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萍
【摘要】在后真相時代,傳播模式的發展、社交媒體的普及以及受眾地位的變化,令時新性、重要性、接近性、顯著性等新聞價值要素出現了轉變。本文以“榆林產婦跳樓事件”為例,探討“后真相”是如何影響受眾情緒以及如何影響新聞價值要素變化的。
【關鍵詞】后真相;新聞價值;輿情反轉
2016年末,“后真相”(post-truth)一詞因使用頻繁被《牛津英語詞典》選為年度詞匯,牛津大學對該詞的解釋是:相對于對客觀事實的陳述,民意更容易受情感和個人信念的影響,也可以理解為在這個時代,事實本身退居到第二位,而人們對事件本身所持的態度、帶有的情感占據主導地位。[1]“后真相”這個概念常被應用在政治學范疇當中,在2016年的英國“脫歐”以及美國大選等具有爭議性的政治事件中都能夠發現“后真相”的存在。當“后真相”出現在新聞傳播領域中時,其表現是受眾判斷事實的能力以及理智已讓位于自身的情緒,從而忽略甚至是不愿意了解新聞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一篇新聞報道之所以能夠引起受眾的關注,是因為在新聞當中具有能夠引起受眾興趣的要素,也就是說這篇新聞報道是具有新聞價值的。新聞價值就是事實本身包含的引起社會各種人共同興趣的素質。[2]在新聞價值當中包含了五個要素,分別是:時新性、重要性、接近性、顯著性以及趣味性。在后真相時代中,技術賦權讓受眾有機會對新聞報道進行評價,他們更多關注的是自己能否從新聞中找到情感共鳴,這樣就導致新聞工作者在衡量一個事實是否具有新聞價值時,一定程度上會被受眾的情緒影響,從而對新聞價值的判斷發生了轉變。
在2017年備受關注的“榆林產婦跳樓事件”當中,網絡上的輿論反轉多達5次,受眾在被個人情緒支配的情況下往往會忽略真相而傾向于相信與自己有情感共鳴的言論,受眾對于新聞報道的需求與興趣逐漸出現了變化。本文將結合該事件,探究在后真相時代,新聞價值要素所出現的變化。
“榆林產婦跳樓事件”發生在2017年8月31日,最先報道該事件的是新聞APP“二三里”,隨后經過騰訊新聞、華商報以及新浪網等網絡媒體的轉載后引發了網絡熱議。隨著網絡輿情的不斷發酵,網絡受眾的情緒也被一次次地帶動起來,表1所展示的是新聞報道的不斷更新如何令該事件出現輿情反轉。
由表1可以看出,受眾的情緒隨著新聞報道出現了不同表現,輿情不斷在醫院與家屬之間傾倒。受眾希望通過譴責其中一方來尋找在這個事件當中的情感共鳴,從而忽視了新聞報道當中所呈現出來的事件真相。
從新聞價值的角度來看,“榆林產婦跳樓事件”是能夠引發受眾興趣的新聞,因為在該新聞當中有許多真相需要受眾去關注以及了解:一是為何產婦會跳樓;二是醫院在事件當中的責任;三是家屬與醫院的溝通是否到位。

但是,眾多新聞媒體在報道該事件時,由于信息更新不及時以及加入了誤導性的語言,如中國新聞網、頭條新聞等擁有上千萬粉絲的微博媒體在報道該新聞時使用了“產婦下跪與家屬溝通”的字眼,造成了受眾的情緒被孕婦以及家屬的“行為”沖擊,從而讓輿情表現出了“后真相”的特征——情緒占據主導地位,真相讓位于情感。在醫院陸續放出監控視頻以及《產婦住院知情同意書》等材料說明是家屬拒絕剖腹產后,受眾便開始憑借個人情緒猜測家屬不愿意剖腹產的態度,繼而在網絡上對家屬進行抨擊;隨后,家屬在北京青年報的采訪中表示,孕婦是因為疼痛難忍而蹲下,并不是下跪,受眾便開始斥責醫院不負責任的行為。受眾在不斷爭執的狀態中,將視野從關注真相逐漸轉向了與自己觀點相似的言論,加固了自身原本的想法或偏見,造成了社會共識缺失,此時,“后真相”已替代了真相呈現在受眾的眼前。
(一)新聞價值要素的變化
在受眾擁有發言權的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生態已經發生了變化,情緒的變化影響著社會新聞的報道,從“上海女孩逃離江西”、“羅爾事件”以及“江歌案”等網絡反轉新聞之中都能夠看到,在后真相時代新聞價值要素所出現的變化。
1、對時新性的要求進一步提高
在新媒體語境之下,新聞報道已變得更加快速,而受眾接收到新聞的時間差與以往比起來也大大減少,輿情的發酵以及變化的速度也隨之加快,新聞價值要素中的時新性若是要跟上受眾情緒的轉變便需要進一步提升,新聞媒體不僅需要在事件發生之初便進行及時的報道,還需要對后續的新聞進行實時的跟進。“榆林產婦跳樓事件”從2017年8月31日發生到9月6日網絡上激烈討論經歷了一周的時間,這期間輿情出現了5次變化。由此可見,在情緒占據主導地位的后真相時代中,新聞一旦出現反轉,受眾便迫切地需要媒體實時發布相關的新聞來展現事件的全貌,而迫于受眾情緒反饋所帶來的壓力,媒體會通過新媒體平臺發布最新的事件進展。在這個事件當中,媒體根據網絡的輿情變化進行新聞事件的及時更新,讓報道出來的新聞內容更能夠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
2、顯著性與重要性因素出現弱化趨勢
