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翎 聶振禹 馮微微 崔 寧 呂 敏 陳其軍
(寧波市泌尿腎病醫院腎內科,浙江 寧波 315100)
血液透析是終末期腎病治療的主要手段,但血液透析患者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升高,探討預測慢性腎衰竭患者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因素有重要意義〔1〕。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升高是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的高危因子〔2〕。正常情況下血漿中有少量Hcy,大部分Hcy可在細胞內分解,僅有少部分釋放至血漿中,而腎臟可清除70%血漿中的Hcy〔3〕。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MTHFR)是Hcy代謝的關鍵酶,對于維持Hcy正常代謝有重要作用〔4〕。MTHFR的基因多態性分布情況可影響其對Hcy的代謝〔5,6〕,故本研究篩選了3個標簽(C677T、A1298C和G1793A)單核苷酸多態性(SNPs),觀察其對血液透析患者血漿Hcy水平的影響。
1.1研究對象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寧波市泌尿腎病醫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88例慢性腎衰竭患者(疾病組),均為漢族,其中男47例,女41例,年齡30~72歲,中位年齡61.5歲,<60歲37例,≥60歲51例;原發病:慢性腎小球腎炎24例,糖尿病腎病19 例,多囊腎15例,腎小動脈硬化12例,慢性腎盂腎炎9例,腎腫瘤7例,不明原因的腎萎縮2例。患者均接受每周3次的血液透析,每次4 h,血流量和透析液流量分別為250 ml/min和500 ml/min。選取同期92名健康體檢者作對比(對照組),均為漢族,其中男50名,女42名,年齡29~73歲,中位年齡62.0歲,<60歲39例,≥60歲53例。兩組年齡及性別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樣本收集及處理88例慢性腎衰竭患者均于透析日晨透前空腹收集靜脈血5 ml,92例健康體檢者于體檢當日收集空腹靜脈血5 ml,將外周血樣本置于含EDTA的抗凝真空采血管中,4 000 r/min離心10 min后,取上清分裝成兩份,其中一份用于檢測MTHFR的基因分型,另一份用于檢測血漿Hcy水平。
1.3SNPs位點篩選及基因分型采用Haploview 軟件從國際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計劃(URL:http://www.hapmap.org/index.html.en)篩選出MTHFR基因3個標簽SNPs〔C677T(rs1801133)、A1298C(rs1801131)和G1793A (rs4846049)〕,要求最小等位基因頻率 MAF>0.05和連鎖不平衡參數r2>0.8。采用寶生物公司的DNA提取試劑盒提取基因組DNA,選取純度、完整度及無降解的DNA標本采用Applied Biosystems進行擴增。蘇州金唯智公司設計并合成PCR擴增及延伸引物,采用直接測序法進行基因分型。
1.4血漿Hcy水平檢測取制備好的血漿標本,室溫復溫后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ELISA)試劑盒檢測以上標本中的血漿Hcy水平,以上操作均嚴格遵循試劑盒說明書。
1.5評價指標(1)比較疾病組和對照組C677T、A1298C和G1793A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差異;(2)比較疾病組MTHFR基因SNPs位點各基因型的血漿Hcy水平;(3)以疾病組血漿Hcy水平的均數為界值分為正常(≤均數)和升高(>均數),以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區間(CI)評價以上SNPs發生Hcy升高的風險情況。
1.6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9.0軟件。SNP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型分布比較采用χ2檢驗,計算調整后的OR及95%CI。
2.1兩組MTHFR基因SNPs位點的分布情況疾病組與對照組A1298C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C677T和G1793A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疾病組C677T 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的比例及G1793A 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的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MTHFR基因SNP位點的分布情況(n)
2.2兩組的血漿Hcy水平比較疾病組血漿Hcy水平〔(38.25±4.67)μmol/L〕顯著高于對照組〔(19.36±2.59)μmol/L,P<0.05〕;以疾病組血漿Hcy水平的均數為界值將88例患者分為正常(≤19.36 μmol/L)36例和升高(>19.36 μmol/L)52例。
2.3疾病組MTHFR基因SNPs位點基因型與血漿Hcy水平的關系疾病組MTHFR基因A1298C位點各基因型血漿Hcy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MTHFR C677T、G1793A各基因型血漿Hcy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C677T TT型的血漿Hcy水平高于CC、CT型,CT型的血漿Hcy水平高于CC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G1793A AA型的血漿Hcy水平高于GG、GA型,GA型的血漿Hcy水平高于GG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疾病組MTHFR基因SNP位點基因型與血漿Hcy水平的關系
