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美珍
【摘 要】目的:乙肝后肝硬化患者骨質疏松者行抗病毒治療和抗骨質疏松聯合治療的樣本臨床研究。方法:利用FibroScan502型肝纖維化的無創評估檢測儀,界定本地區肝硬化患者的肝硬化程度。結果:只進行抗病毒治療的抗病毒組,在觀察期內患者病毒載量、LSM、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和AST/ALT均顯著性下降,呈現肝功能逐漸恢復的趨勢。結論: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發生骨質疏松后進行治療效果較差,及時進行抗病毒治療和抗骨質疏松聯合治療不僅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還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關鍵詞】乙肝;肝硬化;骨質疏松
【中圖分類號】R5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8-0076-02
引言
我國是世界上乙型肝炎發病率最高的國家之一[1]。乙型肝炎易遷延不愈,形成乙肝后肝硬化。乙肝因素均會導致骨代謝異常,甚至骨質疏松癥。骨質疏松是一種骨量嚴重減少和骨組織退化導致骨脆性及骨折危險性增加的疾病。本研究通過探究對乙肝后肝硬化患者骨質疏松者行抗病毒治療和抗骨質疏松聯合治療的臨床研究,為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生存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乙肝后肝硬化且患骨質疏松的患者,共計98人,性別不限,年齡45?10(35-55歲)。
1.2 分組
利用FibroScan502型肝纖維化的無創評估檢測儀,抗病毒組:40人,只進行抗病毒治療。使用恩替卡韋分散片(潤眾-江蘇正大天晴制藥公司)進行抗病毒治療,0.5 mg,1天1次,口服。
聯合治療組:58人,同時進行抗病毒治療及抗骨質疏松治療。使用恩替卡韋分散片(潤眾-江蘇正大天晴制藥公司),0.5 mg,1天1次,口服;給予鈣爾奇碳酸鈣D3片:600 mg(惠氏公司),口服1天1次;唑來磷酸針(國藥集團國瑞藥業有限公司,4 mL/支)劑量為4mg。用100ml 0.9%氯化鈉或5%葡萄糖溶液稀釋,進行不少于15分鐘靜脈輸注;同時治療。其中抗骨質疏松治療僅前3個月進行。
1.3 方法
對兩組病人總共治療觀察12個月,在治療的第1、3、6、9、12個月復查1次肝功能和病毒載量,在治療的第3和12個月測定患者的骨代謝指標、骨密度和肝硬化程度(硬度值)。
1.3.1 肝功能評價
清晨用真空管取空腹靜脈血,分離血清,采用日立718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肝功能各項指標,試劑由上??迫A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肝功能檢查指標: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AST/ALT。
1.3.2 病毒載量
病毒載量采用HBV核酸定量檢測試劑盒進行測定,購自上??迫A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1.3.3 細胞因子水平
分別檢測血清中IL-1β、IL-6和TNF-α三項細胞因子水平,用以表征骨代謝狀況。具體測定方法如下所示:
血清IL-1β檢測:采用雙抗體放免法檢測,試劑由比利時Biosoure公司提供;
血清IL-6檢測:采用雙抗體夾心ELISA法檢測,試劑由山東省醫科院基礎所提供;
血清TNF-α檢測:采用雙抗體夾心ELISA法檢測,試劑由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1.3.4 骨密度
采用雙能X線吸收法進行骨密度檢查方法。采用法國Challenger雙能X線骨密度儀檢測,本研究采用骨礦密度作為骨質疏松的診斷標準。
1.3.5 肝硬化程度
利用FibroScan502型肝纖維化的無創評估檢測儀,B超探頭3.5 mHz,纖維掃描探頭2.5 mHz對研究對象的肝臟硬度進行檢測。肝臟硬度檢測取仰臥位,檢測區域從右側腋前線至腋中線間7-9肋間隙。進行10次有效檢測,取均值,以肝硬度(LSM)表示。
1.4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中數據應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數據采用“平均數?標準差”( )呈現。本研究中,P<0.05代表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肝功能評價
血漿中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能夠直接指示肝功能。其測定結果如表1所示。抗病毒組和聯合治療組在治療12個月后,血漿AST均與正常值無顯著性差異(P>0.05)。
2.2 骨密度
治療前后各組患者骨密度測定結果如表1所示。如表1所示,抗病毒組只進行抗病毒治療,在觀察時間內,由于肝硬化副作用,患者骨密度顯著性下降(P<0.05)。觀察12個月后,發現聯合治療組骨密度與3個月時并無顯著性差異。
3 討論
乙型肝炎易遷延不愈,形成乙肝后肝硬化。本研究通過探究對乙肝后肝硬化患者骨質疏松者行抗病毒治療和抗骨質疏松聯合治療的臨床研究,為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生存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只進行抗病毒治療的抗病毒組,在觀察期內患者病毒載量、肝硬度(LSM)、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和AST/ALT均顯著性下降,呈現肝功能逐漸恢復的趨勢。但是血清IL-1β、IL-6、TNF-α、骨密度仍顯著性下降,僅下降速率變小。同時進行抗病毒治療及抗骨質疏松治療的聯合治療組,在觀察期內患者病毒載量、肝硬度(LSM)、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和AST/ALT均顯著性下降,說明患者肝功能逐漸恢復。但是血清IL-1β、IL-6、TNF-α、骨密度雖然有一定程度恢復,但是與正常對照組仍然具有顯著性差異。
綜上所示,本研究的結果說明發生骨質疏松后治療效果較差,故早期預防是關鍵。但是及時進行抗病毒治療和抗骨質疏松聯合治療不僅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還能夠提高患者的生存效果。因此,患者應當及時就醫,謹遵醫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曹春蕊.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骨代謝異常的研究[D];河北醫科大學,2004.
[2]陶坤明,姚定康.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并發骨質疏松的研究進展[J].國際消化病雜志,2009,29(1):55-57.
[3]付萬智,楊麗.不同病毒載量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的臨床特征及轉歸情況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18):1672-1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