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玉寶 劉敬霞 劉 超 王 楓 甘佳樂 李 娟
(寧夏醫科大學,寧夏 銀川 750004)
腦梗死(CI)是指各類原因導致的腦部血液供應障礙,使局部腦組織發生不可逆性損害,引發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或腦軟化〔1〕。其中急性腦梗死(ACI)占全部CI的60%~80%〔2〕。研究顯示,ACI的死亡率為20%~30%,約75%的存活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喪失勞動力,其中重度致殘者約占35%〔3,4〕。CI急性期的治療對患者預后至關重要。近年來,研究發現中醫藥治療ACI具有明顯的優勢,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普遍關注。實驗研究發現,《回回藥方》中扎里奴思方(扎方)可調節腦缺血后炎癥因子的濃度變化,發揮抗炎作用,從而對神經元損傷起到修復作用〔5,6〕。本研究觀察扎方對不同證型ACI患者神經功能恢復的影響,明確扎方治療ACI的適宜證型。
1.1臨床資料選取寧夏醫科大學附屬回醫中醫院腦病科2016年1~12月確診為ACI、符合納入標準、發病在4 w以內的150例住院患者為研究對象,男83例,女67例,年齡36~80〔平均(64.94±10.40)〕歲。根據中醫證型分布依次分為:痰瘀阻絡證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齡38~80〔平均(65.78±10.36)〕歲;氣虛血瘀證組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齡36~78〔平均(64.57±10.41)〕歲;風火上擾證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36~80〔平均(64.66±10.43)〕歲;痰熱腑實證組29例,男17例,女12例,年齡38~79〔平均(65.23±10.38)〕歲;陰虛風動證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齡37~80〔平均(64.46±10.44)〕歲。各組治療前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及排除標準①符合西醫CI急性期診斷〔7〕;②符合中醫腦卒中診斷〔8,9〕;③神經功能缺損(NIHSS)評分≥5 分;④年齡35~80歲。排除標準:①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患者;②腦出血或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③一經檢查證實由腦外傷、腦腫瘤、血液病等引起的腦卒中患者;④合并有心腦血管系統、內分泌系統及肝、腎、造血系統等嚴重疾病者;⑤精神障礙或嚴重癡呆者;⑥有腦卒中病史且遺留后遺癥者。
1.3治療方法各組均給予同等基礎治療,超早期(<4.5 h)溶栓治療;急性期(4.5 h至14 d)抗血栓治療,包括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低分子肝素抗凝、東凌迪夫降纖;根據病情及并發癥酌情加用脫水劑、降糖藥、降脂藥或降壓藥。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扎方湯劑治療,藥物組成為:法里公(茴香)12 g、兀沙吉(乳香)12 g、木里葉(沒藥)12 g、法忒刺撒里榮(當歸)12 g、撒法郎(紅花)12 g、牡丹皮9 g、蘆薈12 g、伯思八牙(水龍骨)12 g、干祖伐(懷牛膝)24 g、肉桂6 g、膃肭臍(海狗腎)12 g、阿夫忒蒙(菟絲子)12 g、安息香12 g、石菖蒲12 g。每日1劑,分早晚服用,餐后半小時服。14 d為1個療程,急性期后3、6個月各隨訪1次。其中藥材和湯藥的制備均由寧夏醫科大學附屬回醫中醫院制劑室購置和煎熬加工,每劑規格為200 ml,符合國家質量標準。
1.4觀察指標觀察患者入院時、入院后7、14 d及后期隨訪3、6個月各時段以下指標變化情況:①臨床療效評定;②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積分評定:按照Barthel方案〔10〕,以Barthel指數積分法評價患者治療前后ADL積分的變化;③NIHSS評分:按照美國國立衛生院腦卒中評定量表評定。
1.5療效判定標準基本痊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降低91%~100%,病殘程度為0級;顯著進步: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降低45%~90%,病殘程度為1~3級;進步: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降低17%~44%;無變化: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降低16%左右;惡化: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增加17%以上。
1.6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t、χ2、F檢驗,并以LSD-t法行多重比較;不符合正態性及方差齊性則采取近似檢驗。
