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君
【摘 要】目的:探析綜合護理干預對于降低兒科病房院內感染率的效果。方法:在我院兒科病房2017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患兒中選出400例,根據護理方法分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采用綜合護理干預,對比兩組患兒的院內感染率等。結果:觀察組患兒的院內感染率3.5%低于對照組的院內感染率9.5%,P<0.05;兩組患兒院內感染主要部位為呼吸道,其次為胃腸道,兩組之間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結論:呼吸道、胃腸道是兒科病房院內感染的好發部位,綜合護理干預的實施強化對兒科病房的院內感染預防護理,降低院內感染率,促進患兒早日康復出院,值得推廣。
【關鍵詞】綜合護理干預;兒科病房;院內感染;感染部位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8-0127-01
兒科病房是院內感染的高發病區,延長了患兒的住院時間,增加了醫療費用,加重了患兒的痛苦,還可能引起醫療糾紛[1]。院內感染的預防管理一直以來都是醫院管理的一個重點內容,針對兒科病區的院內感染問題,我科對患兒采用綜合護理干預,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兒科病房2017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患兒400例為對象,根據護理方法分組,對照組200例,男童88例,女童112例,年齡1~12歲,平均(5.4±2.1)歲;觀察組200例,男童91例,女童109例,年齡8個月-13歲,平均(5.6±2.3)歲。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護理干預,主要包括常規健康宣教、病情觀察、對癥支持護理、基礎護理、病房護理等。觀察組患兒給予綜合護理干預,針對院內感染發生的原因等采取事先的預防護理措施,主要包括:(1)提高護士對院內感染的認識。護士與患兒的接觸時間長,其院內感染防控意識、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水平等都會影響到院內感染的防控效果。加強對護士的培訓教育,如傳染病防治知識、清潔衛生制度、消毒隔離制度、探視陪護制度等,提高護理人員對院內感染的認識水平,明確自己在院內感染防控中的責任、義務和權利,自覺的采取防控行為,落實防控措施。(2)強化病房管理。將不同病種的患兒分室收治,同一病種恢復期、急性期的患兒也盡可能的分室收治,對于過敏性紫癜、腎病綜合征、長期使用激素治療的患兒實行保護性隔離。病房采用濕式打掃,經常開窗通風,定時、定班次的開窗通風,責任到人。每日使用消毒毛巾擦拭病房的床頭柜、衣柜、病床等,做到一人一巾。每日使用移動空氣消毒機進行病房消毒,對于發病高峰期,病房采用食醋熏蒸消毒。(3)提高患兒的免疫力。遵醫囑給患兒加強營養,根據患兒的疾病對患兒和家屬開展針對性的飲食指導,對于尚在哺乳期的患兒,提倡母乳喂養,指導家屬進行撫觸、按摩等護理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促進患兒發育,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4)強化患兒的基礎護理?;純憾啻嬖诙鄤有袨?,行為認知差,自控能力低,易吮吸手指、玩具,觸摸床欄、桌椅等,護理人員詳細給家屬講解院內感染的相關預防措施,叮囑家屬注意患兒的玩具、更讓人用品的清洗消毒,避免交換玩具,勤換衣物,盡可能減少不良的衛生習慣,減少交叉感染機會。同時加強對患兒的皮膚、眼部、口腔、臀部等特殊部位的護理。(5)開設陪護講堂。在兒科病區開設陪護講堂,定期對患兒的陪護人員進行院內感染的相關知識宣教,使其了解相關預防措施,并落實行動。要求陪護人員做好個人衛生,嚴禁病房內喧嘩、咳嗽、吐痰等,并限制陪護人員的數量。在天氣突變時提醒陪護人員適當增減患兒衣物,當陪護人員身體不適時勸其及時離開病房。(6)合理處理醫療廢物。護士每天都會接觸大量的醫療服務,如污染的針頭、胃管、尿管等,這些醫療廢物是傳染疾病的重要途徑。護理人員將醫療廢物按照感染性廢物和損傷性廢物兩種分類收集處理,如一次性針頭、一次性注射器等為損傷性廢物,放置在專用的醫療廢物桶內,并在桶上貼警示標語,使用過的胃管、尿管、一次性換藥盤等密封后放在專用容器內,然后按照規定每日處理醫療廢物,并做好記錄。(7)隔離處理。每班護士密切觀察患兒的病情變化,對于疑似感染的患兒,及時通知醫生進行相關檢查,一旦確定感染,立即隔離,對于傳統性疾病隔離治療,避免間接傳播,及時阻斷院內感染的暴發流行。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的院內感染率以及感染部位。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9.0軟件處理數據資料,計數數據的對比采用x2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照組200例患兒中有19例出現院內感染,院內感染率9.5%,觀察組200例患兒中僅出現7例院內感染,院內感染率3.5%,兩組對比x2=5.924,P=0.015<0.05。兩組出現感染患兒的感染部位見表1所示,可見兩組患兒均以呼吸道感染為主,其次為胃腸道感染,兩組的感染部位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
3 討論
兒童的免疫機制尚未成熟,機體防御力差,易發生感染性疾病,抗生素廣泛應用,而抗生素選用不當可能導致體內菌群失調,增加院內感染的風險;患兒年齡小,自我防護意識不足,醫護人員不夠重視院內感染,相關防護措施落實不力等因素均使得兒科病房發生院內感染的風險大大高于其他病室[2]。預防和控制兒科病房的院內感染是醫院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研究探究綜合護理干預的實施對于降低兒科病房院內感染率的效果,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的院內感染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兒,P<0.05;說明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后,各項規定、規范日益完善,效果日益明顯。關于感染部位,兩組對比差異不明顯,均以呼吸道感染為主,其次為胃腸道感染。小兒的呼吸道解剖結構特殊,加上免疫功能發育不健全,小兒鼻腔短,免疫球蛋白含量低,肺活量和潮氣量不足,易導致呼吸道感染發生。提示我們臨床護理人員應結合患兒的特點加強呼吸道預防護理,在患兒住院期間加強對患兒的觀察,保持患兒衛生,做好特殊部位的基礎護理,掐滅感染傳播的途徑,預防院內感染發生。例如:做好病房的環境衛生護理,每日定時開窗通風,每日定時進行病房消毒,保持病房內的良好空氣質量,預防感染。要建立完全的醫療護理制度,落實各項防控措施,實施切實可行的陪護制度,調動陪護人員的能力,使其能更好照顧患兒,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工作,促進患兒康復。
綜上所述,綜合護理干預在兒科病房的實施有助于預防院內感染的發生,降低院內感染率,促進患兒早日康復。臨床護理人員還需結合患兒的個體化特點不斷完善防控措施體系,持續性降低院內感染率。
參考文獻
[1]余玉玲,李萍.綜合護理對兒科病房院內感染的影響[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6,11(7):142-143.
[2]康雪梅.護理干預對兒科病房院內感染的影響[J].當代醫學,2015,21(1):106-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