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茹
當前,“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愈來愈成為人們認同的教育思想。為了造就自主發展的人,首先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實現有效教學。教師要讓學生感受到智力勞動的快樂,讓學生獲得更多成功的體驗。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提高學生的地位,教師要尊重學生,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我以一個課堂實例來談談課改對我的課堂的轉變。
某次,數學練習課上,有這樣一道題目:小明的生日的月份數比日子數多1,而且這兩個數的和是11。問他的生日是哪月哪日?當在學生中巡視時,我發現個別孩子會做,但還有很多孩子不知如何下手。班級學生的數學理解能力各不相同,數學思維判斷能力差距比較大,教師要針對學生的能力,采用不同的引導方式,讓學生的思路明朗,這一點十分關鍵與重要。
于是我給這些孩子們講了我的思路:用列方程組的思想,找到這兩個數的關系,再猜一猜哪兩個數符合這兩個關系。孩子們聽得似懂非懂。當時,我想與其我苦口婆心地講,倒不如讓孩子們上講臺講講,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還能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傾聽他人的能力以及自信心等。
一個會做的同學——小耿第一個走上了講臺。他開始講:“我用畫圖的方法做的。”說著畫了兩條線段,“這條長的表示月份數,這條短的表示日子數,多出來的這部分表示1”。然后他用大括號把兩部分括起來,“這兩部分和是11。”他接著說,“11減去1,就是這兩部分,這兩部分相等,那一部分就是5,所以日子數就是5。”他說完時,我相當震驚,他表述得太好了,而且用的是孩子們學過并且能理解的方式。
我大受鼓舞,接著鼓勵孩子們說出自己的想法。很多孩子都舉起了手。這時,小房同學踴躍地上講臺講了起來:“因為兩個數相差1,所以我假設是1和2,但是它們的和是3不是11;那再假設是4和5,但它們的和是9,也不可能;再試試5和6,發現它們的和是11,符合這個題。所以,這兩個數就是5和6。”看到很多孩子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我知道了這種方法對他們來說更易理解。“小房同學用的方法叫枚舉法。”我補充道。
接著詢問是否有不同的方法時,小林又舉起手了。他從容地在黑板上邊畫邊說:“用 ■ 表示日子數,用 ■ 表示月份數,然后就有 ■ - ■ =1,■ + ■ =11。”然后自己在那里解了起來,最后也得出了正確答案。雖然他的方法只有很少一部分學生聽懂了,但是他用的方法卻很先進。
“我還有不同的方法。”小李按捺不住地說。他說:“因為這兩個數的和是11,假設他們是1和10,又不符合他們的差是1,所以不行”。剛到這里他就被同學們打斷了,說和小房同學的方法一樣,都是枚舉法。我說:“我怎么聽著還有點不一樣呢?大家認真聽,待會告訴我。”小李接著說:“再假設是2和9,也不符合;最后一直試到5和6,是符合的,所以是正確答案。”“我知道了。”一個聲音傳了出來,小婁說道,“小房是先按小林的第一個式子找數字,再用第二個式子檢驗;小李是先按小林的第二個式子找數字,再按第一個式子檢驗。”孩子們說得太棒了,他們已經關注到了幾種方法之間的聯系,完全出乎我的預料。
這節課更讓我深刻地認識到:人本身具有內在自我發展的動因,并外在地表現為他不滿足于已有定論,不相信唯一答案,不迷信權威的仲裁,不屈從于任何外在的壓力而放棄自己的主張;表現為對更高水平、更完善發展狀態的企望,以及實現這種企望的“自我籌劃”。教育應該呵護、關懷并張揚人的這種生命沖動意識,使學生能夠在已有的現實規定中奮然而起,大膽地追尋自我,實現自我的充分發展。如果在課堂中能多給學生一些展示自我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敢于發表獨立見解,這樣既能豐富學生的解題策略,又能鍛煉他們的口才和膽量。
通過課堂案例,我認為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分析:第一,要提高學生的課堂地位,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不要只是一味地進行講解,要能夠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與教師能夠平等交流,積極發表自己的想法;第二,要注重實踐應用。數學解題過程中,并不是只有一種思路、一種計算方式方法,學生可以采用多種解題方法,在計算過程中,教師不要局限于一種思路,要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智力,只要是能夠說得出道理,正確計算出結果,均需要給予肯定的答復。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實際的解題能力,不應該僅僅是關注于理論知識點。
新一輪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只有教師將新課程教育教學理念轉化為自己的信念,并用堅強的意志去實現教育教學的目標和任務,才有可能培養出符合新課改要求的富有創新和實踐能力的發展型人才。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