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成 韓思凡 黃蓉
【摘 要】當今全球化的語境下,將中國傳統元素應用于UI界面設計中,不僅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新審視,繼承,發揚與創新,同時使本土產品更具民族特色和個性,提高本土用戶的體驗,符合本土用戶的精神需求。
【關鍵詞】傳統元素;界面設計;UI
中圖分類號: TN929.5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2095-2457(2018)03-0035-002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Elements in UI Design
ZHOU Yu-cheng HAN Si-fan HUANG Rong
(Nanto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tong, Jiangsu 226000, China)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elements to the design of UI interface not only re-examines, inherits, develops and innovates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enhances the local products with mor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personality Local user experience, in line with the spiritual needs of local users.
【Key words】Traditional elements; Interface design; UI
當今全球化的語境下,將中國傳統元素應用于界面設計中,不僅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新審視,繼承,發揚與創新,使本土產品更具民族特色,同時使國內的移動終端產品更加符合中國本土用戶的認知習慣和精神心理需求。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會徽“中國印”,吉祥物福娃“北京歡迎你”和祥云火炬,在設計上都運用了民族性很強的傳統元素,不僅體現了強烈的民族特色,同時具有非常強的國際性。在國外人眼里,這些元素就是中國的文化,就是中國的代表。一些國人耳熟能詳的文化元素,使得設計作品具備了很強的感染力。“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人們對于審美對象,不僅求新,同時也懷舊。人們意識中的“喜新懷舊”、“喜新尋舊”的心理特點是同時共存的,它最容易引起人們的審美情趣。[1]本土界面設計中是否蘊含中國傳統文化符號也成為其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1 UI設計
UI是用戶界面(User Interface)的簡稱。界面是介于用戶與硬件之間,為彼此互動溝通而設計的相關媒介。[2]由此可以看出,界面可以理解為人與機器溝通交流的橋梁,用來滿足人機交互的需求,從用戶角度去衡量系統的可操作性。
用戶界面是用戶與計算機完成信息交互的媒介,是指軟件的人機交互、操作邏輯、界面美觀的整體設計等,也包括信息的輸入和輸出。用戶界面涵蓋的范圍廣泛,定義范疇包括人機交互與圖形用戶界面,用戶界面存在一切參與人與計算機信息交互的領域。好的用戶界面設計不僅表現形式美觀,而且易學、易記、易操作,可以使用戶輕松愉悅的完成交互。因此好的界面設計必須結合相應的用戶研究,只有了解用戶的真正需求,才能設計出便捷、舒適的界面產品,才能真正滿足用戶的需求。
2 中國傳統元素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悠久,在五千年的洗禮中,積淀了無數的傳統文化瑰寶。中國傳統元素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是一種獨特的精神財富,也是國人的一種特殊情懷。中國傳統元素來源于中國傳統藝術,從傳統藝術中提煉出來的精華,通過有形和無形的形式表達出來。在時間的長河中,積累了眾多的藝術形式,題材廣泛,涉及到生活的個層面,內涵豐富。中國傳統元素包括那些呢?五千年的衣食住行、道德文化、民俗習慣、人生觀、價值觀等都是中國傳統元素的體現,還有戲劇、皮影、剪紙、吉祥圖騰等都是中國傳統元素。
2.1 中國傳統元素的分類
“中國人豐富而細膩的情感來自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又體現在圖騰、器具、服飾、風俗、藝術以及人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習慣等各個方面。傳統文化是深深根植于我們身體的流動的血液。”[3]“中國傳統化設計思想是以古老和樸素的內涵、淡雅的形式展現在歷史文明之中。”[4]
中國傳統元素的組成部分非常廣泛,種類繁多,寓意深刻,內涵深厚。按照素材進行羅列分類,中國傳統元素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字體圖案類:包含字體、書法、篆刻、木板年畫、吉祥圖案、民間繪畫、丹青等;
神話類:比如人們信奉的土地神、財神、壽星等等,以及古往今來大家津津樂道的嫦娥,牛郎織女、八仙過海、門神、麒麟等;
建筑類:蘇州古典園林、鐘塔、廟宇、故宮、天壇、三大石窟等;
自然景觀類:五岳(華山、嵩山、泰山、衡山、恒山)、麗江等;
