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美萍
(江蘇省中醫院脾胃病科,江蘇 南京 320100)
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是消化內科較常見的危急重癥之一。此病患者的臨床表現為嘔血、黑便等,在病情較重時其可發生周圍循環衰竭,使生命安全受到威脅[1]。研究發現,在對此病患者進行治療期間對其實施有效的護理可顯著提高其臨床療效[2]。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對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江蘇省中醫院脾胃病科收治的50例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診斷標準[1],均排除了發生昏迷、意識不清楚或患有精神疾病的可能。這些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簽署了參與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將這5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1組與觀察2組。在觀察1組患者中,有男13例,女12例;其年齡為33~72歲,平均年齡為(52.4±8.3)歲。在觀察2組患者中,有男12例,女13例;其年齡為32~70歲,平均年齡為(52.2±8.5)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P>0.05。
對觀察1組患者進行用藥護理、吸氧護理、病情觀察、飲食護理等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對觀察2組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干預,護理方案如下:1)心理干預。積極主動地與患者進行交流和溝通,了解其對自身病情及治療方面的疑惑及出現的不適癥狀。為患者解釋關于其病情、治療方法、預后及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等情況,并耐心地解答其提出的疑問,使其對自身的病情形成正確的認識,消除其因對自身病情不夠了解或發生誤解而產生的恐懼心理。針對患者出現的焦慮等不良情緒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幫助其建立起對抗疾病的信心。與患者的家屬進行溝通,指導其給予患者更多的支持與關愛。積極滿足患者在生活上的合理需求,增加與患者之間的互動,與其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和諧關系,進而提高其對治療的配合度與積極性。2)飲食護理。對患者進行科學的飲食指導,促使其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在患者發生嘔血期間讓其禁飲食,在其停止出血24 h后按照流質食物、半流質食物、軟食的順序循序漸進地為其提供少量、溫涼、清淡的食物。在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后讓其正常進食,并囑其少食多餐,多吃低鹽、低脂、高熱量、高纖維素的食物。患者的血氨水平若較高,應嚴格控制其對蛋白質的攝入量。指導患者在進餐時細嚼慢咽,多吃新鮮的果蔬,嚴禁暴飲暴食。囑患者忌食生硬、富含粗纖維、油炸或辛辣的食物,不可吸煙酗酒。3)病情觀察與護理。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取平臥位進行臥床休息,并適當地抬高下肢,以保證其腦部的供血充足。在患者發生出血時為其建立靜脈通道補充血容量,同時密切觀察其體溫、呼吸、瞳孔、四肢溫度、尿量、血壓、是否嘔血、便血的顏色等情況,并詳細記錄其病情的變化情況。在患者出現頭暈、面色蒼白等情況時囑其取平臥位休息,使其保持放松的身心狀態,并加強對其血壓、脈搏、呼吸及尿量的監測。患者若發生嘔吐,應使其頭部偏向一側,避免其因誤吸嘔吐物而發生嗆咳。在患者嘔吐后對其進行口腔護理,避免其因食道內存在嘔吐物而受到不良刺激,再次引起嘔吐。對患者的排便情況進行記錄。若其發生便秘,可指導其采取按摩腹部、服用瀉劑等方法促進排便。在對患者進行夜間巡視時,應重點觀察其是否出現休克的早期表現,如意識模糊、四肢溫度降低、脈搏減弱、呼吸微弱等。若患者出現上述的癥狀應及時報告醫師對其進行救治。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對兩組患者接受護理前后發生焦慮的程度進行評分,患者的評分越低表示其發生焦慮的程度越輕。對比分析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并將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分為非常滿意、一般滿意及不滿意。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進行護理前,兩組患者的SAS評分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進行護理前相比,在進行護理后兩組患者的SAS評分均較低。與觀察1組患者相比,觀察2組患者在進行護理后其SAS評分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SAS評分的比較(分,±s )

表1 兩組患者SAS評分的比較(分,±s )
注:a表示同組相比,P<0.05,b表示與觀察1組比較,P<0.05。
組別 SAS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1組(n=25) 55.8±10.3 49.2±9.8a觀察2組(n=25) 55.7±10.5 40.3±8.6ab
在觀察2組患者中,對護理服務非常滿意的患者有15例,一般滿意的有9例,不滿意的有1例,其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為96.0%(24/25)。在觀察1組患者中,對護理服務非常滿意的患者有11例,一般滿意的有8例,不滿意的有6例,其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為76.0%(19/25)。觀察2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高于觀察1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研究發現,出現焦慮的情緒是人體的防御反應之一,人在遇到威脅或危險時即可出現焦慮的情緒[3]。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是一種急危重癥。此病患者易出現焦慮等不良情緒,并可因出現不良情緒而導致預后變差[4]。在對此病患者進行積極治療的基礎上,護理人員應對其進行全面的護理,以保障其臨床療效。
在對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進行常規護理時,其不良的心理狀態和個人的需求常會被忽視[1]。對此病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可有效調節其心理狀態、飲食結構及生活習慣,能顯著緩解其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提高其對治療的依從性[3,5]。發生消化道出血與患者存在不良的飲食習慣有關。因此,對此病患者進行飲食護理在促使其更快康復、降低其病情的復發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5]。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對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進行綜合護理能顯著改善其焦慮情緒,可有效提高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
[1]李桂桂,許曉,崔俊燕,等.綜合護理模式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療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內科,2015,10(1):128-129,123.
[2]李娟.綜合護理和常規護理在消化道出血中的護理效果對比觀察[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48):9579-9579.
[3]崔小群.綜合護理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焦慮的影響[J].安徽醫藥,2012,16(7):1037-1038.
[4]楊莉.綜合護理干預對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焦慮情緒的影響分析[J].吉林醫學,2014,35(5):1102-1103.
[5]利友瓊,鐘素雯.綜合護理干預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24):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