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東
城市群協同發展涉及規劃協同、產業協同、基礎設施協同、公共服務協同等多個領域協同發展。產業協同發展實現顯著突破是中原城市群協同發展的重要內容。產業協同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區域內存在國內外市場有競爭優勢的主導產業,并有持續升級的動力保證區域競爭力,二是區域內不同城市產業通過合作與分工聯動發展,實現資源的集約利用與效益的最大化。通過核心經濟區自身建設及其對內輻射功能和區域產業創新機制,實現產業優勢和升級的培育;由不同城市的產業內分工和配套協同實現產業聯動發展。當前,中原城市群產業協同發展的重點是培育市場產業協同的內生動力,通過市場為主導實現經濟發展空間布局的調整,增強區域承載力。
(一)城市間形成產業集聚帶和分工錯位形態
中原城市群在裝備制造、食品加工、電子信息方面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產業集群以采礦業和冶金建材加工業、機電產品制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化工醫藥制造業、紡織服裝加工業等傳統產業為主。2015年河南省年產值超過百億元的產業集群達133個。裝備制造和食品工業是萬億產業集群,是中原城市群的引領產業。形成沿隴海發展主軸、沿京廣發展主軸、濟南-鄭州-重慶軸帶、太原-鄭州-合肥軸帶的產業集聚帶,城市群內各主要城市均有主導優勢產業,產業集聚帶把不同城市的相關企業集聚起來,以此促進產業協同。
(二)中心城市經濟集聚和輻射能力增強
推進鄭州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是中原城市群的發展重點。近年來鄭州發展迅速,2016年全市總人口972.4萬,GDP為7994.2億元,擁有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個,國家級創新型試點企業4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8個。向城市群其他城市經濟輻射能力逐步增強,例如,新鄉承接的產業轉移項目中約1/4來自鄭州。中原城市群內有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試驗區、河南自貿試驗區等戰略平臺(簡稱“三區”),“三區”對中原城市群的經濟引領作用不斷增強。
(三)初步搭建城際產業協同機制
2016年,《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為中原城市群的發展制定了頂層發展框架。城際協同機制有中原城市群協調發展領導小組、9市政協主席聯席會議制度、9市市長論壇、中原經濟區市長聯席會議制度、共同推進中原城市群建設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鄭汴“五同城一共享”已基本實現,開港經濟帶、鄭汴產學研結合示范帶、沿黃生態帶納入省“十三五”規劃,“四帶三區”產業布局初步展開,鄭汴港“金三角”共識初步形成,開封國家產城融合示范區成功申建,開封被納入鄭州跨境電子商務拓展城市,為中原城市群其他城市融城發展提供了示范。
(一)產業協同的內生動力不足
核心城市是構建城市群產業完整梯度結構的起點,核心城市的功能發揮不到位,直接影響城市群內產業協同的良性閉環形成。首先,鄭州是中原城市群的區域政治、文化、科技、教育、體育、衛生、交通等中心,雖然區域內資源配置能力很強,但無論是經濟總量在全國所處地位,還是衡量總部經濟水平的第三產業在三產中的占比,都表明鄭州的區域經濟引領力不夠。其次,洛陽在“十二五”以來,除2012年的經濟總量在全省占比達到10.07%外,其余年份都不足10%,產能過剩且產業占比較大,與豫西北各城經濟聯動不足,使得洛陽的副中心經濟引領力不足。中心城市的經濟引領力不足,其對經濟的影響是以集聚資源為主,輻射力薄弱,這直接影響中原城市群內形成由市場驅動的產業轉移。同時,造成與國內其他城市群的產業極差,影響產業對接。如北京汽車制造商需繞過中原城市群,去長三角采購零件。
(二)創新能力不足是主要短板
產業空間轉移和城際產業極差相互契合是實現產業協同發展的重要內容。產業的空間轉移需有進有出,否則就沒有產業轉移的動力,這需要產業轉移地區具備足夠的創新能力和經濟發展的契合度,以實現產業升級和產業承接。創新包括引進或者承接國內外發達地區的產業技術和自主創新。中原城市群在這兩方面都存在短板。高端人才短缺,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相對滯后,中心城市鄭州的國際化程度低,導致中原城市群科技引進力度不足。自主創新方面,河南省有高新技術企業1353家,湖北、安徽、湖南三省分別有3300家、3157家、2168家。2016年,R&D;經費490億元,而湖北是620億元,四川是561.4億元。可見,河南省自主創新基礎設施和能力相較于中部地區其他省還較為落后。
(三)企業轉移和生產要素流動存在障礙
