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花 王高岸
(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老年病科,海南 海口 570311)
寰樞關節紊亂綜合征會導致患者出現頭痛、眩暈、胸悶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常規的手法復位雖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癥狀,但因該病解剖結構復雜,臨床治療的危險性很大,而且其單一治療的療效也存在較大的局限性〔2〕。頸部肌肉鍛煉是一種能夠使頸部肌肉、韌帶力量加強的方法,有研究顯示其在寰樞關節紊亂綜合征中具有較好的療效〔3〕。本研究分析手法復位結合頸部肌肉鍛煉治療寰樞關節紊亂綜合征的臨床療效以及其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1.1臨床資料選取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寰樞關節紊亂綜合征患者216例,納入標準:①經影像學檢查,符合《實用脊柱病學》制定的診斷標準;②年齡42~68歲;③患者及家屬均同意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嚴重內科疾病者;②合并神經系統、血液系統或代謝系統障礙者;③存在精神疾病,或無法配合治療者;④妊娠期、哺乳期的婦女。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108例,男67例,女41例,年齡42~66歲,平均(62.61±10.57)歲;病程1~8年,平均(5.41±2.48)年。觀察組108例,男65例,女43例,年齡43~68歲,平均(53.12±10.54)歲;病程1~9年,平均(5.39±2.51)年。兩組年齡、性別等基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行手法復位治療:①患者取俯臥位,將患者下頜調節至與床頭邊緣同一水平面,而后在患者胸下放置一墊枕,并對頸肩部肌肉、筋膜與韌帶進行拿、捏、揉、滾等操作,起到充分放松患者頸肩部軟組織的作用。②患者呈坐位,首先指導患者自然放松其頸部,醫師將前臂橈側下段部分放置在患椎之間,而后用手掌將患者下頜托住,并實施中位定點有度牽引。③患者呈坐位,放松其頸肩部,由醫師于后方對頸椎進行定點旋扳法。④使用回松法,分別在患者的頸、肩和背部收功。40 min/次,1次/3 d,治療持續6個月。觀察組患者行手法復位結合頸部肌肉鍛煉治療,其中,手法復位治療同對照組。頸部肌肉鍛煉治療方法為:患者呈坐位,指導其下頜微收,在患者的枕后方、患側側后方及側方、健側側方等部位,醫師用手掌緩慢用力進行對抗,持續時間為10 s。治療過程中,前2 s與最后2 s緩慢增加和減少張力,中間6 s用于做高強度的等長收縮,枕后部、患側側后部及側方肌力各進行5~10次鍛煉,健側側方肌力進行2~3次鍛煉。10 min/次,早晚各1次,治療持續6個月。
1.3療效評價方法〔4〕①無效:患者臨床癥狀未好轉,寰齒間隙異常,寰樞關節間距不對稱。②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有所改善,寰齒間隙與寰樞關節間距對稱情況均有一定的好轉。③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寰齒間隙已經基本恢復正常,寰樞關節間距已經恢復大致對稱。④治愈:患者臨床癥狀全部被消除,寰齒間隙恢復正常,寰樞關節間距已經恢復對稱。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觀察指標臨床指標〔5〕:測定并比較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患者的寰齒前隙、頸椎曲度深度、指數、角度以及臨床癥狀評分。對臨床癥狀進行評分,(1)癥狀表現:包括頭暈、失眠、困倦等;(2)患者體征表現,包括上頸段觸及厚重感和筋結感、上頸段一側有高于對側的隆起感、寰椎橫突處壓痛等。依據患者就診時癥狀與體征的輕重程度分為無癥狀、有癥狀、明顯癥狀,分別評分為0、1、2分,將各指標分數相加所得為臨床癥狀評分,得分越高則病情越重。生活質量〔6〕:采用SF-36量表進行生活質量評分,量表包括生理功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生理職能、精力、情感職能、社會功能及精神健康8個方面,共包含36個問題,得分越高則生活質量越好。
1.5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8.0軟件,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7.22%(105/108,治愈34例,顯效46例,有效25例,無效3例),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7.78%(84/108,治愈18例,顯效30例,有效36例,無效24例;χ2=6.984,P<0.05)。
