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繼后
【摘要】作為一檔地面頻道電視新聞節目中的調查性報道版塊,安徽電視臺經濟生活頻道的《第一時間》欄目中的《第一調查》版塊,其因具有獨到的新聞價值,以及保障老百姓知情權和話語權、輿論監督的社會功能,獲得省內觀眾持續關注。本文以《第一調查》為例,從其選題、報道、價值三個方面探析地面頻道電視新聞調查性報道的發展及困境。
【關鍵詞】調查性報道;選題;報道方式;社會價值
1996年5月17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欄目的正式開播,標志著大規模調查性報道的出現,作為中央電視臺最具深度的調查類欄目,一經問世,就吸引了全國觀眾的眼光。縱觀《新聞調查》的報道選題可以發現,近幾年在新聞事件題材上的比重有了增加,這一點在民生新聞的發展上更是有跡可循。2003年,《南京零距離》的開播點燃了南京人的新聞激情,讓鏡頭對準群眾的民生新聞成為一種全新的報道方式。調查性報道也在民生新聞中逐漸浮出水面。本文以安徽電視臺經濟生活頻道《第一時間》中的《第一調查》這一子欄目為例,探尋地面頻道民生新聞中調查性報道的發展,并在此基礎上管窺這類報道在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
安徽電視臺經濟生活頻道的《第一時間》欄目于2003年開播,該欄目高揚民生新聞旗幟,從民生視角關注時政要聞、突發事件和社會熱點,使得欄目的收視率一直穩居地面頻道榜首。《第一調查》是《第一時間》欄目里的一個子欄目,以接到新聞線索為起點,對事件起末進行深入的調查和詳細的報道。從2006年以《第一調查》這個標題為主題進行報道以來,已經有12年之久。但是由于可行的調查選題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仍沒有成體系的播出周期,但是《第一調查》仍然以其深度和力度脫穎而出。十來年間,《第一調查》從城市到鄉村,從政府到百姓,用話筒和鏡頭作為輿論監督的利劍,為百姓走上問責之路,為觀眾揭開懸案之謎,也為欄目貢獻了較高的關注率。
目前《新聞調查》欄目的選題大體可以分為四類:社會轉型期中出現的問題和現象;對國內重大新聞事件和新聞背景的分析;大時代背景下,個人或特定群體的故事;對國際重大時事的追蹤調查。而《第一調查》欄目的選題,因省級臺的原因,所面向的主要是省內的觀眾,因此對照以上的選題類型,主要是前面三類。
對比《第一調查》欄目2007年5月26日到2009年5月26日與2015年5月26日到2017年5月26日的選題,經過粗略的梳理可以看出:2007至2009年中節目數量共計35期,其中反映社會問題的有14期,占40%;反映新聞事件的有9期,占26%;講述個人故事和案件追蹤的分別占20%和14%。而2015至2017年中節目數量共計64期,其中反映社會問題的有28期,占44%;反映新聞事件的有20期,占31%;講述個人故事和案件追蹤的分別占14%和11%。
從數據來看,雖然反映社會問題的題材仍穩居首位,但是反映新聞事件的比重明顯增加,而講述個人故事和案件追蹤的題材相應減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調查性報道已逐漸進軍新聞主戰場,報道的選題更加貼近新聞本性,追求時效。另一方面,調查性報道作為深入調查的新聞范本,是新聞媒體實現輿論監督的利器。因此,縱觀這幾年的選題還可以發現,涉及公共職能部門的維權事件調查數量顯著上升,通過記者的層層調查,使事實真相浮出水面,倒逼責任部門給出處理態度,真正做到用記者的話語權為百姓服務。
電視新聞調查性節目,注重連續報道、深挖故事情節,通過迷離多變以及人物命運的跌宕起伏來吸引觀眾。因此相較于其他電視節目,能選擇的報道方式更為多樣。
(一)以小見大,關注弱勢群體
以《第一調查》為例來看,《第一調查》作為《第一時間》的子版塊,一般一期會做成上下兩集,但若對比較復雜的事件的調查,也有做成上中下或是更多集數的,在一整期80分鐘的節目時長里基本會占到10到15分鐘左右,相比于其他新聞時長來說,已經占比很大了,但是《第一調查》往往只從一件事情一個人物,甚至是一個村莊的典型事件入手,層層剝繭,深入淺出地進行報道。比如,《第一調查》播出的一期《今年的小麥不一般》,節目選擇從一個農民入手,而不是通過大面積的走訪,這樣的采訪更加深入,細節更加翔實,也更有說服力和可信度。在《第一調查》節目里,有很多選題都涉及農民問題,涉及青少年問題,以及一些疾病患者。這些反映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的題材都是從小切口進入報道主題,由一個個小事件的累加,引起大的共鳴與反響,從而揭露普遍性的社會問題。
