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夢”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和全體國民的共同追求與理想,人們朝著這個夢想前進,帶著希望與夢想去奮斗、努力,然而,對于“中國夢”這個概念,真正理解的人只占了少部分,其中就包括了當代的學生們,他們對“中國夢”的了解也并不深刻。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讓他們通過認知、了解“中國夢”這個概念,然后使他們可以以此為動力,把“中國夢”融入進自己的生活當中,讓他們為了這個夢想去努力。
當今社會的學生,他們在思想上表現出了矛盾性,一方面她們認為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思想品德課等具有愛國精神和政治思想的內容太過于枯燥,難以完全的理解清楚,大多數學生對這些內容的學習,都只是為了考試成績和完成作業,而采用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另一方面,他們也十分關心國家大事和時事政治,從內心深處表現出愛國情感,并且在面對國家的一些問題上,有著堅定的社會責任感和憂患意識。比如說,當今社會上的許多大學生在入黨問題上一般都表現得很積極,在學校期間,他們上交入黨申請和思想匯報材料。我們針對大學生的入黨動機問題,對任意年級的學生抽取了100人,進行了隨機的調查,根據調查,學生們的入黨動機如表1所示。

表1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我們可以看到,在入黨的問題上,同學們所持的態度是多樣化的,其中48.0%的學生入黨目標明確,他們入黨是為了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49.0%的學生入黨是為了自己以后的工作和事業著想;其中只有3%的同學對于入黨問題抱著事不關己的態度。這些數據都向人們反映了當代學生思想上所暴露的問題。
學生們受家庭的影響、社會的因素以及學校的系統教育等原因,在思想上對于道德問題有了一定的標準,但是由于自身的不定性的特點,學生還存在著思想道德與人身行為不統一的特點。我們針對這個情況,同樣的對任意年級的學生抽取了一百人,進行隨機的抽樣調查,調查結果如圖所示:

選項內容回答人數比例正確的價值觀3535%良好的信念3535%勤奮的品質2525%其他55%
根據調查結果的統計顯示,大部分學生有良好的認知,他們認為社會道德高于一切,也有一部分學生認為人的價值體現在高尚的人格上。
隨著時代的變化以及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在這個大環境的熏陶下,價值取向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開始追求功利的生活。這種功利的生活,不同程度的腐蝕著各個年齡階段的學生,讓他們不再自愿的好好學習,也不再愿意遵守父母甚至社會所規定的條條框框的規則。學生的價值觀逐漸的發生了轉變。綜上所述,學生這種追求功利的心理,都嚴重地影響了學生植入“中國夢”以及建設祖國的美好愿望。
要想培養學生們好的學習效果,就要引導學生主動地學習。針對“中國夢”的概念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而在校園里的各個階級的學生們卻不知道什么是“中國夢”的現象,我們的學校要培養學生關于“中國夢”的認知,通過學習與教育讓學生們了解以前中國戰亂紛飛、受壓迫、民不聊生的歷史,讓他們知道只有國家的強大,中華兒女的幸福才觸手可及;只有國家的富裕,才可以讓人們過上家泰民安的生活。所以,“中國夢”不僅僅是意會為中國的夢想,它更是強國之夢、民族之夢,實現這樣的夢想,必須為之奮斗,把“中國夢”深深地植入到自己的思想里,并且付諸于實際的行動。
作為教師,就是要踐行“教好書、育好人”的準則。對于學生們在成長道路上的點撥與指引是必不可少的,教師作為道德行為的師范者,要遵守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要求,堅持以身作則,強化教師隊伍的建設。教師在提高自身素質后,以高尚的情操面向全體學生,鍛煉他們的能力、培養他們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在課堂以及生活等多方面,教師要起到表率作用,并且應該秉著友愛、互相尊重的態度,和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促進學生在心中關于“中國夢”的植入。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網絡的推廣,一方面污染了學生們的思想品德,使學生們在網上學習了不好的風氣并且養成不良的習慣。另一方面,利用網絡上的關于思想和知識的信息的宣傳作用,讓學生了解“中國夢”的內容,使她們愿意自愿的去學習。綜上所述,我們應該正確的利用網絡資源,對于好的方面,積極發揚,比如利用網絡,讓同學們觀看有關黨的十九大內容的視頻,讓同學們了解當今中國的基本國情以及與“中
國夢”相關的內容,使同學們離實現“中國夢”更進一步:對于不好的方面,我們應該教育學生們,面對污染學生思想的內容,學生們要抱著堅定得態度,對這些垃圾信息嗤之以鼻。
一場感人肺腑、振奮人心的講座可以使學生們心情澎湃,通過講座,向同學們演講關于“中國夢”的理念以及演講者自身對實現“中國夢”是如何努力和執著奮斗的。使學生們感染在愛國氣息濃烈的氛圍中,在這期間將“中國夢”植入到學生們的心中,是愛國主義在他們的心中滋長。
“中國夢”是在校學生的夢想,甚至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夢想。也是千千萬萬個中華兒女的共同奮斗目標,如果想要實現中國夢,就要把整個中國的力量凝聚起來,就要使中國的各個民族都團結一心。作為當代的學生,應該持有積極的態度投入到“中國夢”的建設中來。在學生心中植入“中國夢”,才能使中國的未來更加的有希望,才能使中國的夢想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孫紅.淺析“中國夢”在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意義[J].科學中國人,2017(15):182.
[2]朱冬香,蔡瑞龍.揚帆起航中國夢 銳意創新育英才——記2013-2014年度北京高校“十佳輔導員”王陶冶[J].北京教育(德育),2015(02):76~77.
[3]張金耀,于鵬,胡艷華,孫會芳.中國夢:新時期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徑[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4(02):3~4.
[4]吳貴琴.應將“中國夢”融入歷史教學主題中[J].貴州教育,2014(19):43~44.
[5]呂繼東.紅領巾助力中國夢[J].河北教育(德育版),2015(Z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