新聞事實的顯著性,主要體現在所涉及的新聞要素是否具有知名度,如人物、地點、事件、時間等。[3]在傳統媒體時代,以社會名人或是著名事件為主體的新聞因為具有社會影響力,所以能夠充分引起受眾的關注與討論。然而在新媒體技術發展的后真相時代,即使是社會上的小人物也能夠引起受眾大規模的關注。受眾在社交媒體平臺發表的不同觀點交織碰撞,令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對小人物的討論之上,讓那些以小人物為主體的新聞能夠成為輿情發酵的源頭。從“榆林產婦跳樓事件”來看,當事人都是普通人,可事件本身所具有的爭議性把當事人推向了輿論的中心,受眾所關注的重點逐漸偏離產婦跳樓的真相,而是將個人對產婦的同情、對醫院的質疑以及對家屬的抨擊等情緒都放大于具有匿名性的網絡平臺中。
3、地理接近性減弱,心理接近性增強
新聞事實與受眾在地理空間和心理距離上的接近程度可稱為接近性。[4]對于地理空間上的接近性來說,新聞若是發生在自己的周邊則更能夠引起人們的關注,然而近幾年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打破了新聞傳播的地理束縛,受眾能夠接收到更廣泛的信息,新聞價值的地理接近性出現了弱化的趨勢。在后真相時代,受眾在接觸到與自己有類似或是相同經歷的新聞當事人時便會代入自我情感,在尋找情感的社會認同時就會缺乏對事件真相的關注。在“榆林產婦跳樓事件”中,女性群體紛紛在社交媒體平臺中述說懷孕以及分娩的經歷,其中不乏情緒激烈的譴責聲音,受眾對該事件的不同情緒體現在質疑家屬拒絕剖腹產、討論醫院及家屬的責任歸屬、關注女性群體的人身權益等話題中,部分受眾將自己在生活當中的負面情緒折射在對丈夫、婆婆以及醫院的不滿中,并在不斷的爭執中脫離了事實,缺乏對相關證據的考究。在具有爭議性的事件當中,受眾往往會接觸與自己心理境況更加接近的新聞報道。
(二)新聞價值要素變化的原因
1、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影響信息傳播模式
技術賦權不僅讓受眾能夠自由地議論新聞事件,還讓他們可以主動選擇與自己心理相近的新聞,從而在與他人的交互中達成價值認同。媒體也一改以往主動輸出信息的模式,從“事件發生—新聞媒體介入—受眾討論—議題結束”的模式轉變成了媒體與受眾交互輸出信息的模式,在不斷迎合新媒體特性的過程中讓新聞價值的要素出現變化——時效性大大提高。
2、社交媒體消解真相
傳播技術的普及讓社交媒體成為了人們的主要新聞來源,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到2017年12月,中國網民的數量已經達到了7.72億之多,網民對微信朋友圈以及微博的使用率分別是85.8%以及37.1%。在這樣的情況下,“后真相”有了滋生的溫床,人們為了獲得與自己意見相近的信息而更加愿意相信微信朋友圈以及微博上所傳播的新聞,將自己困入了信息繭房當中,導致人們在接觸新聞的時候不斷追求新聞價值的心理接近性,甚至對社交媒體當中的意見領袖的言論趨之若鶩。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所發表的言論并不是所謂的真相,而是一種為了調動受眾情緒所生產出來的內容產品,正如《南方周末》對該事件的評價:情感太多,事實已經不夠用了。
3、受眾本位正在凸顯
如今,新聞媒體在市場經濟體制的影響下對受眾的依附程度加深,對于軟新聞的報道逐漸凸顯出了受眾本位的觀念。在新媒體語境中,海量的信息、受眾碎片化的閱讀習慣使得新聞媒體需要重新衡量某個事件是否具有新聞價值。在“后真相”的影響下,受眾正主動接收與自己情緒以及認知相符的新聞,他們希望通過新媒體平臺與新聞媒體進行互動,并獲取更加多元化的信息以滿足自身獲取知識、價值認同的需求。因此,新聞價值要素也做出了改變以收獲受眾的注意力。
在后真相時代,新聞媒體在衡量新聞價值時會受到受眾情緒變化的影響,長此以往,新聞媒體會逐漸失去應有的公信力以及權威性,傳播環境也會隨之出現混亂。應對后真相時代新聞價值要素的變化,需要主流媒體、新聞從業者以及受眾三方共同的努力,讓媒體成為疏導受眾情緒、揭示真相的權威機構,而不是受眾發泄情緒的平臺。
注釋:
[1]房玉婷.“后真相”時代下的輿論引導思考[J].傳播與版權,2017(7):6.
[2]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343.
[3]田秋生.新聞學概論[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105-106.
[4]安景璐.后真相時代對網絡“反轉新聞”的思考[J].新媒體研究,2017(21):1-2.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DB/OL].http://www.cnnic.net. 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3/t20180305_70249. 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