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成章
摘 要:城市地下綜合管廊作為一種新興的基礎設施,在對市政公用管線進行科學化和節約化管理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受到政府部門和相關管線單位的認同與接收。它不僅有效化解了城市居民生活需求與城市經濟化發展的相互矛盾,而且實現了對地下空間的集約化利用。鑒于此,文中將對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與管理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城市工程;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管理
中圖分類號:TU99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05-0131-01
1 現階段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1 前期投資額巨大,投資模式過于單一
在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的過程中,其造價往往取決于地質狀況、管廊管線的種類,管廊艙數量、斷面大小等因素,導致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比如說海口市綜合管廊建設一期工程,涉及到的管線有水電、燃氣以及互聯網線路等,施工中涉及到土建、電氣、排水、消防以及通風工程等,僅單艙造價每千米就高達4000千萬元,可謂是投資巨大,要比傳統預埋方式施工的代價要高出1倍以上。同時,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還面臨投資模式單一的問題,無論已建成的城市地下綜合管廊,還是在建的管廊項目,其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全額投資,或者由政府和管線單位共同分擔出資,政府財政承受較大的壓力,運營管理水平較低,政府承擔的風險較大。
1.2 利益難以有效協調
由于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利益涉及范圍廣泛,彼此難以協調,政府部門作為地下綜合管廊的主要發起方,主導著綜合管廊項目建設,比較看重社會效益。而綜合管廊建設的受益對象是社會公眾,使用者是各管線單位。倘若入廊費用或者維護管理費水平過高,就會影響管線單位的入廊意愿。而第三方投資者之所以會在綜合管廊項目建設中投入資金,期望能夠獲得回報,他們往往關注如何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目標。因此,不同的利益主體有著不同的利益打算,很難有效協調。
1.3 尚未實行有償使用機制
建設地下綜合管廊對市政管線進行統一管理,能夠有效提高管線日常維護管理水平,降低維護管理費用水平。原則上,綜合管廊屬于公共物品,適當收取一定的經營費用是被允許的,但是現實情況是,大多數城市并未針對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立管線入廊收費機制,已建成投入運營的綜合管廊對于入駐的管線并未收取任何的費用。但是隨著綜合管廊投入使用年限的增長,其維護管理費用必將持續上漲,如果不能建立明確的收費機制,勢必會對綜合管廊的后期運營造成不利的影響。
1.4 老城區綜合管廊建設進度緩慢
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要發揮作用,就必須建成一定規模,形成完善的地下管廊網絡。目前的綜合管廊建設大多集中于新城區,而要在老城區進行綜合管理建設,就必須對道路進行開挖,封鎖交通,施工時間長,在開工前,施工單位還必須對已有地下管線埋設情況有比較清楚的了解,但很多城市已有的市政管線資料基本都已遺失,對原有管線進行摸排又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使得施工前的準備工作量明顯增加,不僅大大增加了建設投入成本,也使得老城區綜合管廊建設進度緩慢。
2 加強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與管理的建議舉措
2.1 積極引入社會資本,拓寬投融資渠道
為了解決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投資模式單一化的問題,可以在堅持政府為投資主體的前提下,積極引入社會資本,拓寬投融資渠道,減輕政府財政壓力。在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過程中,社會資本的引入方式主要有:
