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士祥,夏繼平,邢躍剛,丁文順
(淮安市淮陰醫院整形外科,江蘇 淮安 223300)
足部是人體重要的負重器官,受傷的幾率較高。足踝部皮膚缺損是手足外科的常見病。多數足踝部皮膚缺損屬于外傷性缺損。此類損傷主要是碾壓傷及撕脫傷,同時還伴有嚴重的跖背動脈、骨骼及肌腱外露損傷,不僅易發生感染,還會增加對其進行治療的難度。足踝部皮膚缺損的面積若較大,會導致患者的部分肌腱及骨骼外露,故在對其創面進行修復時不能單純地進行覆蓋修復,而需對其進行皮瓣移植術。隨著顯微外科技術的快速發展,對足踝部皮膚缺損患者進行皮瓣移植的情況也越來越多,其中以游離皮瓣修復手術的應用最為廣泛。本次研究主要探討對足踝部皮膚缺損患者進行游離皮瓣移植修復手術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5年9月至2017年10月期間淮安市淮陰醫院整形外科收治的35例足踝部皮膚缺損患者。在這35例患者中,有男性18例,女性17例;其年齡為12~45歲,平均年齡為(32.5±1.5)歲;其中進行擇期手術的患者有22例,進行急診手術的患者有13例;其中有13例患者合并有慢性創面感染,有17例患者合并有組織缺損,有5例患者合并有組織壞死。
對這35例患者均進行游離皮瓣移植修復手術,方法是:1)根據患者皮膚缺損面積的大小、類型、傷情等情況,為其選擇合適的游離皮瓣進行修復手術。在這35例患者中,有18例患者使用小腿外側的皮瓣進行移植修復手術,有17例患者使用股前外側的皮瓣進行移植修復手術。2)對患者進行術前創面準備。⑴對患者的創面進行徹底地清理,去除其創面上的壞死組織,以確保其皮瓣修復手術能夠一次性完成。⑵對患者的創面進行藥物治療。先將藥物引流至患者創面的深處,再用高滲鹽水覆蓋法及新潔爾滅液浸泡法對其創面進行處理,最后用無菌紗布對其創面進行包扎。定時對患者進行換藥,直至其創面能夠接受皮瓣移植修復手術。⑶對創面感染的患者,需先對其創面的分泌物進行藥敏試驗及細菌培養,再根據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結果為其選擇敏感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3)對患者進行皮瓣移植修復手術。⑴盡量選擇對患者進行帶蒂轉移術或局部皮瓣轉移術,以降低其手術風險[1]。⑵在為患者選擇皮瓣時,應盡量為其選擇抗感染能力強、血供豐富及面積大的皮瓣。對皮膚軟組織缺損較為嚴重的患者,應結合其創面的大小合理地設計游離皮瓣的位置,以提高其皮瓣修復的成功率。⑶在為患者設計皮瓣時,應確保皮瓣能夠充分覆蓋其創面,需選擇無較大張力、血液供應充足的皮瓣進行移植,將靜脈回流的動靜脈比例控制為1∶2~1∶3。⑷在患者深筋膜下游的區域游離皮瓣,再將皮瓣移植到其軟組織缺損處,然后對游離的皮瓣進行無張力縫合,最后為其放置引流管。術中若出現血管長度不足的情況時,需另行對患者進行血管移植。4)對患者進行術后處理。⑴密切觀察患者皮瓣移植處血液供應的情況。⑵將患者的術肢抬高后,用烤燈對其皮瓣移植處進行照射。⑶對患者進行抗凝及抗感染治療,必要時可為其使用血管擴張藥,以促使其創面快速愈合。⑷對出現血管搏動、靜脈危象的患者進行相應的處理。⑸定時對患者進行引流及換藥,以促進其創面的愈合[2]。5)對患者進行24個月的隨訪。
經過修復,這35例患者足踝部移植的皮瓣全部成活,其皮瓣移植的成功率為100%;其皮瓣移植處的皮膚呈臃腫狀態,經修復處理后恢復至正常狀態;其皮瓣移植處未出現潰瘍的癥狀;其足踝部的功能恢復良好。
足踝部皮膚損傷是外科創傷中常見的皮膚外傷類型。足踝部的生理結構較為特殊,故此部位是人體中最易發生皮膚損傷的部位。足踝部皮膚損傷患者若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極易因骨質外露而誘發肌腱炎。有研究表明,對足踝部皮膚缺損患者進行游離皮瓣移植修復手術,可促進其足踝部功能的恢復,并避免其創面處發生潰瘍、肌腱炎等并發癥[3]。筆者認為,在對足踝部皮膚缺損患者進行游離皮瓣修復移植手術時,需注意以下幾點:1)在患者發生足踝部皮膚缺損后,需快速為其恢復患處的血液供應,以免因缺血而進一步加重其組織損傷的程度。2)對創面污染較重的患者或出現創面感染的患者,必須做好創面的術前清創工作,以免導致其患肢發生血管栓塞及損傷。3)創面感染會導致患者創面周圍的軟組織受到炎性浸潤,對其患肢的供血造成極大的影響,進而使其創面周圍的軟組織發生壞死,故在進行手術前后均需對其進行抗感染治療。4)皮瓣失活是接受游離皮瓣修復手術患者較為常見的術后并發癥,也是導致其發生皮瓣感染最直接的原因,故術后需為其做好引流及換藥工作,以促使其移植的皮瓣快速愈合,提高其皮瓣的成活率。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用游離皮瓣修復足踝部皮膚缺損的效果顯著,可提高其修復的成功率,促進其足踝部肢體功能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