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學春 尚建波

【摘要】縣級電視臺作為最基層、最貼近“三農”的新聞媒體,擔負著向農民宣傳國家的對農政策、傳播和推廣先進農業技術信息、提供最實用的“三農”服務的重任,是農村群眾最親密的媒體和朋友。縣級電視臺應該下大力氣做好對農服務節目的宣傳報道工作,更好地服從和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關鍵詞】電視節目;農業宣傳;服務意識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較大比重。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當前,盡管農業、農民和農村發生了很大變化,但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逐步深入開展,面臨的難題和挑戰仍然還很多,比如,農民種糧效益較低、無一技之長的農民就業難等問題也日益凸顯,農業轉方式調結構難度大、農民增收形勢依然嚴峻。因此,讓農民盡快富裕起來,不僅是各級地方政府的責任,更是我們電視人應盡的義務。而縣級電視臺擔負著向農民宣傳國家的對農政策、傳播和推廣先進農業技術信息、提供最實用的“三農”服務的重任,是和農村群眾最近的媒體、感情最親的朋友。所以,縣級電視臺應該下大力氣做好對農服務節目的宣傳報道工作,更好地服從和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從而為廣大農村群眾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作為最基層的縣級電視臺究竟制作怎樣的對農節目才能更好地服務“三農”?蕭縣廣播電視臺立足實際,在2005年就開辟了一檔針對農民的專題欄目——《金色田園》,欄目每周一檔,時長為15分鐘。根據不同時期的農情和選題,我們適時開設了《專家支招》《農情資訊》《鄉鎮直通車》《美麗家園》《最美農村人》《鄉村達人秀》等8個小專欄。現結合欄目開辦10多年的實踐,談談幾點思考和感悟。
縣級電視臺農業節目的最大優勢在于“基層”,在于能夠更接地氣。縣級電視臺農業節目的編輯記者生活、工作在基層群眾周圍,老百姓的喜怒哀樂、街坊鄰里的好人好事、各地的奇聞趣事,我們都直接了解。蕭縣長期在家從事農業生產的有80萬人,面對這樣一個龐大的受眾群體,農業節目大有題材可選、大有文章可做。
(一)服務百姓生產,做農民的熱心好幫手
《金色田園》的欄目宗旨是:關注農民、服務農民、幫助農民增收致富。欄目開辦之初,就與縣農業委員會、縣林業局、縣科技局、縣畜牧水產局等部門建立了合作與聯辦關系,在第一時間把最新的信息、技術帶到農民朋友身邊。還播送新聞資訊、市場信息,并通過訪談、連線的形式推介三農人物、產品和事件,解答群眾疑問。2010年7月26日,承包大戶縱鋒給我們欄目組打來電話反映,他們種植的150多畝大西瓜一直不好銷售,希望我們欄目能報道一下,看能否打開銷路。我們趕到瓜地后,看到滿地的大西瓜,個個滾瓜溜圓,每個都在20斤以上。仔細了解才知道:原來縱鋒種植的大西瓜雖然很甜,很爽口,但是個頭太大,皮也太厚,體重150斤的成年人踩在上面也踩不爛,是名副其實的“壯漢”西瓜。當天我們以“嫁不出去的壯漢西瓜”為題,報道了西瓜滯銷的新聞,同時也把新聞素材上傳到了安徽電視臺公共頻道,公共頻道的《夜線60分》欄目,也在27號晚上播發了這條新聞。3天后,縱鋒給我們打來電話說:“現在我的大個子西瓜幾乎快成了香餑餑……多虧了你們的幫助!真心謝謝你們《金色田園》欄目組。”
作為產業調整較早較好的皖北重鎮——黃口鎮,13萬農民有7萬群眾種植香菜的傳統,每年香菜的種植面積都在4萬畝左右。2013年,香菜種植面積一下子增加到7萬畝,原來一直在東北三省、內蒙古等地暢銷的香菜,由原來每公斤20元,下降到每公斤3元,香菜銷售突然遭遇了寒冬,農民連成本都收不回來,甚至有的農民直接割菜喂養牲畜,還有的棄置不問,任其瘋長。“7萬畝香菜不香”,我們以這個為題報道了香菜滯銷的新聞,也邀請縣農技專家詳細分析了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收看了節目的群眾,對專家的分析心服口服,表示再也不能盲目跟風隨便種植了,代價太大了。
(二)牽掛百姓生活,當農民的暖心小貼士
除了關注農民生產,農民的日常生活冷暖也是欄目組經常牽掛的內容。2011年春天,白土鎮孤山村村民張治淮收留了一位十八九歲的姑娘,一連5天都不開口說話,實在無法的張治淮給我們打來電話反映了此事,希望幫助女孩找到家人。我們以“沉默的姑娘,你家在哪里”為題,報道了這一事件。第二天,家住河南省永城市條河鄉的姑娘的家人打來電話,說看到我們節目才知道失聯近10天的女兒現在在蕭縣。原來平時就不愛講話的女孩叫王香蓮,去年患上了重度的抑郁癥,離家出走獨自步行70多公里,來到了白土鎮。看到他們激動相擁、放聲痛哭的場面,我們才真正感到:母女團圓的時刻,不僅是他們幸福的時刻,也是我們欄目成功的時刻。