一是移交—運營—移交模式。這種模式指的是社會投資人與政府商議,購買已建成的地下綜合管廊的所有權,并許以一定的特許經營期內,全權負責綜合管廊項目的運營,在收回投資的基礎上謀取利益。對于政府而言,能夠將這筆資金投入到新的綜合管廊項目建設中去,待特許經營期滿,社會投資人再將綜合管廊項目移交到政府手上。
二是建設—運營—移交模式。該模式指的是政府和社會投資人之間相互簽訂協議,社會投資人取得綜合管廊項目一定的特許經營權,由其負責組建項目建設公司,負責項目的投融資、建設以及建后運營,在運營期間內向入駐管線單位收取租賃和維護管理費,以收回投資、賺取利潤,一旦特許經營期滿,再以無償的方式移交給政府部門。
三是建設—移交模式。社會投資人被政府授予建設特許權,按照法定程序組建項目建設公司,負責項目的投融資和具體的施工建設,在雙方約定的建設時間內,綜合管廊順利完工后移交給政府,然后政府根據事先約定的年限內支付管廊建設投資費用給社會投資人。
2.2 全面推行收費機制,控制投資風險
一方面,應當建立綜合管廊收費價格形成機制。國外在設施運營中的使用收費上,采用的是扣回式計算方法,也就是對上個運營成本計算周期的成本總額進行合理分攤,然后根據一個基本單位(如空間占用,綜合管廊應采用延長米或立方米)的成本價格對成本進行合理分配,在此基礎上進行預算—成本追蹤。并在下一個成本計算周期開始對空間使用比例和價格進行適當調整,對此,我們可以針對綜合管廊建立一定的收費價格形成機制。
另一方面,實行使用者付費和可行性缺口補助相結合的模式。對于使用者付費而言,指的是根據使用者管線占用綜合管廊空間比例的大小收取一定的管理租賃費,再根據管線直埋方式的費用、管線數量以及維護的難易度等收取維護管理費。而可行性缺口補助就是政府根據綜合管廊公共物品的自身屬性,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與補貼,可以采用投資補助、貸款貼息、放棄分紅或提供一定的運營補貼等組合模式。
2.3 加強老城區綜合管廊建設
老城區不僅僅是居民主要聚集區,更是城市基礎設施的問題重災區,因此,老城區綜合管廊建設就顯得勢在必行。要在老城區進行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必須考慮諸多限制性因素,并盡可能地與地下空間開發、城區及道路改造建設項目同時進行,這樣也便于對地下管線情況的排查,以免對綜合管廊施工造成不利影響。在規劃過程中,應提倡集約利用地下空間,事先對管廊內部空間進行統籌安排,要努力協調好綜合管廊和地上、地下其他工程的關系,促進老城區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提升。
2.4 搭建智能化信息管理平臺
為了加強對綜合管廊的管理,應當合理利用各種先進的信息技術,如BIM技術、GIS技術、火災監控系統、溫度感知系統等。搭建智能化信息管理平臺,利用智能化管理平臺對管廊內各種設備進行有效管理,對管廊內溫濕度、氣體濃度等進行實時化控制,這樣能夠及時把握管廊內部情況,了解管線數量、尺寸等變動對管廊內空間占用的影響,實現對管廊內空間庫存的有效管理。另外,利用智能化信息管理平臺,能夠對管廊信息進行有效整合,并及時進行數據的更新,為后續信息的保存、查詢和利用提供方便。
2.5 建立健全地下綜合管廊監管機制
由于地下綜合管廊前期投資額度大、涉及范圍廣、施工周期長,必須對其進行全方位監管。可以設置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與管理機構,全權負責地下綜合管廊的規劃設計、施工、運營以及維護管理,并制定完善的運營管理辦法,以規范管線入駐流程、日常維護及收費管理,防止出現入駐管線單位各自為政的狀況,導致管廊運營混亂,禁止管線單位私自開挖進行管線埋設。
3 結語
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不僅能夠改善城市的基礎設施狀況,也能夠實現對地下空間資源的合理利用。當前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尚存在許多問題,主要體現在融資難、收費難和管理難方面,必須積極引入社會資本,拓寬投資渠道、推行收費機制、加強老城區綜合管廊建設,合理搭建智能化信息管理平臺,通過這些有力措施,全面推動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微.淺論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與管理[J].環球市場,2017,(8):234-235.
[2]蔡斌.淺論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發展現狀與應對策略探究[J].四川水泥,2016,(10):234-234.
[3]楊文先.淺談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的現狀及發展探索[J].工程技術:文摘版,2016,(8):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