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
一名出色的藝術設計師,需要無拘無束的創造力。
一位優秀的公司創始人,需要堅定不移的執行力。
一個公司的誕生和發展,更離不開出類拔萃的創意與無可比擬的能力。
當創意與創業碰撞,當新意與潛能穿插,當設計師與創始人融合,國際藝術教育機構—維歐藝術聯盟應運而生。
“石頭、剪刀、布” 因留學夢誕生的創業夢
維歐藝術聯盟(下文簡稱“維歐”)的總公司,坐落在北京市朝陽區蘋果社區北區。這里是藝術產業聚集地,附近除了著名的今日美術館外,還匯聚了大大小小的藝術工作室和藝術培訓機構。
走進維歐的辦公區域,藝術氣息撲面而來。大大小小的服裝樣品、五彩繽紛的雕塑作品,被放置在不同類型的教室之內,五花八門的工藝擺件看似凌亂,卻運用不同的構思理念,擺放在工作區的各個角落。
“維歐”深入靈魂的藝術氣質,來源于它的創始人趙鑫。這一點,透過其英文標示“VO”可見一般。
“維歐”二字,來源自英文字母V和O的中文發音,那么V+O是什么意思呢?
趙鑫笑著向《留學》記者解說道:“其實,V和O這兩個字母來源于‘石頭、剪刀、布的手勢形狀,因為這與我自己學習的專業有關。”原來,趙鑫畢業自北京服裝學院,而服裝設計專業,自然離不開手、剪刀和布匹。
與當時很多學生一樣,趙鑫也有著自己的留學夢。意大利、法國、英國都有著濃郁的服裝設計氣氛,趙鑫也希望自己可以出國繼續學習服裝設計專業。2011年是中國第一波出國留學潮興起的時代,但那時的他,卻沒有辦法繼續自己的深造之路。“直至今天,藝術留學的費用依然很昂貴,而那時的我,沒有財力支撐出國所需要的花費。”回憶起當時的情況,趙鑫仍有些感慨。
上帝給你關上一道門,必然會為你打開一扇窗。大學期間就在藝術培訓機構兼職當老師的趙鑫,早早就看到了藝術留學良好的發展前景。也是在2011年,沒怎么深思熟慮的他,拿著3萬元啟動基金,開始了自己在藝術留學這片細分“藍海”的創業歷程。“回想當初,還是覺得挺辛苦的,最開始,我跟我的妻子是從一個小小的兩居室起步,一點點擴大規模。”
由2到300 公司歷程見證行業發展
7年時間,維歐從兩名“員工”起家,發展到如今的300名全職員工,公司也由北京,發展到上海、廣州、深圳、成都、青島、杭州、石家莊、武漢、重慶、烏魯木齊、南京、長沙等13個城市,并即將在倫敦、米蘭、巴黎進行留學后服務。
7年里,趙鑫見證著藝術留學領域的飛速發展,目睹著藝術留學教育行業的風起云涌,也思考著國際藝術教育的未來發展方向。
中國留學市場的飛速發展,可以追溯到2008年奧運會的舉辦,從那一年開始,出國留學的人數迅猛增加。“藝術留學服務,作為垂直的細分領域,在整個留學行業所占比例微不足道。藝術留學學前培訓的市場規模每年約50億—100億元左右。經營的課程和產品也都以專業培訓為主,包括中介、文書、語言培訓為輔的一條龍服務。”趙鑫略微思索后繼續講道,“在維歐藝術聯盟創立前后,其他藝術留學機構,也都紛紛開展并壯大著自己的業務,使勁渾身解數搶占這一新興細分市場。”
與其他藝術留學機構一樣,趙鑫將服務看作自己扎根于行業的基石。教育行業是名副其實的第三產業,服務,是其立足行業的根本,因此,趙鑫堅持“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
“服務類行業早期的發展多數依靠人們的用心,作為陪伴型服務,要有耐心,有信心陪伴學生的成長。”趙鑫向《留學》記者闡述道,創業最初,通宵熬夜指導學生進行作品集的制作是家常便飯,除了專業能力的提升外,側面輔助學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增強,也是他經常要做的事。
“社會對于藝術學生總有一種所謂的偏見,就是學藝術的孩子成績差、叛逆、不好管,這是環境對于學生帶來的普遍壓力,而我要做的,就是解開學生身上的桎捁,讓他們散發光芒。”
差異化與規模化的平衡 立足于西方藝術教育的個性化邏輯
特立獨行,是藝術的一種外顯方式,打造學生的個性化,讓學生被世界知名藝術院校錄取,是藝術留學機構努力的方向。以高錄取率聞名業內的維歐之所以沒有被行業的競爭之風吹垮,依靠的不僅僅是優質的服務。
商業發展的一個通用模式,就是由個性化小規模工坊,成長為標準化流水線公司。這是企業發展的常規形式,而作為要求個性與獨立的藝術留學機構,如何找準個性與規模的平衡點,是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作為維歐藝術聯盟的掌舵人,趙鑫無疑也在思索這個權重比例。
