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紅衛
(瀘州市合江縣人民醫院, 四川 瀘州 646200)
骨質疏松癥是臨床上常見的骨骼疾病。此病的發生主要與患者存在骨形成與骨吸收功能異常、飲食結構不合理、缺乏運動和鹽攝入量過大等因素有關。此病多發生于老年人群,且發病率會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逐漸升高[1]。此病患者在臨床上的表現主要是鈣磷代謝失調、骨密度降低,并伴有腰痛、駝背等癥狀,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2]。因此,早期對此病患者進行準確的診斷和及時合理的治療是臨床上治療此病的關鍵。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數字化放射影像檢測與X線影像檢測診斷骨質疏松癥。為了比較用這兩種檢測方法診斷骨質疏松癥的準確性,筆者對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間瀘州市合江縣人民醫院收治的100例疑似患有骨質疏松的患者進行了以下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間瀘州市合江縣人民醫院收治的100例疑似患有骨質疏松的患者。這些患者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了參與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根據隨機抽樣的原則,將這些患者分為X線組和數字化組,每組各50例患者。在X線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其年齡為53~80歲,平均年齡為(73.35±4.29)歲;其病程為2個月~3年,平均病程為(2.45±0.16)年。在數字化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其年齡為54~80歲,平均年齡為(72.25±5.62)歲;其病程為1個月~3年,平均病程為(2.26±0.34)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X線組患者進行X線影像檢測。進行X線影像檢測的方法是:1)使用X線影像檢測儀對患者的全身骨骼進行檢測。2)利用X線數碼探測器獲取患者的測定結果。對數字化組患者進行數字化放射影像檢測。進行數字化放射影像檢測的方法是[3]:1)選取患者的非優勢手,并將其放置在數字化放射影像檢測儀的醫用手摸板上。2)按照數字化放射影像系統的操作說明,對曝光條件、性別、年齡等相關基礎信息進行設定和輸入。然后,由儀器自行對患者進行檢測。3)檢測結束后,由儀器將檢測得到的原始圖像傳送到計算機上,之后借助數字化成像系統以及數字化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以獲取最終的檢測結果。在兩組患者完成X線影像檢測和數字化放射影像檢測后,我院又對其進行了DXA骨密度檢測,并將DXA骨密度檢測的結果作為最終的檢測結果。
1)觀察兩組患者進行X線影像檢測和數字化放射影像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在本次研究中,我們以檢測結果的靈敏度和特異性來判定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其中,檢測的靈敏度=真陽性例數/(真陽性例數+假陰性例數)×100 %。檢測的特異性=真陰性例數/(真陰性例數+假陽性例數)×100 %。2)觀察兩組患者進行檢測所需的時間及其在進行檢測時受到的輻射量。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 17.0軟件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X線影像檢測發現,在X線組的50例患者中,有23例患者被診斷患有骨質疏松癥。經數字化放射影像檢測發現,有39例患者被診斷患有骨質疏松癥。經進行DXA骨密度檢測證實,在X線組的50例患者中,有30例患者患有骨質疏松癥。在數字化組的50例患者中,有40例患者患有骨質疏松癥。與進行DXA骨密度檢測相比,用X線影像檢測診斷骨質疏松癥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分別為:76.67%(23/30)和75.00 %(15/20)。用數字化放射影像檢測對數字化組患者的病情進行診斷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分別為:97.50 %(39/40)和90.00 %(9/10)。數字化組患者診斷的準確率明顯高于X線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表2。

表1 X線組患者的檢測結果

表2 數字化組患者的檢測結果
數字化組患者進行檢測所需的平均時間和進行檢測時受到的平均輻射量分別為:(2.39±0.51)min和(0.002±0.005)mrem。X線組患者進行檢測所需的平均時間和進行檢測時受到的平均輻射量分別為:(8.10±1.56)min和(5.40±1.36)mrem。數字化組患者進行檢測所需的時間明顯短于X線組患者,其在進行檢測時受到的輻射量均明顯少于X線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進行檢測所需的時間及其在進行檢測時受到的輻射量對比 ( x ±s)
骨質疏松癥(osteoporosis,OP)是由多種因素所引發的骨骼疾病,其中最直接的觸發因素為骨代謝異常。具體來說,導致患者發生骨質疏松的原因可分為特發性原因與繼發性原因兩種,其中特發性原因是指患者在成長過程中本身就存在骨骼生長異常的情況。而繼發性原因主要包括疾病性因素、營養性因素、遺傳性因素等多方面因素。骨質疏松癥患者常伴隨腰背疼痛、身長縮短、駝背、易骨折、呼吸功能下降等癥狀。如果治療不及時,病情嚴重者還可引發骨折等并發癥,進而危及其生命安全。因此,早發現、早診治是提高此病患者治療效果的關鍵。目前,臨床上針對骨質疏松癥的檢查主要包括實驗室檢查與其他輔助性檢查,其中實驗室檢查包括:血鈣檢查、堿性磷酸酶檢查和骨更新標志物檢查等;而輔助性檢查主要包括:骨影像學檢查和骨密度檢查等。在本次研究中,筆者主要比較用數字化放射影像檢測與X線影像檢測診斷骨質疏松癥的效果。X線影像檢測是臨床上診斷骨質疏松癥的常用檢測方法,具有操作簡單、檢測的時間短等優點。但是,進行該檢測的誤診率較高,故其在臨床上的應用還存在一些缺陷。近年來,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化放射影像技術被廣泛應用于骨科疾病的臨床診斷中。用該技術進行檢測的特點在于誤診率較低、檢測的靈敏度與特異性較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X線影像檢測的不足,極大地提高了骨質疏松癥患者的確診率。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經X線影像檢測發現,在X線組的50例患者中,有23例患者被診斷患有骨質疏松癥。經數字化放射影像檢測發現,有39例患者被診斷患有骨質疏松癥。經進行DXA骨密度檢測證實,在X線組的50例患者中,有30例患者患有骨質疏松癥。在數字化組的50例患者中,有40例患者患有骨質疏松癥。與進行DXA骨密度檢測相比,用X線影像檢測診斷骨質疏松癥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分別為:76.67 %(23/30)和75.00 %(15/20)。用數字化放射影像檢測對數字化組患者的病情進行診斷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分別為:97.50 %(39/40)和90.00 %(9/10)。數字化組患者診斷的準確率明顯高于X線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數字化組患者進行檢測所需的時間明顯短于X線組患者,其在進行檢測時受到的輻射量明顯少于X線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與進行X線影像檢測相比,用數字化放射影像檢測診斷骨質疏松癥的準確性更高。因此,進行數字化放射影像檢測可作為臨床上診斷骨質疏松癥的優選方法。
[1]馬安然,任寧寧,韓立博,等.基于醫學數字X線影像頻譜特征的圖像檢索[J].中國醫學物理學雜志,2016,6(9):933-938.
[2]蔡思清,顏麗笙,李毅中,等.骨密度影像學測量與椎體骨折率評估結合提高骨質疏松的診斷率[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7(33):5341-5345.
[3]從數字化走向智能化——愛克發繼續引領放射影像前沿[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4,03(5):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