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蘭州地處西北核心位置“州控河以為險,隔閡羌戎,自漢以來,河西雄郡,全城為最。豈非以介戎夏之間,居噤喉之地,河西隴右,安危之機,常以金城為消息哉?[1]”一個重要的城鎮,不但承接著周邊經濟、政治的需要;同時它還有著信息的接收與傳播的作用。民國時的蘭州是西北一地重要城市,這一時期報刊里的信息是蘭州對外展示 自己和外界了解自己的重要途徑;加上蘭州作為抗戰時期的中國大后方重要的城市之一,也承接了很大一部分國內新聞媒體事業的轉移;這就使得外界對于蘭州的了解更加的真實自在。
圖1是一組數據,在這組數據中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全國的報紙(1912—1948)在1936年后出現“蘭州”這一關鍵詞出現的頻率相較于1932年前有了明顯的上漲。

圖1 全國報紙在(1912—1948)年出現關于“蘭州”的次數統計表
(數據來源:全國報刊索引數據庫)
蘭州作為抗戰時期重要的大后方之一,“蘭州”在1945年時有將近370多次在大小報刊中被提到。同時這里面的內容也不再是在早先報紙中常出現的“一律是中央通訊社的廣播,本省市消息的刊登,也多是千篇一律的等因此舉文章”[2],而是更多了對蘭州的經濟,歷史文化,各種事業的調查和了解,以及一些戰地特約通訊。如:《金融周報》(卷:第3卷第18期)1937年刊登的題為:《外埠金融:(一)金融概況:蘭州:羊毛最近價格每百斤七十元……》的文章。1940年《健康家庭》(卷:第2卷第8期)刊登劉蔭生的:《蘭州一瞥:(一)“水車”蘭州農用水車,構造別致,頗多美觀:[照片] 》和一些戰地通訊,1940年《中國的空軍》(卷:第29/30期)刊登崔秉均的:《蘭州上空血戰三日記》以及《良友》(第156期)曾在1940年刊登張沅恒的《憶蘭州(附照片)》等種類豐富,內容逐漸完善。
同時宗琳也在《蘭州報業諸問題的商榷》中提到了這一改觀但也有一定的問題“自去年下半年起(1938年)各報紙雖逐漸有了新的改進,如版位的固定,編排的醒目,本省市有各種事業的調查,戰地特約通訊的添辟,以及短篇系統分析文字的刊載,但終因人力和物力的限制,尚未能臻盡善盡美的境地。[3]”缺乏人力物力的問題是當時諸多報刊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對蘭州這一問題的解決也有報刊曾經提及1939年《末世牧聲》(卷:第19卷 第20/21期)中題名為《教會新聞:書報部消息:中華總會準西北聯合會之請求,通過調川東富有經驗的書報部部長張振國弟兄,前往蘭州,任西北聯會書報部部長……》,就有調任它地優秀人才來蘭,幫助解決報業發展中出現的以及可能出現的問題。
在抗戰期間蘭州的金融發展也是諸多報紙期刊爭相關注和報道的問題,后方經濟的穩定與否直接影響著戰局的變化。1939年《通告港字第二百二十八號(廿八年七月十七日)奉董事長、總經理:示茲在蘭州設立直隸支行簡稱隴行派總處專員王彝嶟前往籌備并計劃西北方面添設機關事宜特此通告》(刊名:交通銀行月刊卷:8月)《總務:訓令各縣政府、寧夏市商會、省會警察局奉第八戰區司令長官訓令檢發蘭州分廠新鑄一分銅輔幣式樣通飭遵照等因合亟檢發式樣曁布吿令仰遵照幷飭屬遵照由(二十七年十二月十九日)》(作者:馬鴻逵 趙文府刊名:寧夏財政年刊年:1939卷:民國廿七年度)1940年《中央銀行各分行處金融市況報告:蘭州(三月份):金融大勢:本月份因綏西大捷……》(刊名:經濟匯報卷:第1卷第13期)1941年《憶蘭州(下):從山水人物談到經濟建設》(作者:許元方刊名:國貨與實業卷:第1卷第7期)1941年《甘肅蘭州五年來之物價(附表)》(作者:熊德元刊名:財政評論卷:第6卷第2期)1944年《各地動態:蘭州:甘肅四周糧價,原均較蘭州為高……》(作者:云亭刊名:經濟新聞卷:第3卷第5期)從這些文章中不難看當時蘭州的經濟受到各方的,密切關注。