“與托福、雅思等語培機構不同,藝術設計或者藝術教育行業從來都不會有特別標準化的東西出現,藝術之所以特殊,就是因為與眾不同。”作為專業藝術人才出身的趙鑫向《留學》記者解釋道,“我們這個行業,很基礎的理論還可以標準化,但更多的方面是不能統一度量的,尤其是西方藝術人才培養的邏輯,要求個性化發展。特色化、差異化才是未來在行業立足的根本,因此,保證個性化,是維歐進行教學的根本。”
除了一對一教學,為保證個性化發展,趙鑫并沒有嚴格控制學生服務的周期,而是基本秉著自然進行的狀態。
藝術留學,一般要準備3—4個主題的作品集,但主題的創作要循序漸進。不同學生的悟性不同,在學習過程中尋找靈感的時間節奏也不一樣。“有的學生前期一直在做靈感發散,然后把所有作品的結果都壓到了最后。如果所有學生都把作品壓到后期,其實對于機構來說壓力非常大。”
趙鑫向《留學》記者解釋,機構需要在規定時間將作品集提交到國外藝術院校的網站,如果在作品集的制作過程中,學生經常進行修改和新創意的制作,那么保證服務完成的壓力是很大的。
作為一家機構的創始人,趙鑫也曾在拿捏度量上左右為難,一方面希望學生能夠更加完美的完成作品集,一方面又擔心后期壓力過大,同時還要兼顧成果與利益的平衡。
權衡取舍后,在趙鑫帶領下的維歐,始終堅持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仍舊以保證作品水準為優先,不進行流水線一刀切的模式,而是盡可能保證作品的前提下把控節奏。為此,趙鑫在教師培訓上花費了大量精力。“我們不希望所有學生都太拖沓、太延誤。但同時也要掌控整個教學節奏,這就需要做很好的教師培訓,讓教師擁有充足的經驗,才能保證規模。”
競爭下的培訓過度 不應成為藝術留學機構的常態
經歷過中國藝考的趙鑫,對當年的學習記憶猶新。“16筆畫出一個蘋果”,是當時課堂的教學方式,數不勝數的作品臨摹,一天一張的素描速寫,充斥著他當年的學習生涯。“經過這樣培訓的學生,十分適合應試,但是這種學習方式,損傷的無疑是學生的創造力。”由于競爭的激烈性,藝考前的培訓班廣告鋪天蓋地,考上美院為目標的口號和標語到處都是,培訓過度,是國內大教育環境下藝術教育所存在的一個問題。
隨著藝術留學的競爭加劇,趙鑫發現,國際藝術教育也開始出現過度培訓的傾 向。
“我們現在在培訓過程當中發現,有很多高中畢業的孩子,都已經做到了國內本科畢業生的水平,這種現象在5年或10年前是不存在的,在零幾年,出國學藝術只要交幾張畫,家里能交出學費就可以選學校了,但現在不一樣,水漲船高,層層篩選,所有的學生都必須經過機構的培訓,完成很大的工作量,創作更多的作品。”
對于這一過激的現象,趙鑫非常憂慮。他告訴《留學》記者,藝術學習,是需要天賦和才華的,有天賦的學生,并不需要過多的訓練,但是現在,名校的光環籠罩在所有學生和家長的頭上,天賦較弱的學生只能依靠練習,才可以勤能補拙。“國外知名院校的要求很高,藝術天賦不占優勢的學生,不通過練習是沒有辦法達到學校要求的,而這,隨之帶來了過大的工作量。除此之外,疲憊之下產生的心理壓力也如影隨形,老師在教學的同時,還需考慮學生的心理感受,盡力開導。”
趙鑫認為,藝術學習應該是順勢而為的,學生本不應該在這個階段承受太大量的教育,因此他反對過度培訓,反對過度標準化的教育思路。
“十”字形縱橫發展 打造對接企業服務的設計工作室
藝術留學領域的行業共識,是橫向發展作品集的培訓能力,盡可能多地擴大專業種類與申請國家。維歐成立至今,公司服務涵蓋服裝設計、珠寶設計、平面設計、工業設計、建筑設計、純藝術、電影等所有藝術專業留學,并延伸到培訓后的一站式留學服務、設計師扶持和職業對接服務。
除了拓寬主營教育服務線條的專業品類,延長服務周期,維歐的另一條線并沒有采取年齡段的系列開發模式,而是采用產業鏈條服務的方式,延長上游,使產業與人才相結合。“教育培訓行業的商業模式比較簡單,將學生與老師合適的匹配到一起,就可以產生價值。創業里面最大的難題在于如何找到并留下好的人才。除此之外,找到好的人才還要平衡以前老的人才,這個過程是任何一個創始人都會面臨的難題。”趙鑫告訴《留學》記者,維歐不希望讓最好的人才流失,因此自然而然的延續發展下一階段平臺,即設計師孵化、職業獵頭服務,為教師接洽設計項目,推薦更好的企業與就業機會。