(二)從點到面,講述百姓故事
因為調查性事件一般比較復雜,從剛接觸到事件到了解事件全貌,揭開事實真相,往往需要記者跑很多處地方進行核實。因此,《第一調查》的報道方式往往以故事的形式展開,在開頭設置懸念,報道隨著記者的調查而層層展開,并且以故事性的語言敘述報道內容,在節奏上張弛有度,使觀眾跟隨記者一同走進揭開新聞真相的調查之路。其實,近幾年來故事化敘事一直是民生新聞轉型的創新點,在講好中國故事的時代背景下,將報道新聞轉化成講新聞,是拉近受眾與媒體之間距離,促進傳受互動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第一調查》在講故事的手法上也講究從點到面,層層深入。如2010年獲得安徽電視新聞獎新聞類一等獎的作品《第一調查:我的房頂誰做主?》中,事件的切口是一個很小的點,是新聞當事人自家房頂被強拆,而后經過多方的采訪調查,將事件的觸角慢慢延伸到了當地政府的不作為與經濟利益糾葛,最終事件全貌被展現出來,有力地進行了輿論監督。
(三)由表及里,追蹤事件始末
調查性報道實質上是動態性的報道。《第一調查》的報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追蹤性的報道,先報道新聞事件的基本信息,對于還沒有呈現出來的信息尚做保留,之后隨著時間推移和新聞事件的發展,對此進行深層次的跟蹤報道,報道由事件的發展而層層深入,展現調查性報道的深度與廣度。
(一)新聞價值
重要性強。《第一調查》的報道主題,都是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比如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第一調查》曾多次曝光多家知名餐飲集團后廚亂象、食品生產黑作坊;還有對農村生產建設,職能部門不作為的曝光;還關注出行安全問題,如客運站黑車、非法黑校車,以及關注社會上的不法現象,如網絡騙局,醫托騙局等等。
接近性強。《第一調查》作為《第一時間》的子欄目,選題主要立足省內,所以節目報道的對象,通常是觀眾身邊經常接觸的人或事,觀眾收看節目時自然就有一種地緣上的接近感和親近感。例如,《濱湖時代的巢湖污染》《生源地助學貸款》《誰在忽悠我們的孩子》等,都是發生在觀眾身邊的事件。
趣味性強。《第一調查》有時還會采用隱蔽式采訪,記者利用不同的身份,采訪與新聞有關的人和事,往往會出現讓人意想不到的一面,具有極強的趣味性。
(二)社會價值
保障老百姓的知情權和話語權。作為一檔調查類節目,《第一調查》一個重要的社會價值就是讓老百姓有知情權。除此之外,電視民生新聞對于老百姓話語權的實現也有保障作用。《第一調查》接受老百姓直接提供新聞線索和舉報,對老百姓的呼聲和訴求,經核實篩選再進行調查報道。
實現輿論監督。對社會中見不得光的違法違規行為進行曝光,是《第一調查》實現媒體輿論監督功能的一種方式。在這個層面,《第一調查》主要監督食品安全衛生問題,監督相關社會服務部門等。通過輿論監督,《第一調查》對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起到了促進作用。
體現了媒體的人文關懷。在《第一調查》節目當中,報道老百姓最關注的話題以及與他們息息相關的事件,真正關注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對社會公眾負責的心態,體現了媒體對人民群眾的人文關懷,也贏得了他們對節目的認可。
參考文獻:
[1]曹培鑫,藍旭.電視新聞調查性報道探析[J].現代傳播,2000(06).
[2]李德剛.電視新聞調查性報道的敘事方式[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4(04).
[3]常江,文家寶.中國電視調查性報道的困境——基于場域理論對央視《新聞調查》(2009-2014)的內容分析[J].新聞記者,2015(11).
[4]張建民.從調查節目到調查性報道——電視調查性報道暨《新聞調查》欄目發展高級論壇綜述[J].現代傳播,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