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貽春
摘 要:為改變文言文教學枯燥、沉悶、低效的教學現狀,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一是將疏通文意融入分析講解中;二是改寫訓練,幫助學生理解背誦;三是課本劇表演,活躍氣氛,增長才干;四是拓展探究,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課堂上,學生學習興趣濃,積極性高,效果顯著。
關鍵詞:疏通;改寫;課本劇;探究
文言文艱澀難懂,故而學生不愛學,老師也感覺難教。怎樣才能突破這個教學的瓶頸,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文言文?在教學《荊軻刺秦王》時,我試著做了一些嘗試,想不到課堂上精彩紛呈,真是驚喜萬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到,文言文學習原來是一件無比快樂的事情!
具體做法如下:
一、將疏通文意融入分析講解中
文言文教學,很多老師習慣于先疏通文意,再分析講解。遇到篇幅短小的文章,學生勉強還有學習的興趣,而一旦遇到篇幅較長的文章,情況會怎樣呢?學生厭煩,昏昏欲睡;老師疲憊,口干舌燥。可想而知,這樣沉悶的課堂,效果能好到哪里去呢?
為了避免這種狀況出現,我嘗試著將疏通文意融入分析講解中,讓學生主動探求知識。譬如講第三段“準備信物”時,我首先設疑:“接近秦王的兩件信物,地圖很好準備,可是樊於期的頭怎樣才能得到呢?指望太子丹又不可能。”我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分角色朗讀。
接著引導學生討論:荊軻對樊於期說的那些話包含幾層意思?學生討論后明確,一共有三層意思:(1)動之以情,激起樊於期對秦的不共戴天之仇;(2)曉之以理,此舉一可報仇,二可解燕國之患;(3)告之以謀,讓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計劃。
在分析“動之以情”時,我適時引導學生掃清閱讀障礙:文言實詞“遇”“深”“戮沒”在文中是什么意思?虛詞“之”“為”有什么特殊用法?“今聞購將軍之首,金千斤,邑萬家,將奈何”是什么句式?
我時時提醒學生注意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現象,歸納本段中被動句式的兩種形式:“父母宗族,皆為戮沒(“為”表被動)”“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見”表被動)”等。
課堂上,學生積極參與討論,表現出濃厚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活躍。他們既領略了荊軻長于辭令的一面,獲得了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又理解了重點詞句,掌握了文言知識。顯然,將疏通文意融入分析講解中的教學方式,能讓文言文的學習變得趣味橫生。
二、改寫訓練,幫助學生理解背誦
“易水送別”是故事發展部分的精彩段落,要求背誦。教學時,首先讓學生思考本段是怎樣描寫送別的場面的。在引導學生鑒賞了場面描寫后,再讓學生將本段文字改寫成現代文。改寫時,要求學習運用本段的描寫技巧,進行合理的想象和聯想。
從反饋的情況來看,效果非常好。有的以第一人稱的形式再現了荊軻的心理活動;有的描寫了送別時的環境,烘托人物心情;還有的抓住音樂的變化,展現人物的心路歷程;有個女生竟然將它改寫成了一首現代詩。
改寫,讓理解更為深刻,記憶更牢固。尤其欣喜的是:他們背誦根本不需要另花時間,幾個特別容易寫錯的字(“徵”“蕭蕭”“還”),在默寫時竟然無一人寫錯。
三、課本劇表演,活躍氣氛,增長才干
“廷刺秦王”是故事的高潮部分,也是學生最感興趣的情節。教學此部分時,我引領學生鑒賞文段中的動作、神態和語言描寫等,讓他們感受尖銳的矛盾沖突,從而準確把握人物形象。然后,要求他們在課堂上即興表演。
那場表演,如今仍記憶猶新。道具是臨時拼湊的,在他們手中,鉛筆便成了刺殺秦王的利刃,報紙成了燕督亢之地圖,詞典成了樊於期頭函,書本成了夏無且的藥囊,教鞭成了秦王的長劍……幾個活躍的學生自告奮勇地擔任主角,其余學生充當大臣和侍衛。秦王的不怒自威和狼狽惶急、秦武陽色變振恐的膽怯、荊軻顧笑武陽的鎮定自若、倚柱笑罵的視死如歸、夏無且急中生智的一擲、大臣緊急時刻的提醒……精彩的表演贏得了陣陣喝彩,教室里一片歡騰。學生在學習中收獲了歡樂,在歡樂中增長了才干。
四、拓展探究,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對荊軻的評價,歷來見仁見智。為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上總結課前,我布置了一篇隨筆:你怎么看待荊軻刺秦王?
針對此問題,他們在課堂上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人認為荊軻那種不畏強暴、不怕犧牲,在國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艱險的精神和氣概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也有人認為,荊軻刺殺秦王的行為是不理性的,他不懂得僅憑一己之力難以挽狂瀾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統一天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還有人客觀地評價荊軻,指出他身上既有我們應該學習的精神,也有我們應當摒棄的缺點……
我很欣喜,他們學會了用理性的眼光、辯證的思維去看待一個人、一件事。
的確,給學生一個舞臺,他們就會還你一個奇跡!而這個舞臺,需要你我為他們搭建。只要用心,我們的語文課堂定將流光
溢彩!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