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明濤
(成都軍區八一骨科醫院,四川 成都 610031)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腰椎的退行性病變。該病患者主要的臨床表現為腰腿疼痛。進行腰椎后路開窗髓核摘除術是臨床上治療該病的傳統方法[1]。近年來,隨著內鏡技術的發展,經皮椎間孔鏡靶向穿刺術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該手術具有創傷小、術中的出血量少、術后患者恢復的速度快、脊柱的穩定性良好等優點。在本次研究中,筆者以近年來成都軍區八一骨科醫院收治的92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為研究對象,進一步探討用經皮椎間盤孔鏡靶向穿刺術治療該病的臨床效果。
選取成都軍區八一骨科醫院在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期間收治的92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為研究對象。這92例患者的納入標準為:1)經CT檢查或MRI檢查被確診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癥。2)經保守治療3個月無效。3)未患有腰椎管狹窄。4)未合并有脊柱感染、脊柱腫瘤或脊柱結核。5)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將這92例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有46例患者。試驗組患者中有男29例、女17例;其中,年齡最小的為32歲,年齡最大的為64歲,平均年齡為(46.3±1.2)歲;病程最短的為3個月,病程最長的為3年,平均病程為(1.3±0.4)年。對照組患者中有男27例、女19例;其中,年齡最小的為34歲,年齡最大的為67歲,平均年齡為(45.9±1.3)歲;病程最短的為3個月,病程最長的為2年,平均病程為(1.2±0.3)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可進行對比研究。
在兩組患者入院后,采用傳統的腰椎后路開窗髓核摘除術對對照組患者進行治療。手術的方法為: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待麻醉起效后,使其取俯臥位。在患者發生病變的椎間隙的中心做一個長約6 cm的切口,逐層切開其皮膚及皮下組織,充分暴露其患側的椎板間隙至關節突外緣。切除患者的黃韌帶,顯露其硬膜囊和突出的髓核組織,然后摘除其髓核組織。在完成上述操作后,為患者放置引流管,逐層縫合其切口。采用經皮椎間孔鏡靶向穿刺術對試驗組患者進行治療。手術的方法為:1)根據患者的病史、臨床表現及進行CT檢查或MRI檢查的結果確定其腰椎間盤突出的類型、穿刺的靶點、進針點及走向。2)使患者俯臥在可透視的“U”形墊上,將其腹部懸空。在C型臂X線機的引導下,對患者發生病變腰椎的節段、進針點及進針方向進行定位。3)用2 ml濃度為0.5%的利多卡因對患者發生病變關節突的周圍進行局部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將穿刺針經椎間孔插入其發生病變的椎間盤內,然后向其椎間盤內注入2 ml亞甲藍與碘海醇的混合液(比例為1:9)進行造影,判斷其椎間盤受損的程度及類型等。4)以穿刺點為中心,為患者做一個長約0.8 cm的切口,然后為其置入導絲,并拔出穿刺針。沿導絲為患者置入6級擴張套管,逐級擴張其軟組織,然后取出套管,沿導絲為其逐級置入骨鉆,對其關節突進行磋磨。待患者的關節突成形后,在C型臂X線機的引導下,為其置入直徑為7.5 mm的工作套管,然后為其放置椎間孔鏡,并打開椎間孔鏡的光源。5)用不同型號及角度的髓核鉗摘除患者發生突出、脫出或游離的椎間盤組織,探查、松解其神經根,并使用雙極射頻對其進行止血及髓核消融,同時對其纖維環的撕裂口及后縱韌帶進行皺縮、成形。在完成上述操作后,為患者拔出工作套管,并縫合其切口。在兩組患者的手術結束后,均為其使用3 d的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并使用腰部護具對其進行2個月的腰部制動。
治療結束后,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持續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及術后臥床的時間。對兩組患者均進行為期3個月的隨訪,觀察其治療的效果。
經治療,患者腰腿疼痛的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其下肢活動不受限或僅輕度受限,不影響其正常的生活,視為治療顯效。經治療,患者腰腿疼痛的癥狀明顯減輕,但其下肢仍存在活動受限的現象,且影響其正常的生活,視為治療有效。經治療,患者腰腿疼痛的癥狀及下肢活動受限的現象均未發生改變,其病情甚至趨于嚴重,視為治療無效[2]。
應用SSPS18.0統計軟件對本次試驗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手術持續的時間相比,P>0.05。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試驗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較少,其術后臥床的時間較短,P<0.01。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持續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臥床時間的對比 ( ±s )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持續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臥床時間的對比 ( ±s )
組別 例數 手術持續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術后臥床時間(d)試驗組 46 74.6±16.2 16.6±8.6 2.7±1.3對照組 46 77.3±13.4 56.4±12.4 6.1±1.2 t值 0.871 13.394 13.034 P值 0.386 0.000 0.000
兩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相比,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對比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由于椎間盤發生變性、纖維環發生破裂、髓核組織突出后刺激并壓迫神經根所引發的一系列綜合征。該病患者主要的臨床表現包括腰腿痛、坐骨神經痛及腰部、下肢的活動受限等。進行手術治療是臨床上治療該病的主要方法。進行腰椎后路開窗髓核摘除術是臨床上治療該病的傳統術式。不過,該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其遠期療效不佳。
近年來,臨床上使用經皮椎間盤孔鏡靶向穿刺術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較為理想的療效。該手術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優點:1)在局部麻醉下對患者進行手術,患者在術中的意識清醒,故可避免對其造成醫源性神經損傷。2)選擇患者的椎間孔作為手術入路,可在椎間孔鏡的監視下摘除其椎間盤的髓核,故不會損傷其脊柱的結構,且可最大程度地保持其脊柱的穩定性。3)在靶點穿刺理念及精準外科技術的指導下進行手術操作,依據患者椎間盤突出的部位為其建立工作通道,并進行精準的靶向穿刺,故可避免損傷其黃韌帶,破壞其椎管內的結構。4)采用雙極射頻為患者進行術中止血、髓核消融及纖維裂口封閉,可顯著減少其在術中的出血量。5)手術的切口小,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小,故其在術后恢復的速度快。
綜上所述,用經皮椎間盤孔鏡靶向穿刺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效果良好,且可減少患者在術中的出血量,縮短其術后臥床的時間,從而加快其康復的速度。
[1]周英杰.腰椎融合與非融合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中的合理選擇[J].中醫正骨,2014, 26(10):3-6.
[2]王鴻晨,葉猛,張偉學.經皮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4,13(5):385-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