2.1各組治療前后臨床療效評定治療14 d后,痰瘀阻絡證組治愈9例,顯著進步13例,進步10例,無效3例,惡化0例,總有效率91.43%;氣虛血瘀證組治愈8例,顯著進步10例,進步9例,無效4例,惡化0例,總有效率87.10%;風火上擾證組治愈6例,顯著進步9例,進步10例,無效5例,惡化0例,總有效率83.33%;痰熱腑實證組治愈4例,顯著進步8例,進步10例,無效6例,惡化1例,總有效率75.86%;陰虛風動證組治愈3例,顯著進步5例,進步8例,無效7例,惡化2例,總有效率64.00%;各組證型治療前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各組治療后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痰瘀阻絡證患者的臨床療效尤為明顯。
2.2各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治療前,各組NIHSS評分從高到低依次為:痰瘀阻絡證、痰熱腑實證、風火上擾證、氣虛血瘀證、陰虛風動證組。治療前,風火上擾證、痰熱腑實證、氣虛血瘀證、陰虛風動證組NIHSS評分顯著低于痰瘀阻絡證組(P<0.05,P<0.01);與痰熱腑實證組比較,氣虛血瘀證、陰虛風動證組NIHSS評分顯著更低(P<0.05);與風火上擾證組比較,陰虛風動證、氣虛血瘀證組NIHSS評分顯著更低(P<0.01,P<0.05)。治療后7、14 d、3個月、6個月各組NIHSS評分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P<0.01),與治療后7 d比較,各組治療后14 d、3個月、6個月NIHSS評分均顯著降低(均P<0.01);與治療后14 d比較,各組治療后3、6個月NIHSS評分均顯著降低(均P<0.01);痰瘀阻絡證、氣虛血瘀證組治療后6個月顯著低于3個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各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分)
與痰瘀阻絡證組比較:1)P<0.05,2)P<0.01;與痰熱腑實證組比較:3)P<0.05;與風火上擾證組比較:4)P<0.05,5)P<0.01;與治療前比較:6)P<0.05,7)P<0.01;與7 d組比較:8)P<0.01;與14 d組比較:9)P<0.01;與3個月組比較:10)P<0.05
2.3各組治療前后ADL積分比較治療前,各證型ACI患者的ADL積分從低到高依次為:痰瘀阻絡證、痰熱腑實證、風火上擾證、氣虛血瘀證、陰虛風動證組。治療前與痰瘀阻絡證組比較,風火上擾證、氣虛血瘀證、陰虛風動證組ADL積分顯著升高(P<0.05,P<0.01);與痰熱腑實證組比較,氣虛血瘀證、陰虛風動證組ADL積分顯著升高(P<0.01);與風火上擾證組比較,氣虛血瘀證、陰虛風動證組ADL積分顯著升高(P<0.05,P<0.01)。治療后7、14 d、3、6個月各組ADL積分顯著高于治療前(P<0.01);與治療后7 d比較,各組14 d、3、6個月ADL積分均顯著升高(P<0.01);與14 d比較,各組3、6個月ADL積分均顯著升高(P<0.05,P<0.01);痰瘀阻絡證、陰虛風動證組治療后6個月ADL積分顯著高于3個月(P<0.05),見表2。

表2 各組治療前后ADL積分比較分)
與痰瘀阻絡證比較:1)P<0.05,2)P<0.01;與痰熱腑實證比較:3)P<0.01;與風火上擾證比較:4)P<0.05,5)P<0.01;與治療前比較:6)P<0.01;與7 d組比較:7)P<0.01;與14 d組比較:8)P<0.05,9)P<0.01;與3個月比較:10)P<0.05
回族醫學認為腦為“百脈之總源”,主神經思維活動,調節生理生化運動,其核心是以“四性學說”“真一七行論”等獨特的病機理論為指導,認為元氣化育陰陽,四元、四液分施協調平衡,則大腦靈活、總覺之力應暢;反之則出現神經-體液病理反應。治療上強調芳香開竅、化痰逐瘀、補腎活血的原則,治療中重視芳香開竅、化濁祛瘀等藥物的使用,其中香藥的應用是回族醫學的一大特色〔11~13〕。扎方治口眼歪斜痰勝,弱病凈其渾身、厚濁風痰,開竅,治頻頻淋下,半身不遂,腦病頭疼用。方中重用海狗腎、懷牛膝、菟絲子滋補肝腎、生精益髓,為方中主藥;輔以紅花、乳香、沒藥化痰祛瘀;水龍骨、牡丹皮清熱涼血鎮肝;安息香、石菖蒲芳香開竅,避穢化濁。藥理學研究發現〔14~16〕,芳香開竅的回醫香藥具有有效成分脂溶性強、相對分子質量極小、易揮發,易快速透過血腦屏障進入腦組織,還可促進其他中樞治療性藥物透過血腦屏障,該類藥物對腦組織的損害性小并且具有雙向調節血腦屏障通透性的作用。
本試驗發現,CI急性期使用扎方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可以得到顯著改善。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提高,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明顯降低,尤以治療7,14 d后改善程度較為明顯,提示腦梗死急性期使用扎方可以促進患者的缺損神經功能恢復,改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從而提高生存質量。其中在后期隨訪6個月時發現痰瘀阻絡證各項指標較其他證型改善尤為明顯,這與扎方化痰逐瘀的功效具有一致性。研究發現,CI后引起的腦出血、缺血缺氧等均可致各種炎性介質及細胞因子分泌,造成或加重繼發性腦損害〔17〕。因此,扎方能夠改善ACI患者的各項指標可能與其芳香開竅、補腎益髓、化痰逐瘀的功效減輕炎性物質滲入腦內引起腦水腫及腦神經受損,促進神經保護劑進入腦內具有密切的關系。研究發現,扎方不僅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流狀態、擴張血管、增加心、腦血流量的作用,還具有保護神經功能等作用〔18〕。這也許是扎方發揮了其化痰逐瘀的功效,通過擴張血管,使缺血受損的細胞、組織以及神經得到血流,從而改善了缺血半暗帶的缺氧狀態。研究發現,應用中藥回藥、針灸等綜合療法治療ACI,在改善患者的癥狀、體征及神經功能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19,20〕。
