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冕
摘 要:中國近年來投入運行核電機組和放射源、射線裝置數量不斷增加,核技術利用活動更加廣泛,面對的鄰避效應問題逐漸顯現。為解決我國核與輻射項目建設過程遇到的鄰避效應,應重點從信息公開、科普基地、保障核與輻射安全等3個方面入手,貫徹中國核安全觀,發揮核與輻射項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核與輻射項目;鄰避效應;信息公開;中國核安全觀
中圖分類號:X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05-0001-02
1 核與輻射項目鄰避效應涉及的領域
鄰避效應指居民或當地單位因擔心建設項目(如垃圾場、核電廠、殯儀館等鄰避設施)對身體健康、環境質量和資產價值等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從而激發人們的嫌惡情結,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及采取的強烈和堅決的、有時高度情緒化的集體反對甚至抗爭行為[1]。這種現象最先在歐美國家出現,此后在日本、臺灣地區等相繼出現[2]。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鄰避效應也逐漸在我國化工項目、垃圾處理場、核電廠等項目周邊出現,例如昆明PX事件、廣州茂名PX事件、余杭中泰垃圾焚燒廠事件、連云港反核事件等。很多項目面臨著“一建就鬧、一鬧就停”的困局,特別是有些項目關系民生,卻得不到群眾支持,值得管理者思考。到底是項目選址建設確實存在風險和隱患?還是工作中有缺失導致群眾對項目存在誤解,繼而引發強烈反對?目前核與輻射安全領域的項目雖然不像PX項目和垃圾焚燒發電等項目曾經引起的大規模的群體性事件,但是自日本福島核事故爆發以來,核與輻射安全領域的群眾關注度逐漸提高,日本、臺灣等地都曾出現反核游行。采取有效措施預防核與輻射“鄰避效應”的發生也是當前我國核與輻射安全工作中的題中應有之意。核與輻射安全涉及眾多領域,目前核電廠項目、移動通訊基站項目等因與公眾生活密切相關而得到較廣泛的關注。
2 核與輻射項目鄰避效應的成因及危害
從經濟發展角度分析。近年來我國的核電機組數量不斷增加,核技術利用活動在創新驅動的環境下涉及的領域不斷拓展,核與輻射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以核電廠為例,2006年底,全國運行核電機組僅6臺,到2016年底已增至35臺,同時在建核電機組21臺[3],核電項目發展迅速。核電屬于清潔能源,具有能源效率高、不排放空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等優勢。在當前環保問題凸顯的時期,發展核電對于保持經濟穩定發展、保護環境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有利于社會發展和民生福祉的事業。但是由于核設施的高放射性對環境和人身安全存在一定的隱患,且這種隱患具有很強的不可預測性,一旦發生事故會造成難以逆轉的影響。自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以后,公眾對核電項目的關注度空前高漲。鑒于日本福島核事故后影響的公眾生活區域半徑多達幾百公里,周邊公眾對核電項目的抵觸情緒日益顯現,核電項目存在對自身利益有潛在的影響,使得部分地區個體利益與群體利益、群體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的矛盾凸顯,鄰避效應由此產生。
從社會發展角度分析。近年來,政府信息披露機制不斷健全,信息公開工作逐步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重視,“公開是常態,不公開是例外”。但是由于信息公開機制尚未完全建立,項目審批等關鍵領域公開信息仍不全面、不及時,公開的內容無法有效回應群眾關切,導致群眾對政府信息缺乏信任感。加之個別地方政府危機公關能力不足,對可能遇到的問題缺乏前瞻性和預見性,對群眾合理的訴求缺乏及時、有效回應,公眾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得不到滿足,引發對項目甚至政府的不滿。
從公眾環境和權力意識角度分析。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公眾對美好生活的愿景更加強烈,已經不簡單滿足于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需求,公眾的權利意識逐漸覺醒,維護自身各項權益的需求逐漸增強,就業、醫療、社會保障、環保等問題關注度都在逐步提高。從核與輻射安全領域講,由于近年來核與輻射安全問題才逐漸引起公眾的關注,公眾這方面的知識儲備還遠遠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維護自身權益的需要,導致盲目放大核與輻射的危害,并且極容易受到謠言誤導,產生恐慌,在維護自身合法環境權益的同時產生過激言行。
3 破解核與輻射項目鄰避效應的對策