抗戰時期蘭州工業發展迅速。“蘭州企業數量的迅速增加,工業門類范圍也日益擴展:1938年初到1943年短短6年內,在蘭州落戶的企業由27家發展到236家。[4]”在這一時期的蘭州各方面都在良好的發展。在這一時期內政府也在不斷努力的穩定后方的經濟,為打贏戰爭做著積極有效的努力,這些我們都可以在這一時期報刊中得到相應的了解。
國際援助在中越公路,滇緬公路相繼出現問題時,途徑蘭州的西北內陸的交通線便顯得十分重要,這一點在各大報刊的報道中的 表現是最為明顯的。《西北的心臟——蘭州:中蘇公路為中國抗戰期間之西北大動脈,蘇聯接濟中國之大量軍火均由此路源源運華:[照片]》(作者:張元恒 刊名:良友年:1940卷:第156期)《經濟大事記(五月一日至卅一日):交通與運輸:一日,交通部西北公路運輸管理局開辦廣元蘭州間……》(刊名:廣西銀行月報年:1941卷:第2卷第1期)《驛運情報:陜甘驛運干線西路(猩猩峽蘭州段)貨運自四月十六日起撥歸甘肅省驛運颼接辦、——驛邐總管理處據陜甘驛運干線報告》(刊名:驛運月刊年:1941卷:第2卷第1期)《軍政部甘肅省政府合辦蘭州制呢廠:四、業務情形:該廠以前專織軍毯供軍用……》(刊名:工商調查通訊卷:第296期)在這一時期蘭州承擔了大量的物資運輸和制造的任務以支援前線的戰事。途徑蘭州的西北國際交通線是“中國境內延伸距離最長,運行時間最長,也是最安全的國際交通線,成為關系到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生命線。[5]”因為這樣的一點優勢使得各類援助通過此路源源不斷的輸入國內。同時由于優越的軍事戰略地位“中國空軍在蘭州設立了中國空軍第四路司令部(即蘭州空軍司令部)和空軍第七總部(即蘭州機場總站),分別負責統戰甘肅地區的防務和空軍地面的補給。同時,蘇聯派來中國幫助中國空軍訓練的技術人員和地勤人員及飛機駐在蘭州”這一點在諸多報刊資料中也是略有提到的。
在當時蘭州還承擔著一部分工業產品制造和生產的任務:《西北的心臟——蘭州:甘省民眾購運大宗羊毛,準備織造軍毯十萬條,呈獻政府:[照片]》(作者:張元恒 刊名:良友 年:1940卷:第156期),《鐵騎遍布英帝國:加澳大量制造坦克車:米特蘭州給養工廠試驗場上,坦克車試作爬行進前:[照片]》(作者:展云 刊名:中華(上海)年:1940卷:第92期 頁:13)諸多優秀的工程師也逐漸匯聚蘭州,《中國工程師學會第十一屆年會特輯:一、蘭州盛會……》(刊名:資源委員會公報 年:1942卷:第3卷第2期 頁:86-91)。蘭州作為西北重要的城市,在社會各界的不斷的努力下在源源不斷的向戰場提供著重要的補給。
同時,蘭州也在不斷受到敵人打擊和空襲;以試圖阻斷這條重要的西北交通線。從抗戰初期國共兩黨就分別在蘭州設立了國民黨第八戰區司令長官司令部和第“十八集團軍辦事處”簡稱“八辦”。自古以來西北要防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敵人同樣也是看中了這一點,頻繁的轟炸在蘭州這座城市里不斷的上演。“一九三七到一九四四年間,每天‘跑防空’的緊張情緒,至今記憶猶新,更加使人永遠不能平靜下來的是當時目睹蘭州市區遭到大轟炸的慘痛景象。[6]”
