出骨質部位,對其骨折部位進行手法復位,并使用拉力螺釘由前向后對其復位后的骨折部位進行固定處理。⑷在對患者的骨折部位進行內固定治療后,使用C型臂X線機檢查其踝關節的穩定性和固定情況,最后逐層縫合其手術切口。3)對后踝粉碎性骨折合并內踝輕度骨折患者進行后外側入路手術。⑴為患者取健側臥位,在其外踝與跟腱皮膚處的中點做一個縱行切口,逐層分離其皮下組織,在其踝關節后側剝離其腓骨長短肌,直至露出其腓骨骨折部位,并對其骨折部位進行手法復位和鋼板固定。⑵在患者的內側后踝骨折處做剝離處理,并在直視的狀態下對其骨折部位進行手法復位,同時注意保護其脛后動脈和脛神經,并根據其骨折部位的具體情況為其選擇合適的鋼板進行內固定治療[3]。⑶將患者的患側下肢屈膝45 °后,在其內踝骨折處做一個弧形切口,對其骨折部位進行手法復位,并使用拉力螺釘對其復位后的骨折部位進行內固定處理。4)對后踝、內踝粉碎性骨折患者進行后外側入路手術。⑴為患者取俯臥位,在其外踝與跟腱的中點處做一個縱行切口,顯露出其外踝和后踝處的骨折部位,并對其外踝和后踝的骨折部位進行復位。⑵使用鋼板對患者的外踝骨折部位進行固定治療,并采用拉力螺釘及鋼板對其后踝部位進行內固定處理。⑶在患者的內踝骨折處做一個弧形切口,使用拉力螺釘對其復位后的骨折部位進行固定處理。⑷在對患者的骨折部位進行內固定治療后,使用C型臂X線機檢查其踝關節的穩定性和固定情況,最后逐層縫合其手術切口。
觀察這44例患者的手術切口愈合情況、骨折愈合情況和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對患者進行為期半年的術后隨訪。經過治療后,這44例患者的手術切口均愈合良好,其骨折部位均未出現畸形愈合、骨折不愈合等情況,其均未出現感染、水腫等并發癥。患者骨折愈合的平均時間為(98.9±13.7)d,其足背的平均屈曲度為(20.6±5.4) °,其足背動脈搏動良好。
三踝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骨折類型。以往,臨床上常使用傳統的入路手術對踝關節骨折患者進行治療。此術式對患者骨折部位周圍組織和肌肉的損傷較小,可有效地縮短其術后康復的時間。后外側入路手術是一種較新的治療踝關節骨折的手術類型。此術式可在直視的狀態下對患者的踝關節骨折部位進行復位治療,并可大幅提高手術操作的精準性[4-6]。傳統的入路手術適用于骨折面積較大、骨折復位手法簡單且骨折處關節面較為平整的三踝骨折患者,后外側入路手術適用于骨折類型復雜、軟組織損傷嚴重且伴隨骨質疏松癥狀的三踝骨折患者。
綜上所述,根據三踝骨折合并踝關節失穩患者的骨折情況,為其選擇適合的手術方式進行治療的效果較好,可有效地促進患者骨折部位愈合,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