鄰避效應所涉及的項目有不少仍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特別是核電項目,安全利用核能是解決我國能源問題的有效手段。面對這些項目,我們既不能因噎廢食不發展或放慢發展速度,同時也不能以發展的名義忽視公眾合理的利益訴求。“鄰避效應”的產生并非一朝一夕,應對“鄰避效應”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3.1 加強信息公開,增進公眾參與
充分的信息公開有利于增強公眾對核安全的信心,因此公開透明是核安全監管的基本原則。信息公開不僅能便于公眾了解項目情況,對于增強公眾信任,增加群眾對核與輻射安全知識的了解也有幫助。信息公開的內容要緊密圍繞群眾的關切,一是公開項目建設的基本情況,如項目建設和運行狀況、運行性能指標。二是公開項目的監測數據,如周圍環境輻射監測數據、本底值以及執行的標準值、是否超標等。三是公開項目的應急措施。如可能發生運行事件及其表征、相關應急處置措施、對周圍群眾的危害及如何自我防護等。
3.2 建設科普基地,加深群眾理解
建設輻射安全科普基地是的傳播核與輻射知識、提高群眾安全意識的有效平臺,是增進群眾環境保護意識的重要載體,對于破解鄰避效應具有重要意義。一是在核電站建設場館類科普基地,免費向周圍群眾、中小學生和有關社會組織開放,組織與周圍群眾互動活動增進理解。二是在移動通訊基站附近的居民小區建設輻射知識宣傳欄,重點針對群眾關心的輻射對人體的影響、如何應對輻射事故等進行宣傳普及。三是在科技館等人流量較大的科普場所或公共服務場所增加輻射類的科普項目,增進群眾了解。
3.3 保障核與輻射安全,贏得群眾信任
3.3.1 依法加強核與輻射安全監管
核安全是核能與核技術利用事業發展的生命線,2018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核安全法》正式施行。加上之前已經發布實施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廢物安全管理條例》、《民用核設施安全監督管理條例》、《核材料管制條例》等法律法規,我國的核與輻射安全法律體系已初步建立。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要按照法律法規的要求加強核電廠外圍監測,對放射性廢物使用、轉移、處置等進行全過程監管,各類核與輻射技術利用單位要加強行業、單位自律[4]。同時要建立行業準入機制,設立信用名錄,對于發生過違法行為或惡意隱瞞信息的單位要設立禁入門檻。
3.3.2 加強監測和應急能力建設
輻射環境監測和應急能力建設是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加強監督性監測和應急準備,確保發現問題及時處置。一方面要加強輻射監測并定期公開數據,保障群眾知情權。要以建立輻射環境監測網絡和監測體系為支撐,發揮輻射監測“千里眼”“順風耳”的作用,及時獲取監測信息并向群眾公開。另一方面要按照《國家核應急預案》要求,提升技術和管理水平,保障核設施防御措施的有效性和各道屏障的完整性,有效預防核事故,將發生核事故的概率降到最低。另外要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加強應急演練,做到“平戰結合、預防為主”,一旦出現核事故,能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最大程度減輕危害,確保公眾和環境的安全性。
3.3.3 加強核安全文化引領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屆全球核安全峰會上首次提出中國核安全觀。各級政府和企業要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核安全觀”的指示精神,將“兩個全覆蓋、兩個零容忍”的工作要求落實到日常工作中。核安全文化的宣貫應覆蓋核與輻射利用單位的全體人員和各個環節,讓守護核安全成為從業單位和個人的自覺行動,提升核安全文化水平,強化憂患意識、責任意識、誠信意識、敬畏意識和守法意識,為確保輻射安全提供基礎支撐。
4 結語
鄰避效應的產生既是經濟社會發展必然要經歷的一個階段,也體現了公眾對于美好生態環境的熱切需要。有關政府和企業要充分考慮公眾的合理訴求,涉及的核與輻射項目要從選址、安全防護措施、監測、應急等方面充分考慮對群眾造成的影響,切實維護群眾環境權益。在此基礎上通過信息公開、科普宣傳、加強監管等科學可行的措施,保障公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共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參考文獻
[1]喬艷潔,曹婷,唐華.從公共政策角度探析鄰避效應[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6(1):93-97.
[2]生鐵.從鄰避沖突看環保公眾參與[J].世界環境,2013,(2):42-43.
[3]環境保護部,國家核安全局2014年年報[R].2015.
[4]環境保護部,國家核安全局2016年年報[R].2017.
[5]黃彥君,上官志洪,周如明.美國核電廠輻射環境監測與信息公開及其借鑒[J].環境監測與技術,2013,25(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