為了直面企業,目前“維歐”已經與眾多時尚名企,例如Inditex(與Inditex旗下ZARA等八大品牌達成獨家合作)、歷峰集團、KAPPA、紅坊集團、ICY品牌、瑪絲菲爾等達成戰略合作,讓學員與企業充分鏈接,讓設計師保持設計實力的同時兼具談判、溝通能力,建立品牌孵化幫助優秀學員對接供應鏈、市場、商務和營銷資源,做到出入企業游刃有余。
趙鑫認為,未來的設計領域發展,必然繞不開設計師工作室的模式,雖然規模較小,但因為足夠的創意與自主,工作室會給行業帶來無與倫比的新鮮血液。而對接產業的職業培訓是形成行業壁壘的良好方式。“教育一定要向上跟產業接軌,跟產業內一些優質的大公司和企業形成一個很好的戰略合作關系,才能夠培養出產業能用到的人才,形成壁壘。”
“聯盟”共贏 發揮最大優勢抱團取暖
與強有力的資本競爭不同,趙鑫立足行業發展的訣竅,在于商業模式的創新。為此,他采取了看似簡單但蘊含巨大能量的“聯盟”模式,以合伙人抱團取暖的方法,充分發揮不同的人才優勢,集中不同細分領域的資源,應對來自行業各個層面的沖擊。
“有時候你會發現,資金實力較強的公司,商業模式十分簡單,但教育公司的根本發展,是要靠人才來完成的。”趙鑫向《留學》記者解釋道,在特定環境下開發新的市場,選擇合伙人十分重要,按照好的合作分成比例,把優質人才按照項目合作模式聚集起來,會產生巨大的能量。
為此,趙鑫想到了一個具有長遠效益的方式,共享品牌價值。
具有異地管理能力或者多行業儲備知識的人才少之又少,而依靠薪資聘請的人才,有時并不長久,只有找到一個能夠把一件事情當作自己的事業,愿意花費一定資金,投入相對時間的人,才是良性的發展模式,才能抵抗風險。“我這兩年特別推崇共享經濟里面的另一個發展方向,就是共享品牌的價值。消費者未來有可能既是消費者又是投資人,團隊可能既是員工又是投 資人。”
趙鑫表示,近些年,維歐藝術聯盟不斷擴大,是因為所有的聯盟合伙人都有一個信心。“藝術聯盟的一個終極想法,就是如何讓學生和家長擁有維歐教育品牌的長期價值,形成一個自循環。”
采訪摘錄
Q=《留學》雜志記者 A=趙鑫
Q:您對計劃出國學習藝術的學生,有什么建議?
A:不能僅把留學看做升學的一個環節,更需要從思路和思維上長遠看待所學的專業。學生可以多和有過留學經歷的人聊一聊,看看他們的求學經驗和他們回國后的發展。在信息發達的今天,學生應該更早的去認識這個行業,認識所學專業的后期發展是不是自己喜歡的。除此之外,一定要培養合作意識。因為很多回國的設計師和藝術家性格都比較鮮明,缺乏合作意識。個性鮮明是做設計的優勢,但是對于未來的職業發展會有影響。
Q:您選擇合伙人的標準是什么?
A:我的合伙人分三類,執行合伙人、資源合伙人和財務合伙人。我對執行合伙人的選擇較高,維歐各地合伙人也都是獨立品牌創始人或知名品牌企業出身。在執行合伙人的選擇上,我會需要跟我年齡相仿,有一定的社會閱歷和背景的人才。剛畢業進行創業的人不屬于我的選擇范圍,因為不管是從人生閱歷、專業能力背景,還是心理承受能力,可能都需要一段時間的培養與發展。我是希望有較強專業背景,剛好也是自己的職業生涯到了一定瓶頸,想去在另外一個行業和產業里面去發展自己,也愿意投入一定資金,投入長線時間的人。
Q:您與您的妻子作為 “夫妻檔”創業,如何處理生活與工作的關系?
A:除了都是工作狂以外,我們兩人的分工還是比較明確。我比較偏戰略規劃和一些大的模式創新。她在發展的過程當中也比較信任我的想法,所以偏重執行。我倆在生活和工作當中,其實有點分不開的,感覺工作跟生活都融到一起,回家不談工作,我倆還真做不到,而且我現在也比較推崇夫妻檔創業。
Q:您希望的藝術教育是什么狀態的?
A:中國的藝術教育應該學習西方考試測評的豐富性,增加多種形式和內容的考試。比如目前,國內藝考只進行簡單的三或四門門課程,未來可以發展到幾十門課程,而由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自選三或四門課程,每一門都會進行創意檢測,那這種自由組合的形式就會非常豐富。除此之外,可以一年多次進行考試,來解決教育對藝術人才的篩選。如果未來國內的教育更加的市場化、商業化,產生更多的教育公司、組織,可以也從社會層面不斷開發考試的標準和考題,達到多方位的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