動植物類:國寶熊貓、仙鶴、國畫牡丹、梅蘭竹菊等;[5]
民俗手工:剪紙、風箏、陶瓷、文房四寶、傳統四大印染技術(灰纈、絞纈、夾纈、蠟纈)、刺繡、泥塑等;
樂器類:琵琶、揚琴、古箏、笛子、編鐘等;
服飾類:旗裝、旗袍、漢服等;
2.2 中國傳統元素應用的方法
中國傳統元素的應用方法,筆者認為主要有三種:色彩、形態、精神內涵。不同的民族和地域對于色彩的認識都不同,色彩的象征意義和情感特征也不一樣;而對于事物的形態表現也都具有非常明顯的特色;精神內涵就更不必說了。
3 中國傳統元素在界面設計中的應用
3.1 界面設計的現狀
有專家指出,中國是全球人機界面需求量最大的市場,但卻不是全球人機界面產品銷售額最高的市場,這說明,低端人機界面用戶在中國占有很大的份額。[6]目前中國的UI市場發展并不樂觀,很大程度上因為一直在模仿學習國外的設計風格,導致并未有較具特色的UI設計,并且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中國歷史悠久,擁有大量能代表中國的傳統元素,將這些傳統元素運用到UI設計上,形成自己的風格,在UI設計上也越發具有特點和個性。
3.2 中國傳統元素在界面設計中的應用
中國傳統元素在UI設計中的應用,如圖1的界面設計是以“四君子”之一的竹子為壁紙,在表現形式上采用中國特有的中國傳統水墨畫的形式。南朝謝赫的《古畫品錄》:講究“氣韻生動”,不去追求物象表面的相似,而更加看中作畫者的個人情感;講究“以形寫神”,更重要的是去表達存在于似與不似中間的感受;講究“筆墨神韻”,這里主要談論墨法,墨分五色,濃、淡、干、濕、焦;講究“骨法用筆”,不注重焦點透視,不去刻意突出外部因素對于物象的影響;講究空白的布置和物體的“氣勢”。[7]西方繪畫向我們展示的是“再現”的藝術,中國傳統水墨畫讓我們明白了什么是“表現”的藝術。
傳統水墨畫以黑白兩種“顏色”為載體,通過水和墨不同比例的融合,從而在宣紙上自然暈開產生黑白灰多種層次和豐富的變化效果,體現中國傳統水墨畫“墨分五色”的特點。此款界面設計中以梅蘭竹菊四君子為主要元素,竹子氣節高尚,顏色選擇以天青色為主,時尚淡雅;圖標的底圖使用荷葉的紋理營造出瓷器的冰裂紋,荷花一直是我國古代文人墨客特別鐘愛的花,有周敦頤的《愛蓮說》等,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冰清玉潔;顏色仍然使用天青色,給人感覺雅致懷舊;圖標形狀上并無十分特別之處,只是在圖標的表面都用中國元素,如中國書法,寫意花卉等。《竹》主題桌面設計作品以中國傳統的行書、水墨畫以及“文人墨客”崇尚的“四君子”為元素,是極具中國特色的UI設計。
《東方印象》主題桌面獲得2016年計算機設計大賽三等獎,如圖2,主要運用的也是中國傳統元素,鎖屏界面主要運用的就是文房四寶,筆墨紙硯;而主屏的各個圖標也是取傳統元素的隱喻含義,如天氣的圖標,使用的就是古時油紙傘的形態,顏色的選擇使用墨色,既像一滴墨又是一把傘,寓意天氣情況;時間的圖標使用的是日晷的形態,其實也是運用隱喻的手法;指南針的圖標也是使用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司南。司南指我國古代辨別方向用的一種儀器,據《古礦錄》記載最早出現于戰國時期的磁山一帶。用天然磁鐵礦石琢成一個杓形的東西,放在一個光滑的盤上,盤上刻著方位,利用磁鐵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別方向,是現在所用指南針的始祖。[8]而應用商店的圖標,使用的是古代的類似店招幌子的燈籠,極富民族特色;信息的圖標,使用的飛鴿傳書的樣式,古時候傳遞信息的方法有很多,飛鴿,烽火,快馬,暗號,手語,書信,旗幟等;計算器的圖標不同于一般圖標使用加減乘除的標志,使用中國傳統的算盤來表示計算機,十分富有特色,一目了然;電話本圖標使用的是,古時候折頁裝的名冊來寓意電話本的意思;使用接近電話聽筒外形的如意作為電話的圖標,外形上取如意外形,寓意吉祥如意。地圖的圖標使用的是傳統卷軸畫的表達方式,而卷軸上的地圖使用的是中國地圖的雄雞形狀,涵義一目了然;還有其它圖標,不一一贅述。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元素在界面設計中的應用,主要以色彩、形態以及隱喻涵義的形式,進行表達。這類富有民族特色的界面設計(圖標)對于本土用戶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中國傳統元素在界面設計中的應用,不光是本文案例中運用到的,還有很多可以應用的元素,不同的設計師對于傳統元素的不同理解會形成不同的設計作品,世界的就是民族的,期待更多具有中國特色的UI設計作品出現。
【參考文獻】
[1]自趙峰.《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在移動終端界面設計中的應用》p33.
[2]常方圓,于勝男主編.《移動應用界面設計》p1.
[3]趙峰.《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在移動終端界面設計中的應用》p36.
[4]趙峰.《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在移動終端界面設計中的應用》p36.
[5]歐國慶.《中國傳統元素在星巴克設計中的應用研究》p28.
[6]趙峰.《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在移動終端界面設計中的應用》p21.
[7]李前錢.《傳統水墨元素在手機游戲界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p10.
[8]https://baike.so.com/doc/5411844-7569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