鄭州對生產要素的虹吸效應依然明顯,并未形成中原城市群城際之間出于比較優勢的生產要素多元化、雙向流動狀態。如“十二五”期間,河南省內60%的流動人口流入鄭州。企業轉移和生產要素的流動以開放的市場條件為前提,而目前中原城市群的城際行政壁壘沒有完全打破,城市群統一的金融、技術、產權和勞動力市場一體化尚在規劃中。中原城市群地區生產要素的集聚主要是靠行政手段實現,利用市場因素(如資本市場上資金流動)實現生產要素城際流動的渠道不暢。
(四)各城市間產業互補性不強
城際產業協同要有系統秩序,各城市功能有差異性互補,城際產業有優勢性分工,經濟發展層級相互鏈接、構成完整梯度結構,才能實現規模經濟和集聚效應。這包括兩個方面內容:一是城市群內能共同培育未來產業。經濟區域主導產業要隨國家和區域戰略以及國內外市場需求等因素升級換代。中原城市群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還在培育中。二是支柱產業的深層次分工。城際之間能夠充分利用比較優勢,深入進行產業內細分,做大做強支柱產業。河南省9個省轄市中有7個以裝備制造、4個以食品加工為主導產業。這是市場相對分割狀態下選擇的結果,必然造成同質競爭,不利于產業協同發展。
(一)突出“三區”對中原城市群的經濟引領和經濟輻射功能
“三區”是中原城市群經濟發展形成新增長極的重要支柱。航空港區是樞紐功能產業引領,河南自貿區是產業開放引領,鄭洛新創新示范區是產業創新引領。其中,自貿區建設為鄭洛汴的產業分工進行了清晰定位,比較優勢明顯,功能銜接有序,是中原城市群的產業布局空間調整的基礎。同時,要注重“三區”協同和相互對接,定期梳理可推廣的制度創新經驗,發揮“三區”的經濟戰略疊加效應,并向可對接區域產生外溢效應,重點增強其對內輻射功能,打造其為中原城市群產業協同發展的催化劑。
(二)建立中原城市群協同創新機制
中原城市群產業的協同發展以協同創新為基礎。中原城市群的經濟發展模式要從要素推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發展以聚集城市群內科技資源進行科技研發、傳播和成果轉化為驅動的區域發展模式。第一,引導創新資源向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集聚,創建科技創新扶持獎勵政策體系,提升中心城市創新經濟發展能級。第二,重點在共用技術或城市群重大產業項目上通過企業、科技中介、科研機構等創新主體聯合科技攻關,在城市群內推行科技研發合作,提高整體自主創新能力。第三,構建普惠性創新激勵政策,鼓勵局部科技研發優勢創新,以此帶動相關核心技術創新。第四,建設區域產業創新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區域產業協同創新平臺、城市群技術創新聯盟等城市群協同科技研發平臺和組織。
(三)促進城際產業極差的契合
通過構建鄭州“1+4”大都市圈、城鄉一體化等融合發展措施逐層促進生產要素在區域內重新配置,進而推動產業在不同等級城市間進行重組,著力推進中原城市群城際間產業的優勢互補性,促進城際產業極差的有效契合。產業空間重組是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結果。產業重組包括承接產業、完善產業鏈、延伸產業鏈等。對于鄭州和洛陽,只有培育出新的經濟增長極才有產業自然轉移的動力,一是承接外部需要,積極引入跨國公司、企業區域功能性總部;二是發展內部需要,受華北地區的環保限產政策、土地、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及交通設施的完善等因素限制,可促成技術成熟、適合規模化生產的一般制造產業外遷,引導金融、咨詢、創意產業等高級生產性服務業的集聚,總部基地、技術創新中心和現代服務成為主導產業。對于其他城市,可根據各自區位優勢,從政策、技術、基礎設施等方面提高環境友好性,積極對接中心城市產業,尋找與中心城市產業互聯互通、合作發展的契合點,重點培育接續產業,積極參與產業升級重大項目,實現擴容提質。
(四)突破產業協同的空間形態和協作模式
在深入推動鄭州與開封、新鄉、焦作、許昌同城化和發展“四軸”產業集聚帶、“四區”示范區來便利生產要素流動的基礎上,創新地疏通和搭建承接產業轉移模式、企業合作模式、產業協作渠道。第一,產業空間重組過程中,中心城市要注重集中保留中樞管理功能(研發、新技術孵化、生產服務、總部窗口);周邊城市要集中生產加工功能,如生產工廠、科技轉化、后臺服務等。第二,產業協同強調市場配置功能為主導。政府主要發揮引導功能,如搭建城際不同主體間交流與合作的云平臺,及時發布相關政策,創建產業協同發展相關專項基金等,打造產業協同發展的支撐平臺。第三,以容易突破產業協同的現有集聚空間形態的“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為重點領域進行協作模式創新。第四,不斷擴大城際間的產業重疊區,將更多企業納入到產業重疊區,增加企業間交流協作的便利性,以區域企業協作促進產業協作,強化產業外溢效應。
【本文系河南省社會科學規劃決策咨詢項目“推動中原城市群協同發展的思路與對策建議”(2017JC18)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