1Moretti A,Ferrari F,Villa RF.Neuroprotection for ischaemic stroke:current status and challenges〔J〕.Pharmacol Ther,2014;146:23.
2王維治.神經病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30.
3趙光恒,張芳,劉仁斌.中醫藥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研究進展〔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3(17):1936-8.
4姜勇,李曉燕,胡楠.2004-2005年中國居民腦血管病死亡流行病學特征〔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0;44(4):293-7.
5劉敬霞,李建生,牛陽,等.扎里奴思方和蜜煎菖蒲方對腦缺血大鼠神經元損傷的影響〔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1;33(11):1001-3.
6劉敬霞,李建生,牛陽,等.扎里奴思方和蜜煎菖蒲對腦缺血大鼠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的影響〔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1;33(12):1117-9.
7王新德.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國鄉村醫藥,1996;3(2):10-1.
8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01.
9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科研組.中風病辨證診斷標準(試行)〔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4;17(3):64-6.
10Ghandehari K,Ghandehari K,Saffarian-Toosi G,etal.Comparative interrater reliability of Asian stroke disability scale,modified rankin scale and barthel index in patients with brain infarction〔J〕.ARYA Atheroscler,2012;8(3):153-7.
11劉超,劉敬霞,任非非,等.回醫香藥的臨床應用進展〔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6;31(8):3198-200.
12南一,牛陽,鄭海生,等.淺論回族醫學的用藥特色——香藥〔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0;32(3):320-2.
13李婷婷,王星,馬學琴,等.回藥治療腦卒中方劑配伍規律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2013;19(20):307-11.
14倪彩霞,曾南,許福會,等.芳香開竅藥對腦缺血再灌注損傷大鼠血腦屏障影響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1;36(18):2562-6.
15倪彩霞,曾南,湯奇,等.芳香開竅藥對腦缺血再灌注損傷小鼠血腦屏障通透性的影響〔J〕.時珍國醫國藥,2011;22(11):2639-40.
16劉巖,姚洪武,楊偉峰,等.開竅藥對血腦屏障影響的實驗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雜志,2009;36(4):659-61.
17Gosselin D,Rivest S.Role of IL-1 and TNF in the brain:twenty years of progression a Dr.Jekyll/Mr.Hyde duality of the innate immune system〔J〕.Brain Behav Immun,2007;21(3):281-9.
18單曉宇,劉敬霞,楚國慶.回藥扎里奴思方對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硬化的影響〔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2;34(8):753-6.
19王鵬.中風回春丸結合電針治療中風痙攣性偏癱〔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11):275-7.
20霍巖.疏血通注射液治療急性腦梗死59例〔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10):2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