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剛
(樂山職業技術學院附屬醫院,四川 峨眉山 614218)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韌帶以上的消化道出血,主要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或胰膽等器官病變引起的出血。此病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消化系統疾病,具有較高的致死率[1]。若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量在數小時內超過1000 ml或大于其循環血容量的20%,可稱之為上消化道大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黑便、嘔血,部分患者可因血容量減少而發生急性周圍循環衰竭。相關的研究指出,導致患者出現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主要包括其患有消化道潰瘍、消化道腫瘤、急性胃黏膜病變等上消化道疾病。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胃鏡下綜合療法進行治療,可取得較好的效果。為了進一步探究用胃鏡下綜合療法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筆者對樂山職業技術學院附屬醫院接診的7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從樂山職業技術學院附屬醫院2015年1月至2018年4月期間接診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隨機選取76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所選患者的納入標準:1)其病情符合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制定的上消化道出血的診斷標準。2)經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被確診患有上消化道出血。所選患者的排除標準:1)合并有腎、腦、心等重要器官的嚴重疾病。2)合并有其他的出血性疾病。3)合并有精神疾病。根據治療方案的不同將這76例患者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8例患者。試驗組患者的年齡在21歲至7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1.78±3.12)歲;其上消化道的出血量在50 ml至80 ml之間,平均出血量為(61.75±2.23)ml;其中有男21例,女17例;有存在嘔血癥狀的患者20例,存在黑便癥狀的患者18例。對照組患者的年齡在20歲至7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1.69±3.10)歲;其上消化道的出血量在50 ml至85 ml之間,平均出血量為(61.80±2.20)ml;其中有男22例,女16例;有存在嘔血癥狀的患者22例,存在黑便癥狀的患者16例。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本研究經樂山職業技術學院附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進行。
為試驗組患者采用胃鏡下綜合療法進行治療。治療方法是:為患者肌內注射10 mg的安定,將胃鏡置入其上消化道內。在胃鏡的引導下,對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具體部位及嚴重程度進行觀察和分析。經胃鏡鉗道將金屬鈦夾推送器送至胃鏡的前端,然后使用金屬鈦夾對病灶部位進行夾持止血。經胃鏡鉗道向病灶部位噴灑生理鹽水,確定金屬鈦夾夾持的部位準確無誤后,將胃鏡退出。若患者的病灶部位仍存在局部滲血的情況,可采用20~40 ml濃度為8%的去甲腎上腺素溶液對其滲血部位進行噴灑止血處理。為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療法進行治療。治療方法是:用生理鹽水或溫開水(溫度不超過37℃)將凝血酶溶解成10~100 U/ml的溶液。讓患者口服凝血酶溶液或使用凝血酶溶液對其病灶部位進行局部灌注,根據其出血的具體部位及嚴重程度為其調整凝血酶溶液的濃度和用量。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治療的效果和并發癥(貧血、發熱等)的發生情況
顯效:治療后,患者的上消化道活動性出血、嘔血、便血等臨床表現完全消失。有效:治療后,患者的上消化道活動性出血、嘔血、便血等臨床表現基本消失或明顯改善。無效:治療后,患者的上消化道活動性出血、嘔血、便血等臨床表現未改善,甚至在加重。
將本研究中的數據均錄入SPSS22.0軟件中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者中臨床療效為顯效的患者有22例(占57.89%),為有效的患者有12例(占31.58%),為無效的患者有4例(占10.53%)。試驗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9.47%(34/38)。對照組患者中臨床療效為顯效的患者有20例(占52.63%),為有效的患者有8例(占21.05%),為無效的患者有10例(占26.32%)。對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3.68%(28/38)。試驗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對比
在治療期間,試驗組患者中有1例患者(占2.63%)發生貧血,有2例患者(占5.26%)出現發熱的癥狀,有1例患者(占2.63%)發生其他的并發癥,其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0.53%(4/38);對照組患者中有3例患者(占7.89%)發生貧血,有4例患者(占10.53%)出現發熱的癥狀,有4例患者(占10.53%)發生其他的并發癥,其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8.95%(11/38)。試驗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的對比
上消化道出血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消化系統疾病。此病具有起病急驟、致死率高等特點。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黑便、嘔血,部分患者可因血容量減少而發生急性周圍循環衰竭。有研究指出,導致患者出現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主要包括其患有消化道潰瘍、消化道腫瘤、急性胃黏膜病變等上消化道疾病。相關的臨床實踐證實,用胃鏡下綜合療法治療上消化道出血可及時發現患者上消化道內的活動性出血病灶,從而可迅速對其出血病灶進行有效的止血處理[2]。為了進一步探究用胃鏡下綜合療法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筆者對樂山職業技術學院附屬醫院接診的7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了分組對照研究。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89.74%)高于對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73.68%)。試驗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10.53%)低于對照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28.95%)。這表明,用胃鏡下綜合療法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顯著,且安全性較高。筆者認為,在采用胃鏡下綜合療法治療上消化道出血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為患者插入胃鏡時應保持動作輕柔,以免損傷其上消化道。2)在對患者進行治療前,切勿對其進行洗胃處理,以免導致其上消化道出血癥狀加重。3)在對患者進行治療前,不要讓其服用促胃動力藥,以減少對其上消化道的刺激,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3]。
綜上所述,用胃鏡下綜合療法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顯著,且安全性較高。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劉謀榮,王莉.胃鏡下注射腎上腺素聯合鈦夾治療有活動出血的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臨床療效觀察[J].河北醫學,2014,20(10):1616-1618.
[2]黃越前,符業陽.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胃鏡檢查時間與療效的關系[J].廣東醫學,2015,53(5):750-751.
[3]楊禎玲,文政偉,歐金清,等.無痛胃鏡與普通胃鏡在老年不穩定型心絞痛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應用[J].海南醫學,2017,28(10):1674-1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