為患有白血病的13歲孩童募捐12萬元,幫助肢體殘疾的女孩坐上了輪椅走進課堂,讓山村的1萬多名群眾喝上自來水……一件件讓老百姓溫暖的新聞,一次次地走上了我們的電視熒屏。老百姓送來的一面面鮮紅的錦旗掛在辦公室里,也一次次充實和感染了欄目組的每一位記者和編輯。
(一)科技培訓,讓農民增收有技術
為進一步提高農民科技水平,每年入春后,《金色田園》欄目組都積極會同縣農業委員會周密安排、扎實開展農業科技培訓工作,充分利用村文化活動室、田間地頭等為陣地,以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為學習培訓內容。通過專家講解、種植能手現場解說等方式,在全縣范圍內開展糧食、蔬菜、水果、食用菌、畜禽水產養殖等產業的科技培訓。10多年來累計舉辦各種類型的培訓班近200場次,受益農民50多萬人次。先后有150多人通過培訓掌握了一技之長,找到了發家致富的金鑰匙,成為種植、養殖方面的行業能手。五花八門的培訓班送給農民朋友的不僅是一道道科技“大餐”,更是充足的“知識食糧”。
(二)答疑釋惑,讓農民明理無憂慮
除了組織農技等部門的有關專家進行科普知識宣傳外,《金色田園》欄目組還邀請了財政、民政、殘聯等部門的相關負責人和業務骨干,組成“政策下鄉”小分隊,隊員們以群眾視角、百姓語言,走村串戶宣講。一場場清新樸實的形勢政策宣講,將糧食補貼、土地確權、低保救助、危房改造等政策法規與傳統的道德文化、文明的生活風尚、歡快的娛樂生活融合在一起,讓農民開闊了視野、拓寬了思路,更提升了士氣、鉚足了干勁,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社會效果。
2015年春天,圣泉鄉79歲的李愛華老人精心飼養的5只土雞相繼有3只每天都產下了一只綠殼的雞蛋,這可嚇壞了不識字的老人家,她電話打到我們欄目組反映了此事。記者聞訊驅車趕到她家采訪,結束后我們并沒有立即播發這條新聞,而是拿走一枚雞蛋,來到縣畜牧局,專家看過雞蛋和我們所拍攝的視頻后笑笑說,這樣的雞蛋是由一種叫做綠殼蛋雞的母雞所產下的。綠殼蛋雞是中國特有禽種,體形較小,產蛋量較高,我國南北方都有養殖。有了專家權威的解釋,我們播發新聞后,老人家壓在心頭多日的困惑終于消除了,她來電高興地說:“我家的雞不是怪物,還是寶貝呢。”
(一)正面激勵,樹起先鋒立標桿
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涌現出了大量的新人新事、新風尚新變化,我們發現后及時采訪報道。劉套鎮是蕭縣有名的書畫藝術之鄉,陳屯村55歲農民孫孝連,在女兒出嫁時不要男方彩禮,而是把諄諄教誨變成楹聯字畫作為嫁妝相贈。這一形式新穎且富有文化氣息,經過欄目報道后,不僅引領了結婚新風尚,稿件還被評為宿州市廣播電視新聞獎一等獎、安徽省廣播電視新聞獎二等獎。多年來,《金色田園》欄目還采訪報道了“孫兒代父敬老”、“繼承先父遺志為烈士義務守墓60年”、“照顧癱瘓妻子20年的大義丈夫”、“妻子捐腎救夫”等大量感人故事。

(二)恰當批評,弘揚正氣促和諧
批評性報道是對社會上不法行為和丑惡現象的揭露和批判,目的是引起廣泛的社會輿論,從而通過政府、法律行為消除社會弊端。多年來,《金色田園》欄目針對農村婚喪嫁娶大操大辦、毀壞農村公共設施、天價彩禮等一系列問題進行曝光,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不正之風的蔓延,也弘揚了社會正氣,促進了社會和諧。
地市級以上的電視臺雖然資金、人才實力較強,但是畢竟離基層的農村較遠,采編農業新聞的成本較高,因此,他們在報道與農業相關的信息時,往往采取與縣級電視臺合作的方式。從另一個層面來看,這種方式也是提高縣級電視臺農業電視節目質量的一個很好的途徑。廣大農民收看農業電視節目時最關注的是兩種選題:一是傳授農業技術和政策法規,達到讓農民掌握農業科技知識、了解國家大政方針的目的。二是街坊鄰里生產生活上的新鮮事,這樣的節目能在第一時間傳遞新鮮資訊,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遇到較好的新聞素材,我們除了第一時間播發出去,還及時向市級和省級電視臺傳遞稿件,以擴大宣傳力度。這樣不僅豐富了上級臺的報道內容,還與他們建立了合作關系,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辦好電視節目的同時,蕭縣廣播電視臺還于2016年初,開通了微信公眾平臺,將每一檔完整版的《金色田園》節目內容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聯動播出,拓寬對農服務平臺和手段,走媒體融合發展之路。微信公眾號開通以來,每檔《金色田園》欄目的點擊率都保持在3萬人次以上,欄目也榮獲2013年度安徽省廣播電視名牌欄目的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