2.2兩組臨床指標比較治療前,兩組各臨床指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6個月后,兩組寰齒前隙、臨床癥狀評分降低,頸椎曲度深度、角度、指數升高(P<0.05),且觀察組寰齒前隙、臨床癥狀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頸椎曲度深度、角度、指數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3兩組生活質量比較治療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92.64±10.54)分,對照組(93.58±10.49)分;P>0.05〕;治療6個月后兩組生活質量評分較治療前均顯著增加(P<0.05),且觀察組〔(124.65±14.12)分〕顯著高于對照組〔(109.47±14.16)分;P<0.05〕。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與治療前相比:1)P<0.05;與對照組相比:2)P<0.05
寰樞關節處在頸部上方,由第一頸椎寰椎與第二頸椎樞椎相互連接構成,主要發揮的是使頭部能進行多軸運動的作用。維持其穩定的結構包括橫韌帶、寰樞前、齒突尖韌帶以及關節囊等。然而,由于寰樞關節缺乏錐體與椎間盤,其運動幅度過大會造成關節囊松弛,極易造成頸段不穩的發生。此外,樞椎上關節面近于水平,寰樞關節吻合面較淺等結構特點均是導致寰樞關節發生脫位的基礎。在造成寰樞關節脫位的眾多因素中,力學因素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正常的體位下,頸椎處在最為良好的應力狀態平衡穩定中,一旦發生過度的前屈、后伸等,造成原本維持和調節頸椎動態穩定的頸部肌肉組織失去協調性,從而改變了原有的內在應力平衡,并使韌帶組織被過度牽引,造成韌帶下間隙出現水腫,韌帶受損,最終導致了寰樞關節脫位的發生。橫韌帶是頸部最大、最厚、強度最大的韌帶,但其缺乏一定彈性,且相當堅韌,因此容易被快速的剪切力所損傷,再加上外傷、感染、退行性變等因素引起變異,更容易造成寰樞關節紊亂綜合征〔7〕。臨床上針對該病多采用藥物治療、牽引治療、推拿等,其中手法復位治療能夠通過解除部分因力學不平衡所致的神經、頸動脈壓迫問題,但其單獨應用療效并不理想〔8〕。
本研究表明手法復位聯合頸部肌肉鍛煉具有更加確切的療效。手法復位能夠有效糾正解剖移位,起到解除肌肉痙攣的作用;頸部肌肉鍛煉則是通過外源性的頸部肌肉恢復手段,使頸椎動力達到平衡,二者聯用發揮了協同作用。需要注意的是,選用以拿捏、一指彈、滾揉等手法為主的手法治療,可以有效發揮舒筋活絡、活血化瘀、調和氣血的作用,在操作時指導患者行配合腹式呼吸,使其肌肉和精神均處于放松狀態,以達到最佳的復位效果。本研究表明單純的手法治療雖能改善患者體征,但聯用頸部肌肉鍛煉后效果更佳。本研究所用的頸椎扳法為廣泛使用的定位旋轉扳法,該方法的安全性尚存爭議,而在本研究中未出現醫源性損傷,但在治療過程中醫師應注意必須在肌肉放松后再行扳法復位,且不可盲目擴大扳動幅度,在施術時要做到快、準、穩、巧,避免使用蠻力。針對部分存在緊張情緒的患者,應當對其進行充分的語言安慰與誘導,使其頸部肌肉和精神上放松,避免出現不良后果。手法復位結合頸部肌肉鍛煉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癥狀,且能夠充分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由于頸部肌肉鍛煉治療能夠通過頸部肌力對內寰樞關節的脫位進行調整,針對因頸姿不良而發病的患者,可以針對性地將寰樞關節的關節囊、韌帶等組織的緊張狀態進行充分緩解,并且對局部組織的勞損也能起到預防作用,有助于頸椎動力平衡的恢復〔9〕。
1齊偉,李一鳴,張艷美,等.寰樞關節紊亂對椎動脈供血的影響〔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1(5):1065-7.
2馮彬.俯臥位角度旋轉定位扳法整復寰樞關節紊亂優勢探析〔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5;22(6):104-5.
3戴曉瑛,王乃權.溫針灸結合正骨治療寰樞關節半脫位型眩暈的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藥科技,2015;22(6):704-5.
4張明才,石印玉,陳東煜,等.頸椎病患者寰樞關節骨錯縫的臨床診治價值的研究〔J〕.中國骨傷,2016;29(10):898-902.
5Sridharan S,Arumugam T.Atlantoaxial tuberculosis:outcome analysis〔J〕.Int J Mycobacteriol,2017;6(2):127-31.
6吳銳彬,王偉,林鎮樹,等.手法整復治療寰樞關節紊亂所致頸性眩暈的臨床研究〔J〕.國際中醫中藥雜志,2015;37(1):40-3.
7王高岸,邱世光,盧桂蘭,等.簡易坐位提拉旋轉復位法加牽引治療寰樞關節紊亂致頸心綜合征療效觀察〔J〕.陜西中醫,2015;36(3):355-6.
8Song R,Fan D,Wu H,etal.Management of unusual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J〕.Spine (Phila Pa 1976),2017;42(8):573-7.
9姚俊丞,謝遠軍.不同正骨手法治療寰樞關節紊亂的臨床研究進展〔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6;38(6):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