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雯冰,向彩春
(廣西中醫藥大學,廣西 南寧 500001)
痛風性關節炎是一種因單鈉尿酸鹽沉積所致的晶體相關性關節病。其發病原因與尿酸排出量降低和嘌呤代謝異常引起的高尿酸血癥密切相關。痛風性關節炎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血尿酸升高、出現關節炎癥反應等。近年來,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痛風性關節炎的發病率呈逐漸升高的趨勢。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秋水仙堿、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治療此病,但效果不夠理想,且安全性不高(可嚴重影響患者的胃腸功能)。大量的臨床實踐證實,中醫藥治療急性發作期痛風性關節炎可取得良好的療效。在本文中,筆者對近年來有關用中醫藥治療急性發作期痛風性關節炎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中醫認為,痛風性關節炎屬于“痹證”、“歷節風”等范疇[1]。《素問·痹論》中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景岳全書·風痹》[2]中說:“風痹一證,即今人所謂痛風也。蓋痹者,閉也。以血氣為邪所閉,不得通行而病也。”該書中提到的“痛風”,和如今人們所說的“痛風”有一定的區別,不過二者的共同之處在于患者都有四肢疼痛的癥狀,且其病情發作與天氣直接相關。張金鐘等[3]在研究中指出,導致痛風的原因在于患者暴飲暴食或攝入過量的膏粱厚味,從而導致其脾、腎受損;情志不暢,氣機郁結,從而導致其肝臟受損;脾失健運致升清降濁失司、痰濁瘀滯,進而導致氣血無法正常運行,引發關節疼痛;熱毒瘀阻是痛風性關節炎的主要病機。鐘琴等[4]研究指出,痛風性關節炎的本質在于肝、脾、腎功能失調,其標在于痰毒瘀阻經絡。眭蘊慧等[5]的研究表明,痰瘀是痛風的重要致病因素,而痰濁內生、因痰致瘀、痰瘀互結、經脈痹阻及痰核流注是痛風發病的主要病機。何晶等[6]研究指出,在過度勞累或受到風寒、潮濕侵襲的情況下,痛風患者會出現濁毒凝聚、氣血不暢;濕性趨下、重著,故足部關節往往是痛風的首發部位。
學者郭憲章指出,在痛風性關節炎患者病情急性發作時,應以“急則治其標”的原則對其進行治療。吳建民等[7]在臨床研究中采用具有清熱除濕、疏風通絡功效的二妙散加減為基本方(若患者體溫升高,為其加用生石膏和知母;若其疼痛癥狀劇烈,為其加用延胡索)對痛風性關節炎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徐倩等[8]對96例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進行分組對比研究。為治療組患者采用虎藤組方煎劑進行治療,為對照組患者采用秋水仙堿進行治療。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1周。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患者相比,治療組患者治療后其血尿酸的水平和胃腸道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均更低(P<0.05)。可見,用虎藤組方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可取得良好的療效,能夠降低患者胃腸道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王榮宙[9]對56例痛風性關節炎患者進行分組比較研究。為對照組患者應用秋水仙堿片和塞來昔布膠囊進行治療,為治療組患者應用自擬的化濕利節湯進行治療。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96.43%)高于對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82.14%),P<0.05。石晗等[10]采用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泄濁、通絡止痛等功效的自擬二金湯對急性發作期痛風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孔鏡波[11]對44例濕熱蘊結型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進行分組對比研究。為觀察組患者采用自擬的清熱除痹湯進行治療,為對照組患者采用秋水仙堿和尼美舒利進行治療。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疼痛癥狀的緩解率相比,P>0.05。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胃腸道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更低,P<0.05。謝一民[12]對80例痛風性關節炎患者進行分組對照研究。為治療組患者采用自擬的祛濕通絡中藥湯劑進行治療,為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的西藥療法進行治療。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治療的有效率為80.00%,對照組患者治療的有效率為57.50%,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患者相比,治療組患者接受治療后其血尿酸、C反應蛋白的水平均更低(P<0.05)。可見,與采用常規的西藥療法相比,用祛濕通絡法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的效果較好。
中藥外敷是一種有著悠久歷史的中醫外治法。此療法具有操作簡單、安全性高等優點。杜敏等[13]對68例痛風性關節炎患者進行分組對比研究。為治療組患者應用梔黃止痛散進行外敷治療,為對照組患者應用雙氯芬酸二乙胺乳膠劑進行外敷治療。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患者相比,治療組患者接受治療后其臨床癥狀的改善率和睡眠質量的評分均更高。可見,用梔黃止痛散對痛風性關節炎患者進行外敷治療可取得較好的效果。奚勝華等[14]采用楊氏通風貼對72例痛風性關節炎患者進行外敷治療。研究結果顯示,經過1個療程的治療后,本組72例患者中治療效果為顯效的患者有51例(占70.8%),為有效的患者有15例(占20.8%),為無效的患者有6例(占8.3%),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1.7%。田穎等[15]將80例急性期痛風性關節炎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為兩組患者均采用非甾體抗炎藥進行治療。在此基礎上,為觀察組患者加用腫意膏外敷法進行治療。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的改善率更高(P<0.05)。可見,用腫意膏外敷法治療急性期痛風性關節炎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梁以豪等[16]對106例痛風性關節炎患者進行分組對比研究。為治療組患者采用清熱祛濕舒筋外洗方進行治療,為對照組患者采用吲哚美辛巴布膏進行治療。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1周。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和對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6.23%和92.45%,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患者相比,治療組患者接受治療后其VAS評分、關節腫痛指數及中醫證候評分均更低(P<0.05)。可見,用清熱祛濕舒筋外洗方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的效果較好。
針灸療法具有見效快、適用范圍廣、安全性高等優點。湯文毅[17]在臨床研究中采用刺血加溫針灸法對痛風性關節炎患者進行治療(選取其三陰交穴、合谷穴、太溪穴作為對其進行針灸治療的主穴)。研究結果表明,用刺血加溫針灸法治療痛風性關節炎能夠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韋瑞[18]采用刺絡拔罐法對36例痛風性關節炎患者進行治療。結果顯示,本組36例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100%,治療后其關節紅腫疼痛及活動功能受限等癥狀明顯改善。
燕軍玲[19]對92例痛風性關節炎患者進行分組對比研究。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的基礎治療。在此基礎上,為觀察組患者加用芙蓉膏和黃芩清熱除痹膠囊進行治療,為對照組患者加用美洛昔康分散片進行治療。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治療的總有效率和關節活動功能的改善率均更高(P<0.05)。可見,用中藥內服加外敷法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的效果較好,可有效地促進患者關節功能的恢復。張志文等[20]對62例痛風性關節炎患者進行分組對比研究。為兩組患者均采用秋水仙堿和別嘌醇片進行治療。在此基礎上,為觀察組患者應用加味四妙散和加味四黃散進行外敷治療。經過為期2周的治療,觀察組患者和對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0.3%、74.2%,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UA、CRP、ESR的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觀察組患者UA、CRP、ESR的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可見,用內外兼治法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效果確切,能夠降低患者UA、ESR、CRP的水平。
中醫認為,痛風性關節炎屬于“痹證”、“歷節風”等范疇。熱毒瘀阻是此病的主要病機。大量的臨床實踐證實,用中醫藥治療急性發作期痛風性關節炎的效果顯著。筆者認為,隨著中醫藥臨床實踐研究的不斷深入,中醫藥療法在治療急性發作期痛風性關節炎方面的應用前景將越來越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