《蘭州空戰:日機向蘭州住宅區投彈,救護隊迅卽趕來搶救:[照片]》(刊名:中華(上海)年:1940卷:第86期 頁:7),《蘭州空戰:蘭州被炸后,軍民一致出動,分頭搶救受傷同胞:[照片]》(刊名:中華(上海)年:1940卷:第86期 頁:8),《蘭州續遭轟炸,黨軍政機關全被炸毀》(刊名:立言畫刊年:1940卷:第67期 頁:33)在這樣的連番打擊下并沒有人選擇放棄,而是滿懷希望的祈禱勝利和不斷地反擊。《國內新聞匯報(四月):蘭州回敎徒祈禱勝利》(刊名:綠旗年:1940卷:第1卷 第7-10期 頁:12),《中國轟炸機隊東海大隊的戰績:空襲蘭州之日本飛行員,遭受華方迎擊,機毀人亡,僅余一具焦黑的尸體供人憑吊:[照片]》(作者:馮竹清刊名:中華(上海)年:1940卷:第86期 頁:20)。
在抗戰中不止是前線在奮勇直前,后方的付出也是難以計數的。對于新聞報刊事業而言“消極的是報道一件事實的真相,積極的則更須指導社會輿論[7]”文中所截取的報道只是關于蘭州在抗戰貢獻中的一小部分,還有更多的付出未被列入文中。蘭州作為當時西北文化、經濟、政治的核心,當時的它我們展現的更多的是一種不屈不撓,頑強堅持的精神。
或許有這樣兩篇報道可以更加直白的看出蘭州在抗戰中發揮的巨大作用:《戰后應建都蘭州:敬就教于錢賓四、王蕓生、張君俊三先生(附表)》(作者:朱文長 刊名:東方雜志 年:1943 卷:第39卷第16期 頁:45-54),《如何建設新蘭州理想中未來陸都》(刊名:工程:中國工程學會會刊年:1943卷:第16卷第2期 頁:1-2)無論這兩篇報道的作者是否是懷著個人情感寫下的,我們都應該正視蘭州在抗戰勝利的道路上發揮了不可置疑的重要作用。
新聞永遠是以報道最真實的一面為己任,抗戰時期各地報刊里的蘭州,則是更為真實的當時生活記錄。在經歷戰火洗禮后,整個世界都會如同蘭州一般,重新回到“大大小小的客棧中,常常會飛出高亢悠揚的‘花兒’;街頭維吾爾族的民歌讓人流連忘返;土生土長的蘭州小曲舒緩綿長,隨處可聞;茶園戲樓中上演的秦腔聲震屋瓦,是那么的痛快淋漓……這兒所有的西部民歌各具特色的曲調共同鳴奏,爭奇斗艷。[8]”
參考文獻:
[1](清)顧祖禹.讀史方域紀要·卷六十《陜西九》[M].北京:中華書局,2005:2871.
[2][3][7]宗琳.蘭州報業諸問題的商榷[J].新西北月刊,1939(2).
[4]孫曉東.民國時期蘭州城市空間變遷與社會發展研究[D].西寧:青海師范大學,2013.
[5]徐萬民.戰爭生命線——國際交通與八年抗戰[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90.
[6]唐國華.對抗戰時期日機對蘭州等地的沉痛回憶[A].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蘭州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蘭州文史資料選輯·第一輯[M].蘭州:甘肅新聞出版局,1983:185.
[8]張津梁.蘭州歷史文化·表演藝術[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