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師德,是一個專業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品德。中小學語文教師首先要有愛心,喜愛自己從事的教育事業,愛自己的學生。只有喜愛自己從事的事業,才會有工作的熱情,才會為自己的事業無悔奉獻。作為最能觸及人的靈魂的學科,語文對于建構人們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生境界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喜愛自己教的學科,才有興趣去不斷的創新教學方法,與時俱進,提升教學水平。在教學過程中,會經常和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讓學生真正喜歡上語文這門課程。在與學生互動過程中,要走進學生的內心,在師生之間搭建一座情感的橋梁,做學生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不能接近的老師。贏得學生的信任,才會和學生產生心理上的共鳴,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才愿意認真聽課,教學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另外,教師自身的道德修養也是師德的一種表現。中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教材中的一些精美文章向學生講授,通過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學生的審美品位,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凈化學生的靈魂。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為人師表,因為,教師是學生的榜樣,只有以身作則,才能樹立自己的威信,才會讓學生信服。論語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中小學語文教師要有良好的道德修養,針對這個階段孩子的心理特點,為中小學生傳遞正能量,樹立榜樣。
一個國家、民族的發展離不開創新,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不斷發展。中小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只有具備創新意識才能成為創新型人才,作為語文教師,要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創新意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利用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教學相結合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潛力。語文學科除了基本的語法,語句知識外,很多題是沒有固定的標準答案的,所以在批改作業時,要針對不同的答案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小學生由于生理特點決定,對枯燥的理論知識很難接受,所以要采取形象的教學法,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改變單一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此外,教師還有要一定的科研能力。在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以外,要不斷探索新的知識。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要及時解決,科研是教學的深化,教學是科研的基礎。通過科研成果檢驗教學的質量,通過教學,積累經驗來增加科研成果。會教學,能科研才是一個真正稱職的語文老師。
中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塑造學生的人文精神。教會學生“怎樣做人”是語文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從這個角度來看,傳授學生語文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終究是為了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教師必須要有健全是人格。中小學語文教師要站在責任感與使命感的高度,引導自己的學生,達到 “真、善、美”的境界。因此,中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要“傳道受業解惑”,更要立人、導學、臻善。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是作為教師的基本要求,這個要求涵蓋了社會上需要的優良品格、思想,在教學過程中要以職業規范和職業道德為準則,恪守教師的基本要求,傳遞給學生正能量。語文作為中小學階段的基礎學科,對于傳承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有重要的作用。中小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尚未形成,需要教師的引導,因此,語文教師的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表率作用。此外,中小學語文教師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肩負起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使命。教學過程中,良好的的心理素質,可以幫助教師通過自己的行為和語言去感染學生,去創造和諧的教學氛圍,更容易讓學生積極的去學習。
中小學語文教師也應該具備高雅的審美情趣,這樣才能引領學生去發現美,創造美。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審美情趣,會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語文教材的內容很多課外的意境比較美,審美情趣可以幫助學生讀懂課外的意境美,讀出畫面感。
新的教育理念下,中小學語文教師要與時俱進,轉變教學模式。教學模式的轉變取決于教師的語文素養,語文教師的素質不是短時間就可以培養出來的,走上工作崗位后一邊教學,一邊學習,補充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會比較被動。因此,中小學語文教師在走上崗位之前的職前教育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1]李正強.淺談當代中小學語文教師應具備的素質[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07).
[2]丁曉軍.新時期中小學語文教師應具備的素質[J].新課程學習,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