2.4MTHFR基因SNPs位點基因型與血漿Hcy水平的關系
2.4.1C677T以CC基因型為參照, TT基因型血漿Hcy水平升高的風險升高至3.429倍(P<0.05),而CT、CT+TT型血漿Hcy水平升高的風險未改變(P>0.05);以C等位基因為參照,攜帶T等位基因者Hcy水平升高的風險升高至2.050倍(P<0.05)。見表3。
2.4.2A1298C以AA基因型為參照,AC、CC及AC+CC基因型血漿Hcy水平升高的風險未改變(P>0.05);以A等位基因為參照,攜帶C等位基因者Hcy水平升高的風險未改變(P>0.05)。見表3。
2.4.3G1793A以GG基因型為參照,GA、AA及GA+AA基因型血漿Hcy水平升高的風險未改變(P>0.05);以G等位基因為參照,攜帶A等位基因者Hcy水平升高的風險未改變(P>0.05)。見表3。

表3 MTHFR基因SNP位點與血清Hcy水平升高的關系(n)
MTHFR在人體葉酸的吸收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當該酶發生突變時其活性受影響,不僅影響葉酸代謝,而且會導致體內Hcy水平升高,增加了心血管事件和血栓的發生風險〔7〕。目前報告較多的 MTHFR多態性位點包括C677T(rs1801133)和A1298C(rs1801131),可直接導致MTHFR活性降低〔8,9〕。Hcy在體內是蛋氨酸代謝的中間產物,對于蛋氨酸循環有重要作用,當遺傳代謝障礙或機體發生營養物質缺乏時,均可導致Hcy在體內蓄積〔10〕。盡管維持性血液透析是終末期腎病的主要替代療法,但血液透析對大分子毒素的清除能力較弱〔11〕,而如Hcy等大分子毒素可引起心血管病變等遠期并發癥,嚴重影響慢性腎衰竭患者的生活質量〔12〕。
本研究采用直接測序法檢測88例接受血液透析的慢性腎衰竭患者的3個標簽MTHFR SNPs〔C677T(rs1801133)、A1298C(rs1801131)和G1793A (rs4846049)〕分布情況,結果提示C677T和G1793A這兩個SNPs位點可能參與慢性腎衰竭的發生發展過程。本研究也提示慢性腎衰竭患者接受血液透析過程中出現了Hcy蓄積,MTHFR 677T、G1793A多態性與血透患者的血漿Hcy水平有關,可能與攜帶突變基因者的MTHFR活性降低有關。
進一步分層分析發現,MTHFR 3個SNP位點中僅C677T與血透患者的血漿Hcy異常升高有關,更加強調MTHFR基因多態性在慢性腎衰竭患者血液透析過程中Hcy升高中的作用,但具體機制尚不清楚,是否與基因突變導致的MTHFR活性降低有直接關系,還需進一步研究。
1劉曼儀,羅正茂,黃遠航,等.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終末期腎病患者不同透析方式的死亡風險〔J〕.實用醫學雜志,2016;32(22):3697-701.
2檀國祥,丁婷,葉小栓,等.不同類型缺血性腦血管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的關系〔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37(11):2698-700.
3蔣琰,劉如石,李原,等.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聯合檢測對診斷高血壓早期腎病的意義〔J〕.重慶醫學,2015;44(9):1193-6.
4田丹丹,張程達,王連珂,等.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基因及甲硫氨酸合成酶基因多態性與口服葉酸治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療效的關系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6;19(12):1396-400.
5黃曉玲,何艷君,魯衍強,等.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基因多態性與先兆流產相關性研究〔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5;35(1):41-3.
6張良峰,王新,李海燕,等.N5,N10-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基因多態性及血漿同型半胱氨酸與冠心病的關系〔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6;24(10):1023-6.
7王愛玲,安翠平,楊衛衛,等.老年心腦血管病患者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基因多態性與血清葉酸、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關系〔J〕.河北醫藥,2016;38(15):2286-8.
8沈宏,張寧.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基因C677T和A1298C位點多態性與胃癌易感性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5;22(3):351-3.
9張巧慧,柳潔.2型糖尿病患者腔隙性腦梗死與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基因C677T多態性的關系〔J〕.實用醫技雜志,2016;23(3):272-4.
10周榮,肖瑾.CRP 及 Hcy 水平與急性期腦梗死和腦出血病變程度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5;19(4):621-3.
11易建偉,何志紅,曾逃方,等.不同的透析方案對中、大分子毒素清除與瘙癢癥狀療效的關系探討〔J〕.江西醫藥,2017;52(1):69-71.
12張躍男,白云娟,王曉媛.不同血液凈化方式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殘余腎功能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5;12(12):1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