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琛
摘 要:語文課堂是語文教師的生命線,抓住了課堂,教師才有底氣,才能受到學生的尊重。怎樣上好一堂課,一直是縈繞在教師心中的問題。要想上好一堂課,課堂的設計與安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在這其中,切入點的選擇又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試結合教學體驗,從三個方面談談如何從字詞角度選擇一篇課文的切入點,構建精彩的課堂。
關鍵詞:課堂;字詞;切入點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課堂是他的主陣地,但不少語文老師越來越真切地感受到,要上好一堂語文課真的很難。數理化這樣的學科是有邊界的,可語文似乎是無邊無界的,如何才能讓語文課堂搖曳生姿,如何才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引起學生的興趣,確實需要耗費執教者很大的心力。筆者認為,要上好一堂課,最重要的是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以點來構建全課,挖深挖究,牽一發而動全身。
所謂“切入點”就是指教學過程中使教學內容逐步深入的起始點,更是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關鍵點。全課以此點而入,一步步深入,此點猶如一根線,串起文章的精彩之處。好的切入點,需要教者有較高的文本解讀能力,有獨到的視角,有對學生學情的準確分析,有創新的精神。好的切入點,能引發學生的興趣,觸發學生的興奮點,激發學生的思維,能教給他們解讀文本的方法,能讓課堂別出心裁,精致巧妙。
著名的特級教師錢夢龍曾說:“努力在每篇課文中找到合適的問題,一個情節,或一個句子,甚至是一個詞……作為分析的口子,由此入手,帶動全篇。”可見,切入點的選擇是多種多樣的,也有很多人對此問題進行過論述,內容大多覆蓋面廣,情節、句子、字詞一一道來,筆者通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在從字詞尋求文本的切入口方面有點小小的心得,認為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突破。
一、頻率高,細琢磨
一個詞或一個字在文章中反復出現,這樣的字詞應當引起教師的足夠關注,教師在備課時應當細細琢磨,這樣的字或詞往往是文章的關鍵所在,可作為文章的突破口。《中學語文教學》中曾有一篇唐若叢老師上《五柳先生傳》的課堂實錄,唐老師發現短短的一篇文章中“不”字出現了九次,于是他的課堂教學就抓住了頻率很高的“不”字,把它作為全文的關鍵詞,與同學們一起研究文中的“不”字,討論作者到底想對什么說“不”。筆者自己在教《琵琶行》時,通過反復品讀,發現文章中“弦”字出現的頻率非常高,“弦”既是音樂的載體,又是情感的載體,恰到好處地把文章中的兩大重點內容串接起來,而且“琴”與“情”諧音,因此在教學中我以“弦”為切入口,以撥琴弦—觸情弦—動心弦來構建整個課堂,由表及里,由音樂到情感,一脈而成,課堂靈動而有生機。
二、蘊情感,多品味
一篇文章常常有意無意地體現作者的情感,從體現作者中心情感的詞語入手,也不失為良策。曾在《中學語文教學》上讀到袁湛江老師的《道士塔》教學實錄,深受啟發,教師在一開篇便讓學生尋找貫穿全文感情的詞語,學生毫不費勁地找到“恨”字,隨后教師便從“恨”字切入,讓學生說說恨哪些人,最恨誰,隨著課堂的步步深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達到了新的高度,著一恨字而境界全出。我校一位老師在上《一滴眼淚換一滴水》時,同樣運用了這樣一種手法,全課以“笑”為切入點,通過對群眾之笑、愛斯梅拉達之笑、伽西莫多之笑的分析來探討人性,探討雨果的人性觀。視角獨特,讓學生對篇幅較長的小說有了一種新的理解,整堂課學生也在閱讀中對文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三、標題處,巧突破
文章的標題,往往是作者精雕細琢的地方,俗話說“文好一半題”。對標題中關鍵詞的關注與挖掘,以此點入,逐步深入,也能讓課堂收到不錯的效果。去年的省文言文教學優質課上,青田中學的張老師的《始得西山宴游記》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許多老師在教學這一課時,都從標題中的“始得”切入,而張老師從“宴”字作為切入點,提出了三個有梯度的問題。問題1:“宴”解釋為宴飲或安閑快樂,你認為哪一種解釋更好?問題2:是不是所有的人游西山都能得到這樣的“宴”呢?問題3:是不是只有游西山這樣的山,才能獲得這樣的“宴”呢?一步步引導學生走進作者,走進作者當時的心境,走進文化,最后課堂以一副對聯作結:“山特人不特特也不特,人特山不特不特也特”,這樣的課堂我想留給大家的思考將是深遠的。最近偶然的機會上了一篇選讀課文《今生今世的證據》,文章意蘊豐厚,百讀不厭,可對于學生來講,難度較大,課堂上,我以“證據”為切入口,構建了三個問題:文章中作者列舉了哪些證據?這些證據證明了什么?為什么要證明?層層深入,讓學生逐步明白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走進他的精神家園。
教無定法,切入點的選擇方法還有很多很多,只要我們不斷提高自身解決文本的能力,不斷關注學生的興趣點,不斷進行創新,我相信,我們的課堂會更精彩,我們會給學生帶來更愉悅的精神享受。
參考文獻:
[1]唐若叢.陶淵明先生說“不”[J].中學語文教學,2008(4).
[2]袁湛江.著一“恨”字,境界全出[J].中學語文教學,2008(1).
[3]鄒平東.對閱讀教學中切入點的一些體會[J].中小學教育,2011(1).
[4]王志勇.語文教學應選準切入點[J].現代語文,2010(8).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